《语言学名词(2011)》述评
——兼谈语言学名词的规范

2013-12-27 05:23:23王春辉
中国科技术语 2013年6期
关键词:学界术语分支

王春辉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北京 100089)

一 《语言学名词(2011)》的出版及特点

2011年5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语言学名词(2011)》(以下简称《语言学名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从2001年6月6日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到《语言学名词》出版,上百位专家学者“十年磨一剑”,终于实现了学界长期以来期望能有一套高规格的规范性语言学名词的夙愿。《语言学名词》的出版标志着语言学名词的规范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此有了一个国家级的规范。《语言学名词》的出版也充分展现了名词规范化工作中的协力性、复审性、选择性等基本原则。

《语言学名词》涵盖了语言学科的13个分支学科,审定的总条目3000条左右,每个分支学科大约300条。名词的每一条均列出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和简明的定义。从总体上看,《语言学名词》表现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涉及分支广泛。《语言学名词》涉及了语言学科的13个分支学科,包括理论语言学、文字学、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与词汇学、辞书学、方言学、修辞学、音韵学、训诂学、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基本上涵盖了当代语言学的整个范围。

(2)国内国际相结合。《语言学名词》中,有些分支学科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其中大多是国内学界使用已久的本土名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分支的名词;有些分支的名词,如语法学、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语义学、辞书学等,则大多是根据国际学界的术语翻译而来的;而有些分支的名词则是国内和国际的混合,如方言学、修辞学、民族语言学等。

(3)同名异域词的处理合理。《语言学名词》在处理那些名称相同但却在不同分支中含义不同的名词时,采取了合理的处理措施,从而减少了交叉或重复条目。例如:①有分歧时,保留在关系相对更为密切的学科;②根据释义行文,a)彼此互不涵盖者,均予以保留,b)释义覆盖面较大者保留,c)有的则都不收,而取同义而名称不同者[1]。

(4)收词及编写原则明确。《语言学名词》在应该收入哪些词的问题上原则明确,即:①收各分支基本的、必用的名词;②非学界共识的一般不收;③内容可以见仁见智,但不能有知识性硬伤;④每一条目列出中英文名称并给以简明定义。

(5)在“规范”之余,《语言学名词》还体现出了其他一些功能:①对一些传统学科,《语言学名词》的审定尤其带有清理的性质,如对没有较为明确的、统一的界定的“等”等概念进行界定;②对一些较为年轻的分支学科,《语言学名词》的审定则带有进一步构建学科框架的性质,如社会语言学等分支[1]。

(6)参与《语言学名词》编写的专家学者被公认为学界的“一时之选”,从而保证了《语言学名词》的学术质量。

以上这些特点也为《语言学名词》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语言学名词(2011)》的意义

《语言学名词》的意义,可以从整个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宏观和语言学科本身的微观两个视角进行考量。

1.从整个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大局着眼。

“术语规范化,可以起到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统一科技产品的技术规格、促进科技交流和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作用。因此,术语工作在现代社会意义重大,可以说是科教兴国的基础性工程之一。”[2]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属于语言文字的本体规范范畴[3],从1990年开始的20多年来,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都是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展开的。如果再追溯,其实“我国百余年来的术语工作,主要是在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进行的,社会科学的术语工作做得较少”[2]。

2001年6月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科技名词的审定工作开始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拓展到了社会科学领域,而《语言学名词》则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第一部社科类名词书。至此,我国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工作终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版图。作为社会科学领域开展名词审定工作的试点,《语言学名词》的整个编写过程及其出版,给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名词审定提供了一个样板和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语言学名词的审定可以说是整个社科类名词审定工作的拓荒者、先遣队。

之所以选择语言学作为社会科学领域名词审定工作的突破口,主要原因就在于语言学和术语学的紧密关系[4],语言学名词的审定工作是其他许多学科同类工作的基础。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语言学是所有的社会科学中与自然科学在研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最为接近的学科,是一门领先的科学,这一性质也对选择语言学作为突破口提供了条件。

2.而具体到语言学本学科而言,《语言学名词》及语言学名词规范的意义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1)将推动语言学自身的学科发展。众所周知,语言学在中国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包括古已有之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也有近代或当代才引入或产生的语法学、语音学、计算语言学等,学科内部术语繁多,含义复杂。语言学术语本身具有来源的多学科性、内部关系的混杂性、不同语言中语言学对应术语的非等值性等特点[4]。特别是汉译术语更是具有不同学者翻译不同,同一学者使用不同,大陆与港、台学者同一术语的译名相去甚远等难题[5]。所以前人时贤多呼吁需要加以整理和规范,《语言学名词》的出版终于使这一学界夙愿有了阶段性成果。《语言学名词》提供的规范名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术上的误用或分歧,最终将有效地促进语言学的健康发展。此外,规范的术语系统也为国内学界的学术成果与港、澳、台及国际学界成果的交流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平台,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我国语言学研究。

(2)有利于信息自动化处理的发展。语言学作为与信息化自动处理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在信息化自动处理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学名词的规范,将有效地推进对自然语言的智能处理,促进信息自动化的发展。

(3)有助于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和应用。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很多交流空间,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分支学科。《语言学名词》所提供的规范的语言学术语,为语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交叉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会进一步带动并促进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互动。

(4)能节省专业学习和文献检索的时间。当同一事物的所指由不同能指来指称时,一定会带来学习和检索的时间浪费。如果研究者以及学习者能尽可能使用《语言学名词》所提供的规范术语,那么就能够节省刚入门的语言学学习者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就能够节省研究者自身文献检索的时间。

三 语言学名词规范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语言学名词》的《前言》中指出:“公布本次语言学名词审定的成果,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征求意见的性质。我们认为,学科名词审定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工作,任何阶段的成果都只是一个过程。希望将来在学界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出版更加成熟的、水平更高的修订本。”这一论述对于其他科技名词的审定工作也是适用的。

就专用词汇内部来说,科技术语有着不同于专有名词的特点,因此对科技术语进行规范就必须考虑它的特点[3]。就语言学名词来说,在将来的规范化工作中,有必要对以下几个因素多加考虑:

(1)尊重中国的传统语言学研究与制定术语的国际标准。有些语言学名词是主要在汉语学界使用而国际学界不用或少用的,如音韵学、训诂学等分支的一些名词。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加强“规范”意识,由我们自己确定出这些名词的最佳形式,并积极推动这些名词的输出。这样一来,一方面便于国际上研究汉语的学者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示汉语语言学对整个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在这些中国特色名词翻译为其他语言时,也要考虑到规范的问题,即确定一个国际翻译对应语,并提倡学者使用,从而更利于这些名词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2)克服“事后规范”的矛盾,提倡“以事前推荐为主,事后规范为辅”的理念[2]。这就要求学者们在开始使用某个名词时,应该多进行辨析,在名词使用之初就尽量规范。

(3)有必要建立一个语言学术语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其中的数据。当今世界,各个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日渐成熟,一些新的术语体系慢慢形成。就语言学来说,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生物语言学、经济语言学等新的分支迅速发展,它们的术语体系也日渐完善。语言学术语数据库可以将这些新旧学科的新术语收罗进来,并在《语言学名词》的进一步修订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也能起到“事前推荐”的作用。毕竟,了解分支学科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是与国际学界进行对话的前提。

(4)语言学名词的规范化工作中,《语言学名词》的出版只是第一步,或者说是基础性的一步,而最关键的一步是推广应用。而要真正实现起来,其实困难重重,这从已经公布的其他学科的名词使用现状中可见一斑。这就需要加大《语言学名词》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来使用和掌握规范的语言学名词,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研究和交流。主要途径如学者的规范使用、教材课本的规范使用、各类期刊的规范把关、各类辞书中的规范收录以及网络平台的规范搭建等。2010年6月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书百度百科签署授权协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推广规范的科技名词。同年6月21日,由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中的8万余条加注定义的科技名词内容率先被导入百科平台[6]。在网络化的今天,这种推广途径无疑是很有效果的。但时至今日,《语言学名词》的内容似乎还没有实现这种网络化推广。

(5)在《语言学名词》第一版中没有出现的一些语言学分支学科,应该在以后的修订中逐步加入并完善,比如“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习得”“经济语言学”等。

四 结 语

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在支撑学科建设、保障现代科技协调发展、维护民族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语言学名词的规范化工作对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名词的规范工作具有示范作用,对于语言学本学科的发展、对于信息自动化处理的发展、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和研究者的检索等方面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语言学名词》的出版仅仅是语言学名词规范这一系统工程迈出的实质性的第一步。以后的工作中,在继承好的方式和原则的同时,可以尝试事前推荐、建立语言学术语数据库、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等途径,以期使语言学名词的规范化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并产生更广泛的实际效果。

参 考 文 献

[1]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前言[M]//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语言学名词(2011).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2]李宇明. 术语论[J]. 语言科学, 2003(2):3-12.

[3]李宇明. 词汇规范的若干思考[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2):19-24.

[4]郑述谱. 术语学与语言学[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3(1):4-6.

[5]于伟昌. 汉译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原则[J]. 上海科技翻译, 2000(3):9-12.

[6]萱蓷. 全国科技名词委联合百度百科推广规范的科技名词[J]. 科技术语研究, 2010(4):8.

猜你喜欢
学界术语分支
巧分支与枝
学生天地(2019年28期)2019-08-25 08:50:54
一类拟齐次多项式中心的极限环分支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中国记者(2014年9期)2014-03-01 01:44:23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3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6:18
生成分支q-矩阵的零流出性
硕果累累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