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企业慈善捐赠在高校资助育人中的作用

2013-12-26 07:25罗晶
学理论·中 2013年11期

罗晶

摘 要: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日益多样化,各种形式的社会捐赠越来越多,并且在高校的硬件建设、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补充作用。企业捐赠是社会捐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渊源上对企业慈善捐赠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并以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为例,对企业慈善捐赠在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发挥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企业慈善捐赠;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63-02

企业慈善捐赠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基础较为薄弱,但近年来,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大企业的不断增加,企业公民、企业责任等理念也开始传播,我国的企业慈善捐赠事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经成立了335个企业及个人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2008年,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总额已经超过300亿元,占当年全社会慈善捐赠总额近1/3[1]。因此,积极鼓励企业从事慈善捐赠活动,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为企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一直是慈善捐赠的热点领域。《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仅2011年度,各类企业捐赠的总额高达485.75亿元,其中有33.7%的捐助资金流向教育领域,超过扶贫、救灾、医疗、环保等领域[2]。随着捐赠资金的不断增加,对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也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一、关于企业慈善捐赠的理论研究

关于企业慈善捐赠的理论研究早在20世纪初便已开始,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大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加,企业的慈善捐赠制度也日益成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不断健全,企业的发展规模、运行方式、经营理念也逐渐同世界接轨。就企业慈善捐赠方面而言,近年来,我国企业在社会捐赠方面的活动日益频繁,企业慈善捐赠的规模以及资金的后续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该理论是最早的关于企业慈善捐赠的理论研究,1924年由谢尔顿(OliverShelton)在美国提出,该理论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因素。但由于当时企业的社会活动有限,该理论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随着卡内基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大企业基金会的相继建立,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慈善捐助事业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霍华德·R.博恩(HowardR.Bowen)提出,企业家应该在追逐利润的同时,设立社会目标、追求社会价值,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捐赠事业。

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投资人以外的利益相关方群体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社会是企业的生存环境,市场经济下,企业与社会是共荣的密切关系。近些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重新流行了起来,《财富》、《福布斯》等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也将“社会责任”作为考量标准之一。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该理论在1984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提出。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并加以整合,企业的发展同样需要相关各方面的参与,因此,企业需要追求这些相关者的整体利益[3]。

弗里曼指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这些人既包括股东、客户、供应商等直接参与者,也包括社区、政府、舆论等公共主体。这些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公司的治理,起到监督作用,同时也能激励公司,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受重视,利益相关者也在公司治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企业公民理论

该理论从客户、供应商、员工、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全面考虑,认为企业对这些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成功与社会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就成了“公民”,有责任履行自己对社会的义务。

企业公民理论于20世纪末引入我国,很多企业通过从事慈善捐赠活动参与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企业公民内化为自身竞争力,主动参与慈善捐赠,并注重捐赠的后续管理。

二、我国企业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在高校捐赠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企业慈善捐赠事业还处在探索阶段,无论是在捐赠理念方面,还是捐赠方式、捐赠管理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作为企业捐赠的热点之一,我国企业对高等教育的捐赠虽数额不断增加,却也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

(一)缺乏主动性,参与程度低

根据《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的参与度不高,且多在政府的倡导下参与,主动性不足。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企业仍把目标集中在自身发展壮大,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另一方面,舆论宣传不足,我国的慈善捐赠氛围尚未形成,缺乏促进企业捐赠的外部环境。此外,关于捐赠税收减免制度还有待完善,目前的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不利于调动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企业对社会捐赠缺乏信心。

(二)在高校中的分配情况不平衡

在高校分配中,企业借助名校提升自身知名度,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所得到的社会捐赠相对较多,而普通大学,特别是农、林、地、矿等高校和基础专业所受的关注甚少[4]。事实上,正是这些基础专业和普通大学,集中了绝大多数的高校贫困生,因此,社会捐赠反而更应该向他们倾斜,这种不平衡情况应该改变。

三、江苏陶欣伯助学金基金会的探索及启示

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是一家非宗教性、非政治性的非公募基金会,由新加坡著名实业家陶欣伯先生于2006年在其故乡南京创办。陶欣伯、刘光藜夫妇全资持有的南京伯藜置业有限公司为本基金会的捐赠人,基金会所颁发的助学金称为“伯藜助学金”。

(一)资助额度

自2006年创办以来,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与江苏省内贫困生比例较高且办学资源有限的16所高校合作,在这些学校设立“伯藜助学金”。“伯藜助学金”的获得者称为“陶学子”,该会已先后资助了1 871位陶学子。自2015年起,该会的资助规模将达到每年6 000人左右。

“一助四年”是江苏陶欣伯基金会的一大特色,大一新生入学不久,由高校负责资助工作的专职人员依据基金会的测评指标体系确定资助人选,人员一经确定,如无特殊原因,在大学四年期间,每年均可享受6 000元的资助。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人员相对固定,便于集中组织活动和开展后期教育工作,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开展能力提升教育,培养受助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资助范围

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目前的资助范围集中在江苏省内的高校,且以农、林、师范等基础性院校为主,目前的十六所高校包括淮阴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以及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特殊院校。而在对这些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中,尤其关注农村地区贫困有志且品学兼优的学子。虽然创办时间不久、资助范围有限,但该基金会的关注重点却弥补了社会捐助的不平衡性。

(三)社团活动

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通过社团活动来锻炼贫困生的能力,每所受助高校的陶学子都要联合起来,结成伯藜社团,选出负责人,定期开展集体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包括社团学生之间的内部交流,也包括走出校园回馈社会的义务活动,还包括能力拓展、专业培训等能力提升活动。

(四)创业项目

创业项目是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的一项特色项目。资助农村地区贫困有志且品学兼优的学子完成大学学业,通过提供创业辅导,协助筹措创业基金,鼓励并扶持他们回乡创业,并利用陶欣伯教育基金会的资源优势,鼓励和扶持有志创业的陶学子回乡创办商贸和服务型企业,支援家乡的建设。从而为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输送有知识、有技能、有创业精神的人才,加速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五)师徒结对

陶欣伯教育基金会是陶欣伯先生于1999年设立的一家基金会,其宗旨是为中国培养企业家人才。该基金会资助被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录取的中国学生完成工商硕士学位的学习,鼓励他们学成回国服务,该项奖学金的获得者称为“陶学者”。目前,陶欣伯教育基金会已经资助了85位陶学者,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各自行业的翘楚。

四、对我国高校贫困生企业慈善捐赠工作的启示

(一)助困重在能力的提高

1.提高受助学生的个人能力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分为资助和育人两方面,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如何提高受助学生的能力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提高贫困生的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贫困生的个人能力,主要是指作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第二是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第三是社会回馈能力,即能否在自身能力提升后能够有回馈社会、回馈乡土的意识和能力。

2.提高高校解决贫困生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探索新途径,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其次,贫困大学生一般在计算机、英语等方面能力较弱,高校应在这些应用性强的学科上为他们提供帮助;第三,重视心理扶贫,很多贫困生有孤僻、自卑等性格特征,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值得探索;第四,要通过实践活动,加强贫困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求职能力。

(二)建立健全捐赠管理机制

高校要放下架子,宣传贫困生的生活困难情况,重视社会捐助,并大力宣传贫困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吸引社会捐赠。同时要制定适合本校的捐赠管理制度,保持与资助方的良好关系,定期沟通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受助学生的发展情况,使得捐赠者感受到捐赠的价值,产生捐赠的信心。

企业的慈善捐赠不仅可以促进高校资助工作,也能为企业打造良好的社会形象,造福更多的高校贫困生。鼓励企业慈善捐赠,实现多元化的捐赠体系,需要企业、政府以及高校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军伟,郑小明.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的理论渊源与研究现状[J].企业经济,2009,(7).

[2]徐涛,王玲.双赢的企业教育捐赠[J].科学新闻,2012,(9).

[3]R·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2.

[4]许斯婕,乔真真.高校贫困生社会捐助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