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涛
摘 要:翻译能力的性质和构成对翻译基础研究和提高翻译教学质量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翻译能力的定义和本质的基础上,梳理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能力的主要观点,以英语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了翻译能力的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并对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构成进行基础分析。
关键词:翻译能力;性质;要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83-04
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搞清楚翻译能力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并展开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虽然围绕翻译能力展开了种种讨论和分析,但对于翻译能力的本质,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乃至于翻译能力的发展都还众说纷纭,远未能达成共识。翻译能力是翻译学科中一个基本问题,是构建翻译学体系的基础之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同时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能极大地提高翻译的质量,并为开展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当然,翻译能力的研究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一举解决。本文以师范专业的本科学生为例,讨论翻译能力的构成,并试图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提高英语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
一、翻译能力的定义和本质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1]。翻译能力,以此推理,则是“指能胜任翻译任务的主观条件。”主观条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当前,国内外对翻译能力的研究其实也主要集中在对这个主观条件的研究上。
就翻译能力的本质而言,Hymes提出“交际能力”的观点,认为应该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定义其能力。在翻译研究中,最初是以Catford为代表的纯语言学研究方向,而后逐步发展到重视对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因为翻译和特定的社会语境密切相关,翻译事实上是一种交际活动,译者本质上是“交流者”(Hatmi&Mason;,1997)[2],而翻译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能力(PACTE,2000: 101)[3]。社会生活中的翻译活动来源于信息传递的需求,译者不能拘泥于语言结构本身,而要充分考虑交际活动的各项要素:如交际意图、对象、情境等,使译文不仅符合语言规则,而且符合交际要求,从而达到交流目的(Bell,1991:42)[4]。或者可以说,翻译能力从本质来说,是一种沟通能力。口译是帮助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一种即时的沟通;而笔译则是一种延时的沟通,源语言作者的思想,内容在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
二、翻译能力的构成
作为沟通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翻译能力究竟包括那些主观条件呢?就翻译能力的发展,语言学界和翻译界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首先,在20个世纪中期Harris(1977)[5]、Harris& Sherwood(1978)[6]基于对双语儿童的研究,提出“自然翻译”的观点,提出翻译能力是双语能力发展的衍生物,认为随着双语能力的发展,翻译能力自然就会发展。随着对翻译活动本质了解的进一步加深,Harris等人的观点已经遭到了学界摈弃,同时也不被翻译行业所认可。第二,Krings(1986)[7]尝试利用实证手段来证明翻译能力与双语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对翻译能力完全不同于双语能力的观点的批评主要有两点。第一,两者的区分并不具有心理现实性。第二,将两者完全区分开来的做法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Lesznyák 2007:188)[8]。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翻译能力由双语能力及其他能力组成。Toury(1986)[9]认为翻译能力和双语能力并不同步发展。双语者要成为一名译者,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其他能力。虽然双语者确实存在一种内在的翻译潜能,但这种潜能能否实现,能否在翻译行为中体现出来,则是另一回事。
有关翻译能力的构成,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Bell(1991:40)[4]认为翻译能力包括:目的语语言知识、语篇类型知识、源语语言知识、主题知识、对比知识以及涵盖语法、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解码、编码技能(总称为“交际能力”)。 Neubert(2000:6)[10]主张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并认为转换能力建立在前几项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将它们统一协调起来,使译者能够完成翻译行为。大家的共识是翻译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由比较多的分能力构成。国外观点中影响较大的是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PACTE小组。PACTE早期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包括语言能力、语言外能力、工具操作能力、心理生理能力、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六项(PACTE,2000:101)[3]。在这一模式中,转换能力具有中心地位。后期进行了修订,修改后的翻译能力模式包括五项次能力: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文化、百科、主题知识等)、翻译知识能力(对翻译原则的了解以及对翻译行业的熟悉程度)、工具能力(查询词典、语料库、寻求专家意见等能力)、策略能力,这五项能力通过心理—生理机制起作用(2003:60)[11]。
同时,国内学者对翻译能力的构建和发展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文军在2005[12]年提出,翻译的能力要素主要分为四个分力:语言/文本能力/IT运用能力,策略/技巧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刘宓庆(2003)[13]总结翻译能力主要包括5个方面或维度: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李瑞林在《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14]一文中提出了译者素养的概念,认为译者素养是译者素质和译者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刘和平(2011)[15]在《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一文中指出翻译能力有四大组成部分: 双语能力,分析综合抉择能力,语篇处理能力和职业能力。
总而言之,由于翻译活动的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翻译能力的具体构成认识还不统一,没有一个广泛认可且验证有效的翻译能力构成要素的模式。因此对翻译能力,尤其是基于汉语和其他语言互译的基础之上的探讨,尚有广阔的研究空间。综合不同学者意见,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经验,笔者提出翻译能力是完成翻译所需的主观条件,包括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这三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主体的综合翻译能力。在这个体系中,知识是基础,包括双语知识,文化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技能则包括由双语知识发展而来的双语能力,翻译策略和技巧的运用,工具使用能力等,是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心理素质则是要顺利完成翻译任务的保证。对本科学生而言,核心是掌握知识,在提高双语能力的基础上,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逐步提高技能和心理素质。
(一)双语能力
双语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基础,是译者在习得两种语言的知识:从语音到词汇,从句法到篇章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翻译者,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要能灵活的运用两种语言。从层次上说,这个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首先要能准确理解两种语言从单字到篇章的意思,能理解字里行间的隐喻,能理解篇章的风格;第二就表达而言,能用两种语言把自己理解的意思风格表达出来。这显然是一个理想的要求,仅有极少数在语言方面有天赋而又经过长期刻苦训练的人才能达到,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真正的翻译大家少之又少的原因,但这确实是所有译者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具体到本科学生,在语言方面究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16],本科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词汇量要到达10 000~12 000,在阅读、口语、写作乃至文化素养方面也有具体目标。翻译方面的规定是:“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纸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但也是一个通过艰苦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
本科学生的翻译课程一般在三年级开设。通过第一堂课的翻译练习,我们发现学生其实已经具备初步的翻译能力,能够将我们选择的中等难度的语言材料在不借助任何外部工具的帮助下翻译成汉语。这说明双语能力和翻译能力之间的确有密切的关系。但同时,学生的译文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理解不准确,表达不地道,速度较慢,语句不够连贯等等。总结语言方面的问题,经过基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英语的掌握有所提高,但是精细度仍然不足。翻译要求对原文准确的理解,具体到每一个字的意思,字里行间的寓意,句子的结构乃至行文的风格。这的确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不奢望学生能一下子完成这个任务。而是希望通过翻译学习,帮助学生逐渐学会自觉地分析原文,利用各种工具准确地理解原文。这个过程对语言综合能力要求很高,首先是语法,尤其是面临长难句翻译的时候,要求学生能清楚地分析句子的结构,从而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其次要落实到每一个字的理解,能根据上下文分析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事实上,很少有本科学生在毕业以后,就能完全胜任翻译工作,他们仍然需要实践和学习,才能慢慢完成翻译任务。本科翻译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理解是一个问题,表达也是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常常会遇到的一个现象,就是在完全理解了原文之后,还是很难用流畅的汉语表达出来。不少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汉语是他们的母语,表达绝对没问题。但到了实际应用时才发现,自己的汉语词汇很贫乏,运用很僵化,表达很单调,经常是照搬词典的解释,或者原文的句式,很难做到灵活运用地道的汉语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不少学生感叹说:原本以为自己的英语不够好,翻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汉语也不好。仔细分析,这其中固然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但大量的学生前仆后继地出现同样的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设置的缺陷。荒谬的是:大学生,无论什么专业,大一大二都必须学习英语,大部分专业包括英语专业,却不用学习汉语,难道学生的汉语已经足够好了?肯定不是,那难道是因为英语比汉语更重要吗?
反过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表达。由于汉语是母语,学生理解基本没有问题,但表达的问题就很大。根据学生的平时作业和考试乃至专八翻译来看,很少有人能做到完全没有语法错误。而这只是翻译的第一步,优秀的译文还应该考虑到文章的风格,措词的准确,句式的变换等等。这对语言的要求达到了一个苛刻的地步,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汉译英的优秀作品那么稀少的缘故。要达到这个水平,需要长期的锤炼,最好能在英语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地深造相当长一段时间。目前,我国正在施行向世界推广汉语文化,而这首先需要的就是翻译,尤其是汉译英的人才,要更好地推行这个计划,要长期的努力,其中之一可能就选派优秀翻译人才到国外进修。
(二)文化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
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文化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也是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文化百科知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文化是总体的概念,百科和主题知识是文化下面的具体分支。文化知识主要是指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要学好一门语言,首先学好语言背后的文化。文化是语言的基础,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有助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内部的逻辑,乃至语言发展的过程,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语言和翻译能力。《大纲》也提出“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就百科知识而言,翻译所涉及的宏观上的范围从政治、经济、到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等等,从微观上来讲,一篇原文也可能包含方方面面的信息,从人名、地名到某个领域的专业术语等等。优秀的译者必须对这些方面都有所涉猎,否则在翻译的时候会举步维艰。在第一堂翻译课上,我们对学生作了一个不记名翻译问卷调查,其中有两个问题是:你能列举几个你知道的翻译家吗?你能列举几部你喜欢或知道的翻译作品吗?在回收的207份有效问卷中,131份对第一个问题没有作答,80份对第二个问题没有作答,77份对两个问题均未回答。结果反映出学生知识面狭窄,对翻译基本不太关注。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除了要求学生个人充分利用好时间,拓展知识面之外,教师也应在课堂上做出表率,积极引导学生。当然,不可能要求译者成为一个百科全书似的人才,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也不可能做到。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时代,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随时通过移动设备从网上获取,死记硬背已没有必要。但一个优秀的译者仍然需要不断地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对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都有一个框架似的了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清楚地知道以何种方法从哪寻求要了解的信息。
从主题知识的角度来说,当今学科分类愈加细化,译者也应当更加专业化,在某一个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能较好地从事这个领域的翻译工作。另外在完成某项具体翻译任务时,也需要译者学习和任务主题相关的知识。
(三)策略能力
翻译的整个过程,除了对知识的要求,还对翻译策略有较高的要求。从翻译的准备工作,文本的选择开始,到翻译的具体步骤和最后的译文修订,都离不开翻译策略的应用。面对浩繁卷帙的文本,如何选择既适应自己的喜好,风格,又满足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的翻译材料,需要译者高度的选择评估能力;在具体的文本处理过程,宏观上应该采取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处理;细微到每一个字词,句子,应该使用那种技巧或者翻译方法,如词类转化,省略,句式转化,拆分等等才能让译文更为流畅,地道而又忠实,需要译者对翻译技巧高度的灵活运用;译文的修改,定稿到出版则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技巧。
针对本科学生,则主要指文本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技巧的运用。初学者常犯的毛病就是,在学习策略和技巧的时候,觉得很有用,但一到翻译实践,就把理论抛之脑后,觉得原文就是金科玉律,一个字都动不得,翻译出来的句子欧化死板。这当然一方面是学生语言的掌握不够深入,但主要还是对翻译策略和技巧的运用不够灵活和自觉。当然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必须首先让学生深刻记住这个原则,翻译是一项策略性的活动,必须时时记住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来提高翻译能力,然后再通过大量实践,把对策略的运用内化为他们的一种主观意识,从而自觉地使用。
(四)工具能力
工具能力就在翻译过程中借助外部力量的能力。PACTE小组认为工具能力主要是指使用文献资料及翻译过程中的其他技术的能力, 如词典、百科全书、语法书、平行文本、电子语料库和搜索引擎等[3]。在前网络时代,译者可能主要依靠查阅查考书籍资料,各种辞典,乃至寻求专家、学者和师长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传统方法现在仍然有用,但的确费时费力。而网络时代下,现代化的工具,则包括了网络数据库,各种翻译软件和搜索引擎,可以快速,高效地为译者提供背景知识、术语、翻译例子等等,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这其实已经是网络时代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专业翻译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对于主流计算机翻译工具的使用已经是必备条件,如对Trados,雅信Cat的使用[12]。可以预见,这种能力将在译者的素养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五)心理素质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心理素质也会起到比较的大的作用,也是翻译能力一个重要部分。首先,翻译本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即使译者下苦工掌握了语言和相应的知识,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不断掌握学习新的技术,工具,这个过程要求译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意志力。其次,翻译工作本身难免会有枯燥的时候,一个译者在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可能需要长时间面对单调难懂的译文,反复分析理解原文,淬炼译文,这个过程,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也很难坚持下来。另外在集体完成某个翻译项目的过程,更需要合作精神。尤其口译,需要现场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更需要译者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为良好的翻译能力打下基础。
三、结语
由于翻译能力本身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在具体分析其本质和构成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从翻译工作的复杂多样,到翻译主体的差异等等,都决定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会在较长时间内一直是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的热点。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上述具体的方面进行更深入的讨论,针对不同的主体,结合翻译能力不同发展阶段,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方法。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把翻译过程的研究和翻译结果的研究结合起来,从而在这个领域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21
[2]Hatim, B.and Mason, I. 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7.
[3]PACTE. 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C]// InA. Beeby et a.l (eds.)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ranslation, Barcelona,1998[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 99-106.
[4]Bell, R.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New York: Longman, 1991.
[5]Harris, B. The importance of natural translation[P]. Revised text of a paper read to the AIL A World Congress, Stuttgart, August1975.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 1977(12): 96-114.
[6]Harris, B. & Sherwood, B. Translating as an innate skill [C]// In D.Gerver&H.; W. Sinaiko. (eds. )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Press, 1978:155-170.
[7]Krings, H. P.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dvanced German learners of French[C]//In J. House& S. Blum-Kulka (eds.) 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übingen:Narr, 1986:263-276.
[8]Lesznyák, M. Conceptualiz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 2007, 8(2):167-194.
[9]Toury, G.. Natural translation and the making of a native translator [J].TextconText,1986,(1): 11-29.
[10]Neubert, A. 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C]// InC. Schaffner. & B. Adab (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3-18.
[11]PACTE.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C]//In F. Alves(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3: 43-68.
[12]文军. 翻译实用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7-11/129-144.
[13]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28-33.
[14]李瑞林. 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 中国翻译, 2011,(1):46-51.
[15]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37-45.
[16]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EB/OL].http://www.bfsu.edu.cn/chinese/site/gxyyzyxxw/zywj/tyyjxdg.htm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