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翔 刘敏
(1 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东医院 山东东营257000;2 胜利石油管理局测井医院 山东东营257096)
腘肌损伤(PMI)在膝关节损伤性疾病中占有一定比例,但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加上其临床症状体征均不太典型,使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自2008 年9 月~2012 年9 月间,笔者采用铍针治疗腘肌损伤80 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80 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 例,男13 例,女27 例,年龄21~63 岁;对照组40 例,男14 例,女26 例,年龄20~65 岁。两组患者均有典型的腘肌损伤病史,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临床表现 患膝疼痛不适,下蹲、上下台阶及爬坡时加重,部分患者有小腿后部疼痛。
1.3 诊断要点 (1)病人的主要症状是下蹲起立或上下楼梯时,于膝关节内或膝关节周围或小腿后面及足底部疼痛。(2)于腘窝处腘肌所在部位有明显之压痛。(3)排除膝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侧韧带损伤、髌骨软化症、膝部滑膜炎与滑囊炎、半月板损伤等其它疾病。(4)Kendall 腘肌功能检查试验阳性。检查方法:令患者坐于高凳上,患侧小腿悬垂,脚尖向外,然后令患者小腿向内旋转,若腘肌部位产生疼痛,即为Kendall 腘肌功能检查阳性,可诊断为腘肌损伤。
2.1 治疗组 ⑴铍针的规格:直径0.3~0.5 mm,针体长40~50 m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线为0.3~0.5 mm。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3~5 cm。⑵操作:定点:胫骨的后方、腘肌半月板起止点或腘肌下隐窝等压痛明显部位刺入。消毒:局部以2%碘酒、75%酒精常规消毒,消毒后覆盖消毒孔巾,注入0.25%~0.50%利多卡因1 mL,使其浸润以减轻操作时可能出现的疼痛。方法: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进针点的旁边,右手持针柄用腕力将铍针直接垂直刺入压痛点,使针尖通过皮肤、皮下组织到达深筋膜,在进针过程中可有2~3 层的突破感,寻找沉紧涩滞的针感,根据局部病变的程度,进行一点、多点、线式减张,松解横络,解除经脉卡压。待针下无沉紧涩滞感时出针。不捻转,不留针,疾刺速拔。出针后,以无菌棉球按住局部2 min,创可贴外敷。1 次/ 周,2 次为1 个疗程,2 个疗程结束4 d 后评定疗效。
2.2 对照组 取穴:阿是穴(腘肌起止点压痛处、腘肌肌腹条索状结节压痛处)、浮郄、委阳、委中、合阳、阴谷。方法:腘肌起止点压痛处(阿是穴)用毫针点刺法,腘肌肌腹条索状结节压痛处(阿是穴)用斜刺法(避开血管神经,沿腘肌纤维斜穿肌腹),浮郄、委阳、委中、合阳、阴谷常规针法。6805-Ⅱ电针仪通电20 min。1 次/d,10 次为1 个疗程,2 个疗程结束4 d 后评定疗效。
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活动自如,6 个月内未见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轻微功能障碍。有效:症状有一定减轻,部分病理体征仍然存在,下蹲站起来时有不适感。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好转。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腘肌位于腓肠肌深处,膝关节线后下方。该肌有3个起点,最强有力的是起自股骨外髁,另一重要起点是起自腓骨头,第三个则起自外侧半月板后角。三处起点组成斜行的Y 形弓状韧带,该肌腱向后下越过关节线时居关节囊与滑膜之间,在外侧半月板外缘沟中下降,到关节后面形成肌腹,穿越弓状韧带之深面,向内下止于胫骨上端内后方的腘线上[1]。腘肌的作用是使胫骨内旋、股骨外旋,保持膝关节稳定。此种动作常见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如上下楼梯、下蹲、起立、跑跳等。在做上述各种动作时,腘肌处于高度收缩状态,因而损伤机会也就较多。腘肌损伤疼痛多在膝关节前面、小腿后面及足跟部。
铍针源于《灵枢·九针》,书中记载有“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五日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现代铍针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能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局部充血水肿的消退及无菌性炎症的吸收,并使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达到减压减张的目的[2]。术中通过铍针对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使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松解粘连,消除瘢痕,从而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因此铍针治疗不仅是松解粘连,而且是减压减张。另外,铍针剥离粘连松解肌肉是一种机械刺激,这种刺激在病灶区转为热能,使血管扩大,可增强局部组织营养供应,又因机械神经末梢的强烈刺激可使局部组织活动能力增强而提高局部新陈代谢,改善内部环境,缓解疼痛[3]。
本研究结果表明,从经筋角度运用铍针治疗腘肌损伤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是腘肌损伤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
[1]吴林生,金嫣莉.膝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27
[2]雷仲民,黄明华,尹辛成,等.铍针治疗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J].中国骨伤,2004,17(11):674-675
[3]宋文阁,类维富.疼痛诊疗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