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软实力内涵研究

2013-12-26 07:25王会玲陆兰英
学理论·中 2013年11期

王会玲 陆兰英

摘 要:城市软实力的不足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城市全面发展的主要瓶颈。从中国城市发展软实力的现状和意义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和运动的眼光看待城市软实力的发展。城市软实力的发展首先必须要依靠其基本的内在能力,并在推动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展现其对外界吸引、同化、说服、和导向的力量,才能实现城市软实力发展的目标效果。

关键词:城市软实力;目标效果层;外在表现层;内在能力层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63-03

一、发展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出路和方向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多数中国城市都在想方设法增强自身竞争力,以便在即将形成的新的城市格局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中国许多城市已陷入发展瓶颈期:出现了经济指标迅速攀升,可人民精神生活改善缓慢的尴尬局面[1]。我们不禁要问:未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增长点在哪里?如何使普通百姓都能够平等的享有城市改革和全面发展的成果?

20 世纪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 Soft Power )概念[2],从此启动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按照他的观点,软实力是一种能力,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竞争力是有软、硬实力共同构成的。这一观点,使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我们发现,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软实力的重要性更显得尤为突出,而中国城市在软实力发展方面,正大有可为。

但是国家软实力与城市软实力毕竟是有很大不同的。国内外的许多著名专家学者,正在努力尝试从国家软实力概念体系中,建立城市软实力的概念体系。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但有些方面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软实力是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居民素质、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城市社会凝聚力、文化感召力、科教支持力、参与协调力等各种力量的总和;是城市社会经济和谐、健康、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持[3];是目前城市增强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关于城市软实力所包含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说法。我们课题组经多方比较、概括,最终总结出城市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包括 文化号召力、教育发展力、科技创新力、政府执政力、城市凝聚力、社会和谐力、商务吸引力、形象传播力、区域影响力、信息推动力 、国际沟通力、以及法制健全力等十二个方面。

二、中国城市软实力发展现状

(一)城市软实力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重视经济建设,软实力建设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导致了服务、医疗、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严重不足,软硬实力发展明显失衡[4]。同时,国内对软实力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软实力的概念才刚刚为人们所知,其重要性,并没有被全社会所了解和重视。所有这些,都使城市软实力的发展显得困难重重。

当然,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在城市软实力发展上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在2009年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城市软实力排名中他们表现突出,分列前两位[5]。但是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等机构共同发布的《2008全球化城市指数》的调查中,对全球60个国际大都市进行了排名(表1)。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国内城市的硬实力表现出众,而软实力明显落后。它们在商业活动方面排名靠前,而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和文化体验等软实力指标上的表现则差强人意,国际差距非常悬殊。作为令国人骄傲的国际大都市,它们尚且与国际知名大都市的软实力存在巨大差距,国内其他城市的差距更是不言而喻。

(二)城市软实力发展的研究和探索已经起步,但存在很大缺陷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文化软实力被提到了相对重要的位置。国内理论界也在努力进行城市软实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发展途径的探索。但目前国内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还存在缺陷。

1.对城市软实力主要内容及层次上研究不够透彻

有的学者分为资源层、表现层、功能层三个层次[6],有的分为资源层、和效果表现层[7],有的从软实力资源衍生的角度进行分类[8]。总之,他们只把城市软实力的内容看成是各方面的软实力相互联系所组成的,却并没有把它看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运动发展的整体。我们认为,城市软实力是城市中各个方面的软实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运动发展所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应包括:基本的内在能力层面,外在表现层面,目标效果层面以及促使各个层面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推动力层面。具体来说,就是依靠有效地推动力,培育出良好的城市软实力资源,并使之充分表现出来,进而实现城市文明的整体提升。而当城市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时,在有效推动力作用之下,又将带动城市软实力资源向更高的层次推进。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图1)。本文将就此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2. 缺乏社会调查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中仅有王京滨通过学生问卷进行对中日软实力的实证分析[9]。阎学通等运用6个指标,从6个维度对中美软实力的量化研究[10]以及胡鞍钢等对中美媒体软实力进行定量考察[11]。这些研究虽然在定量研究方面进行了开创性尝试,但是软实力概念涵盖范围普遍较窄,选用指标较少,尚不能充分全面地对软实力进行评价。这些调查主要集中在国家软实力的研究方面,在城市软实力方面罕有涉足。即使涉及城市软实力方面的研究,也仅限于北京、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而针对像南通这样的三线城市,探索适合自身软实力发展方面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

3.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软实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和研究上,发展途径和手段的研究明显不足

在国内,马庆国等最早对区域软实力评估进行了尝试[12],他们从区域文化、公共服务和区域形象等4个维度构建了一套软实力评价体系,但未进行实证应用。2009年复旦大学课题组以问卷方式从文化、科技等lO个维度对国内城市软实力进行了测评[15],该研究评价指标比较全面,样本量也比较大,对未来研究具有较强参考价值。2009年庄德林等选取由城市文化、公共管理、城市创新、生活质量和国际沟通5个维度55个指标,构成了国际大都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13]。这套指标体系较好地体现了国际大都市软实力的核心特征,体系测评指标比较全面、测评重点突出,有较强参考性。同时,他们从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上,对中国的国际性大都市如何发展软实力,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基于以上几点,本课题组拟定,分不同年龄和职业,在南通市内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同时参考国内外同级别城市发展软实力的先进经验,通过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城市软实力的动态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研究,并把重点放在城市软实力发展途径的探索上,力求有所突破。

三、城市软实力解构

如上所述,以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对软实力的发展做了研究,但是由于我们把软实力的发展看成了永不停息发展变化的过程,因而本文对软实力的研究方法与以往略有不同。以往的研究往往从各种软实力资源之间的联系或资源衍生的角度进行。而我们则首先将各种软实力资源,按其在城市软实力的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分成四层。然后再从各个层次的软实力如何运动、变化,并呈螺旋式上升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目标效果层面

我们之所以要发展城市软实力,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城市文明的整体提升和城市的全面发展(即目标效果层次)。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形成其自身独特的吸引力。正如中国古代的大唐盛世时期,文化空前繁荣,引得万邦来朝,长安城成为各国人民梦想中的天堂。在现代,一提到达沃斯,人们就会想到温泉度假、国际会议。一提到威尼斯,我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波光粼粼的水城风姿,还有那飘着浓浓薰衣草花香的普罗旺斯和浪漫、时尚的巴黎,以及明星云集的戛纳……它们无不以其各自特别的方式实现着自身的发展,并向远方的人们展现其特有的强大魅力。

(二)外在表现层面

城市软实力的外在表现层面,也就是外界对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强弱程度的看法与评价。主要包括城市的吸引力、同化力、说服力、导向力。仔细想想,我们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初闻其地,慕名而至——身处其中,感到如鱼得水——溶于其内,倾尽全力,促其发展——传其美名于外,使更多的人慕名前来、让无数的人们迷恋、向往。而这样的过程,不也正是表现层四个主要内容的体现吗?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城市文明的整体提升和全面发展(即目标效果层),必须通过表现层对外界形成一种强大的 吸引力,才能使城市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优质资源的交换,以便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新加坡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依据自身特点,着重打造“花园城市”的形象,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知名度,从此,世界各地的旅行者络绎不绝。现在新加坡已经成为亚洲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已经成为新加坡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成功带动了城市的整体发展[14]。

(三) 内在能力层面

当然,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就根本谈不上城市软实力的外在表现。因而,城市软实力的外在表现层必须要以内在能力层为基础[15]。这些基本的内在能力主要包括:文化号召力、教育发展力、科技创新力、政府执政力、城市凝聚力、社会和谐力、商务吸引力、形象传播力、区域影响力、信息推动力、国际沟通力、法制健全力等方面。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形象传播力和国际沟通力是传其美名的扬声器,文化感召力和科技创新力是必备的电力能源,而教育则是发电机;城市凝聚力是一个城市团结向前的默契,而社会和谐力是其必备的黏合剂和润滑剂,商务吸引力则是吸引资源的必备手段。政府执政力和信息推动力是使整个城市软实力能够发展并运动起来的前提和保障。如果运用得当,信息推动力还可以成为最迅速有效的监督机制[11]。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在法制的平台上有序运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良性循环[16]。

可见,这些内在能力在整个软实力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我们又对内在能力层面进一步划分。将直接形成吸引、同化、说服、和导向作用的能力分入基本的内在能力层面,主要包括:文化号召力、教育发展力、科技创新力、城市凝聚力、社会和谐力、商务吸引力、区域影响力、国际沟通力、形象传播力;将保障并推动其他三个层面健康发展和有效运动的能力分入推动力层面,主要包括:政府执政力、信息推动力、法制健全力。

四、结论

这样,在整个城市软实力体系中,就形成了目标效果层,外在表现层,内在基本能力层,和推动力层,共四个层面。前面三个层面如果各自为政,势必会产生新的不平衡。必须通过有效的推动力,才能真正协调运转起来,才能使城市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据此,我们认为可以这样定义城市软实力发展运动的过程即:一个城市依靠其基本的内在能力,在推动力的作用下,不断的展现其对外界吸引、同化、说服、和导向的能力,最终实现城市文明的整体提升,和城市的全面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倪鹏飞,彼得·卡尔·克拉索.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城市:未来一切皆有可能[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008:36-37.

[2]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3.

[3]周振华.崛起中的全球城市——理论框架与中国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2008:3-5.

[4]姜奇平.软实力的后现代意义:认同的力量[J].信息空间,2004, (8):10-15

[5]刘彦平,许峰.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09-2010):通往和谐与繁荣[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4-25.

[6]庄德林,陈信康.国际大都市软实力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 ,(10):2-8.

[7]宋秦.城市软实力的要素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0.

[8]陈正良.论增强区域发展的“软实力”[J].社会主义研究,2005, (2).

[9]王京滨.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考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7).

[10]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J].现代国际关系,2008,(1):24-29.

[11]胡鞍钢,张晓群.国际视角下中国传媒实力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12]马庆国,楼阳生,等.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11.

[13]庄德林,杨颖.国际大都市软实力评价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0,(2).

[14]Joseph S.Nye Jr.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anleriean soft power[J].Asia Pacific Review,2002,(1):35-75.

[15]Hristopher B. Whitney. David Shambaut. Soft Power in Asia:Results of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0f Public Opinion[R]. Chicago Council oft Global Affairs,2008:10-16.

[16]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