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格局是实现中国社会成功转型的基础性瓶颈。其中,城市吸纳了大部分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性资源,以至于城乡文化资源在总量上,省份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出现了严重不平衡。文化资源的不均衡,影响着众多农村人口无法同城里人一样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传统的乡村社会的土壤正在消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和工业社会需要的新文化模型正在形成,城乡文化资源的不均衡正在成为其形成的现实阻碍。所以,探究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对策机制,成为破解三农难题,消除城乡差距,巩固农村文化阵地,最终实现广大农村人口文化权利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城乡文化一体化;社会转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作者简介] 孙伟,中共福州市委党校行管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政府应急管理,福建 福州,350014
[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6-0008-0004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并强调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人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进入城市就业,有的在城市安家落户,逐步扎根,也有相当部分的人口如候鸟一样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来回迁徙。城乡之间的高度流动性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基础,也为城乡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提供了契机。正常而言,经济的繁荣,必将带来文化领域的繁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的精神需求也会逐步提升。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公共文化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文化供给对于广袤农村严重失衡。当然,形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现实困难的阻碍,毕竟,在经济上富裕起来,依然是中国绝大部分人的“中国梦”。只是,这不是回避问题,正视难题的理由。由于这种城乡文化发展的落差,许多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例如,城市治安的下降,国民道德水准的退步,尤其是诚信意识缺乏,信仰缺失等已经真切地影响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会最终伤及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一、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中国社会成功实现转型的重要保障
(一)城乡文化一体化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软性基础
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是法治经济,成熟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市场经济要求在法治原则下达到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性。而平等的观念来源于对权利的追求,如果没有文化权利的相对均衡覆盖,也就无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内在推力。
李克强总理强调,长期依靠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已经无法适应和支撑可持续发展,必须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以改革来推动经济内生性增长,实现制度红利。制度红利来源于经济运行的规则再造,来源于广大国民的创造力在平等规则下的有效发挥。文化一体化就是尊重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对于精神追求的权利,例如,农民工进入城市,他的子女在入托儿所、小学、中学等教育权利方面如果能够与城市子女拥有同样的权利,将激发这些群体巨大的奋斗动力和创造力。但目前的现实是,这个目标实现过程还有太多现实阻碍,尤其是户籍等政策障碍。但令人欣喜的是,国务院关于城镇化的意见正式发布,中小城市正在逐步取消落户障碍,户籍藩篱的消失将成为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重要契机,也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制度性基础。
(二)城乡文化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整合城乡文化资源,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不断夯实“三个自信”的重要切入点。民族精神的聚合是整个社会事业顺利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之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整体族群的复兴,全社会群体的共同参与的结果,所以,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重点是农村人群不应在这个伟大奋斗征程中被忽视、弱化。只有不断探索,寻找适合当代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形式、机制,才能够把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落到实处,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最终实现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三)城乡文化一体化是集聚正能量,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载体
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必须有赖于社会中每个个体对于个人未来发展的深入理解,文化资源的均等化有助于把握中国梦方向的准确性。农村地区,历来被看作文化薄弱、贫瘠的地区,自古以来,封建帝王甚至把这种文化资源的匮乏作为愚民政策,稳固统治的前提。社会主义国家把为全民谋福利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国家文化资源有目标、有步骤地向农村倾斜,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农民从传统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本的质量和竞争力。城乡文化的融合、统一,为每个社会群体乃至个体,描绘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中国梦想,这些梦想汇合在一起,就是伟大中国梦实现的基本源动力。
二、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政府精力过度集中于经营城市发展,忽视农村
现行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经济指标占了很大的比重,城市的繁荣从表面上看,最能体现地方政府的政绩,加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级政府更多地着眼于城市的经营,而客观上忽视了农村发展。从教育资源来看,几乎大部分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都集中在大中城市,为了兴建这些学校,各级政府几乎都动用了大量的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而众多的农村中小学工程和遍布农村乡镇的文化服务站则严重资源匮乏,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才配备,都处于缺钱、缺编状态,能够维持日常运转,尚且不易,更谈不上有较大的跨越发展。除了一些较富裕的行政村,能够时常更新村级文化大院的书籍,很多村庄根本无力维持日常运转,甚至沦为纯粹的打牌、打麻将的场所。笔者曾经跑过许多乡镇和农村,亲眼目睹了随着经济建设中心向城市的转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开始走向没落,就算仅有的一些地方特色项目,也正在被现代传媒挤压得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
(二)城乡人口单向流动,导致农村文化人才流失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承担人口红利的基本载体,农民工群体,大量涌入城市打工,为城市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这个城乡人口流动方向来讲,基本上处于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状态。这种单一流动,造成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严重缺失,在诸多农村,“三农”的主力军,变成老弱病残孕的群体。而现在的政策体系,还无法有效实现城市中具备农业技术的先进精英分子向农村转移,导致城市发展越来越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虽有志于在广袤农村创业的群体,也因囿于各项扶持政策以及农村环境的艰苦,而继续选择留在城市,造成许多农村村庄空心化,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问题非常突出。
(三)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投入严重不足
根据中央政府网站数据显示,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比2006年的44.6亿元增加11.53亿元,增长25.9%。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108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到“十五”期末,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通过转移支付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2007年,中央安排1亿元资金,地方自筹配套资金5300万元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试点工作,20个省区534个项目列入试点项目。2008年,中央投入2亿元,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目前,全国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414个、文化馆2806个,乡镇文化站32976个,村文化室103601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相对于庞大的农村地区和人口而言,这些投入仍然是有限度的,在局部存在着撒胡椒面的现象,缺乏整个城乡文化一体化财政科学、协调投入的长效机制。
(四)缺乏整合政府、民间各方力量的制度性平台
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牵扯到的部门跨度大、需要协调和平衡的群体众多。近年来,关心和支持农村地区文化生活、关注农民精神食粮的满足的人士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诸多出身农村、创业富裕起来的一些企业界人士,民间力量正在成为继政府之后,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最重要动力。但是,目前民间力量参与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还具有分散性、盲目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尚缺乏一个制度化的平台,来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过程掌控、资金筹措等流程环节的优势。实现政府与民间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充分把控民间力量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应更加注意发挥和集聚正能量、传递正讯息,让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非主流思想,无法侵蚀由于城乡流动性所造成的农村文化阵地缺口。
(五)城乡之间还存在由于传统文化和现实障碍形成的内在阶层观念阻碍
中国社会封建时代的时间段非常漫长,相当多的封建思想短时期内还无法完全消除,等级意识、官本位,以及诸多封建遗毒在部分区域、群体还有存在的基础,尤其是城乡流动性的加强,由于诸多的政策限制,资源的倾斜,事实上导致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的占有率方面远远高于农村,很多农民工进城,还不能一步到位地实现与城市市民平等享受城市的各项服务。这些现实的缺憾,客观上造成了很多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农村人,在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之间,无形中出现了由于内在阶层意识所造成文化鸿沟。就此一点,在很多新兴城市社区表现最为明显,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许多社会外来人口增多,但不同群体间的融合,却非常缓慢。由于这种阶层观念,甚至让众多社区区民之间人情冷漠,缺少归属感,最终不利于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推进。
三、积极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城市经营理念,培育包含农村人口在内的大文化服务观念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蓬勃发展,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奠定了硬件基础,提供了切入点。广大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能够通过改善城市经营理念,把长时间以来城市资源只面向“城里人”的观念,逐步改变为整个在城市区域内生活、生存的全部群体服务,既包含“城里人”也包含新进入城市的“新市民”,哪怕这些群体暂时还无法取得与城市市民一样的户籍资格,但我们经营城市,不应忽视这些群体。这一观念的改变,将成为整个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最重要契机。如果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城市发展的话,城市经营和服务理念的转变,将惠及全体国民,城乡人口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将真正激发全民的创造力。从福建省发展而言,福建的经济属于后发优势省份,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福建的地域文化分散性非常强,甚至在方言特色上,存在着镇与镇之间、村于村之间都有不同乡音,这些优势,将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注入特色,而不至于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搞得千篇一律,“流水线制造”。所以,城市经营理念转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政策导向,实现城乡之间双向健康流动
重视城市的经营,不能忽略广大农村文化精神生活匮乏的现实,尤其是农村文化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很多的传统文化曲目,由于传承人无法维系的原因,濒临失传的危险。在目前的城乡人口流动中,几乎进城打工,改善经济条件成了单一的目标,很多优秀的民间艺人为了生计,也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久而久之,很多优秀传统文化项目逐步退出市场,造成极大的文化资源浪费。如果要想彻底改观这一局面,必须在政策导向上为优秀人才进入农村提供契机。为保护众多文化遗产,尤其是很多民间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的市、县区,要通过各部门联动,给予强大的政策扶持,让农村人才流向城市的同时,城市文化精英也有现实途径进入农村,形成健康良性的流动。文化“三下乡”等形式是好的方式,只是更多趋于短期化,尚不具备长效机制,要让城市文化人才在农村由点到面、落地生根,星火燎原。福建省作为与台湾隔海而居的最近省份,无论是现实距离还是文化情感,都具有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优势,强化闽台合作,维系民族情感,福建承担着文化先行的重任,而闽文化的真正根基,遍布于民间,尤其是广袤农村之中。所以,政策扶持城市文化精英进入农村,实现城乡双向健康互动,对于保存、发展闽文化,增进闽台文化交流,无疑具有现实动力基础。
(三)稳步增加国家在发展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
由于长期的政策失衡,城市文化建设的投入远远高于农村地区,事实上形成了严重的文化资源不均衡,可以说,我们目前的城乡文化投入,需要弥补几十年来对于广袤农村地区的文化欠账。从国家宏观层面上,必须体现出农村文化投入应该占据的科学的、合适的比例,并通过人大相关立法,来保证国家宏观大文化政策的真正落实。对于福建省而言,保护民间文化资源已经刻不容缓,应该上升为等同于国家战略的地位来重视,毕竟福建承担着维系台海民族情感,最终实现祖国统一的文化阵地前沿,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福建在国家文化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所以,福建省应尽快加大资金投入,既要保证一些大品牌地方文化的短期效应、增强闽台文化互动,更要通过资金逐步倾斜民间,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整个省内文化竞争力,争取早日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四)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融入市场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实现1+1大于2的文化经营模式,是改变目前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中管理部门分散、实际效果不佳、资源浪费等缺陷的重要手段。十七届六中全会非常大的亮点就是提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单纯从文化市场经营的角度而言,在还无法从资金投入和规模上有跨越发展的实力的阶段,资源的整合,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通过建立政府相关平台,政府投入一点、作为“引子”,利用BOT等融资模式,把一些小的文化品牌企业和一些有实力的大文化航母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后一步步做大做强,进入发展正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重要是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市场来挖掘各方潜力,政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领路人、掌舵人。福建是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闽商在国内和国际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引导部分民间企业,通过市场模式关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融入文化一体化事业当中,打造有品牌竞争力的文化航母,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五)强化媒介宣传,增强城乡群体间的融合力
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浪潮当中,各类文化媒体将承担着政府喉舌和导向作用。加快城乡建设发展,是为了提供给城乡居民更好的居住条件和更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些都需要城乡群体的共同参与,而不能在日常生活之中,过多加上很多文化歧视字眼,例如“农民工”在媒体的使用频率上要适当降低,而冠之“城市产业工人”之类应更加贴切。要逐步地淡化、消除文化歧视用语,引导城乡居民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新闻媒体要多报道群体之间健康、积极向上的事例,提倡群体之间体谅和宽容,提升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人口来源相对复杂的地区,更应该倡导大家平等相处,形成新闻媒体正能量、正导向,让很多不符合主流导向、有失偏颇的文化思想淡出公众视野。例如,有些小的电视台经常播放一些因为经济纠纷导致家庭破裂,造成情感伦理伤害、低劣的剧情节目。久而久之,会造成彷佛群体关注的中心,只能是经济利益,忽视了道德情感修养。甚至有些电视剧,公然宣扬等级意识,扩大城乡矛盾,甚至以轻视和侮辱农村人作为噱头,来吸引公众眼球,来提高所谓的收视率,而忽略了新闻媒体的职业责任。
总之,城乡文化一体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战略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是实现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前提,逐步探索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文化生活要求的途径、形式和实现机制,是社会全部群体的共同责任,只有赋予城乡人口平等的文化权利,才能真正实现每个群体的个体梦想,每个个体梦想的汇集,最终保证伟大“中国梦”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