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 杰,邓 奕,卿上乐,肖 萍,林志刚
(湖南工程学院 教务处,湖南 湘潭411104)
“专升本”是中国高等专科学生升本科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中专科层次学生升本科学校或者专业继续学习的考试制度。
某本科院校2000年由两所专科院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根据学校特点,定位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后,原专科专业部分优秀学生通过“专升本”继续本科专业的学习。2008年,除国际教育学院外不再招收专科专业的学生,“专升本”学生人数剧减。2009年开始主要招收部分高职院校的专科生升入相应的本科专业学习。
随着招生形势的变化,该校“专升本”呈现出以下特点:
1.招生规模U型变化:招生人数从最初的几百人缩减到几十人,现又增加到几百人,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2.学生的来源从单一到多元:开始只是从本校专科生中招收部分优秀学生升入本科继续深造,现扩大到从十几个不同学缘的高职院校招收应届优秀的专科毕业生。
3.学生学习能力发生了变化:以前的专科生是经过高考选拔后进入专科专业学习,学生入学成绩与本科生相差不大。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学生的入学成绩和学习能力与本科生相比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这些不同必然导致“专升本”学生学习能力发生变化,也导致其学业水平会有所不同。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正确评价“专升本”学生的学业状况,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构建具有明确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多元发展、反映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学业成就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成果,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对学业成就的评价也就成为教育评价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结果的真实情况,才能使教师了解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并明确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国际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IEA(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这两个开展和促进教育多国研究的国际组织之中。IEA成立于1967年,其最早的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调查开始于1962年,是世界上最早和最有影响的国际教育成就评价组织。参与这两个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将所测的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排名比较,分析各自国内的课程教学、教育制度、社会文化和家庭影响等方面的因素。IEA和OECD组织的学生学业成就调查因其评价维度、指标和工具的科学严密以及评价程序的规范等而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1]
我国自20世纪初引进西方教育测量理论以来,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主要参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框架,从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和学生品德等方面展开了引进、吸收和本土化的改造探索。对于大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研究,国内学者刘雄英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评价模式,指出用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无法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给高职院校的管理带来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2]母小勇、王欢欢认为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重点和难点,现行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不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3]董勇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论述了大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导向,探讨了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大学生学业评价模式。[4]季红益尝试设计大学生学业管理的定量分析模型,提出用模糊数学理论进行定量计算的方法,以实现对学生的学业绩效进行量化的综合评价。[5]
对“专升本”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国内外少有学者进行研究。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新升入本科阶段学习的专科生进行衔接培养;如何评价具有特殊学历背景的“专升本”学生;如何确定影响其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如何构建评价反馈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都是当前所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近三年升入前文所述学校的13个高职院校、17个专业、612名学生升本后每个学期的学习成绩,通过提取学生的平均成绩、计算平均学分绩点、进行专业排名,分析该部分学生升本后在学业成绩方面与正常录取学生的差别,并通过对连续几学期的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探寻升本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以期获得其学业能力的基础数据。研究表明:“专升本”学生的学业基础普遍来说较正常录取的学生要差,这表现在其入校后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在专业排名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通过努力,该部分学生在第二个学期普遍有所进步,各专业学生的成绩都呈现出上升态势。到第三个学期,也就是大四第一学期的专业课的学习,工学与文学类别的学生成绩出现了下降,而管理学、艺术类别学生的成绩大幅提高,并且在各专业内,“专升本”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为更好地描述这一现象,我们采取按专业分类,用平均值来反映学生成绩,并用折线图来描述这一现象的发展趋势(图1)。
该校“专升本”学生一次拿证率:毕业证96.7%、学位证79.5%,而该校学生总体一次发证率为:毕业证95.9%,学位证90.11%。比较而言,“专升本”学生毕业证的一次拿证率略高于该校学生的总体水平,而学位证的一次拿证率远远低于其平均水平。反映出“专升本”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正常录取的学生相比相差无几。学位证拿证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该校学位证与四级英语成绩挂勾,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影响了整体水平。
“专升本”学生升入本科后在校学习了两年时间,中间仅在第二学期结束后进行了一次综合测评。综合测评由思想表现、学习成绩、个人能力、身体素质四大块组成,总分100分。这里我们重点考虑个人能力、综合测评得分、班级排名及获奖类别等几个因素。研究表明:“专升本”学生的个人能力除个别比较突出外,一般处于中等水平(个人能力10分,平均得分5.68分),综合测评平均得分:理工类74分,管理类71分,艺术类66.8分,文学类66.6分。班级排名总体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获奖学金的人数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英语专业有5人次外,普遍只有1人次,有4个专业一个都没有。这反映出“专升本”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正常录取的本科生相比还是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图1 “专升本”学生成绩趋势
我们调查了近三年“专升本”学生的就业情况,并对其一次就业率进行了统计,2010年为100%,2011年为87.63%,2012年为70.33%。而同期该校应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分别为:82.18%、84.05%、86.25%。通过比较发现“专升本”学生在2010、2011年的一次就业率好于该校的整体水平,但2012年的数据显示下降趋势明显。
我们也对“专升本”学生就业所在地进行了调查2010年就业所在地:长三角地区22.22%;珠三角地区29.63%;湖南省37.04%;其他地区11.11%;2011年就业所在地:长三角地区12.94%;珠三角地区21.18%;湖南省53.68%;其他地区5.89%;2012年就业所在地:长三角地区11.72%;珠三角地区20.31%;湖南省51.56%;其他地区16.41%。数据显示,“专升本”学生更倾向于在湖南省内就业。
“专升本”学生的学习基础较正常录取的学生要差。并在其入校后第一个学期表现明显:专业排名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第二个学期普遍有进步,到第三个学期专业课的学习期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专升本”学生毕业证的一次拿证率略高于该校学生的总体水平,而学位证的一次拿证率远远低于其平均水平。反映出“专升本”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正常录取的学生相比相差无几,但个别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专升本”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正常录取的本科生相比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各类奖项的获得较少。
“专升本”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并更倾向于在省内就业。
[1] 张布和.我国学业成就评价改革现状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9(4).
[2] 刘雄英.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9).
[3] 母小勇,王欢欢.论生命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J].江苏高教,2007(4).
[4] 董 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生学业评价模式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 季红益.学分制管理下大学生学业定量分析模型[J].职业技术,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