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安刚,许文兴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3.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2011年,全国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仍达到5.21%。[1]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乡村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比例为7.26%。农村居民中,绝大多数文化素质低,思想落后,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认识不清,面对变幻不定的市场无所适从。许多进城务工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城乡之间全方位的差距也会给其顺利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提升他们在城市的适应、生存和竞争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转移培训还可以有力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变迁,我国政治经济进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不相称的是农村人口的绝对量还保持着相当高的数值。截止到2010年,我国尚有乡村人口6.7亿,占到全国人口的50.5%。同时,城乡差距和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时期内发生改变。2010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纯收入之比达到3.23∶1。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2]见表1。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动力,正是城市收入高,风险小,生存环境好,才使得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业从业人口不断减少。
表1 不同年份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对比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乡村人口逐渐减少,但是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看,农村人口还应该继续朝非农领域转移,同时,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居民应减少回流的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通过表2 对比2009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率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率仅为44%,在金砖五国中仅比印度高,比巴西、俄罗斯和南非都低,其中巴西高达86%,比发达国家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3]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看,人口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流动。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市人口的变化,乡村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6.29%已下降到2010年的50.05%,而同期城市人口比重却从23.71%上升到49.95%。在1995年之前,城镇化进程是较慢的,但是从1995年以后,城镇化进程较之以前大大提速了。[2]
表2 2009年不同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比较
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农民受到更好的教育为年轻农民寻找非农业工作创造了条件,因为他们大概能靠新获得的能力到农业部门以外去赚更多的钱。”[4]因此,通过培训可以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表3 我国乡村和城市人口变化比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进行,农村人口还要不断地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绝大多数农民工进城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国务院2006年发布的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没有接受过各类技术培训的农民工高达76.4%。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农村劳动力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5]一方面是城市建设缺乏大量合格的建设人才,另一方面是大量农民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由此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严重。通过培训可以使具有进城务工意愿的农民具有一技之长,可以缩短他们寻找和适应工作的时间,并可以获得相对满意的报酬,同时,会对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正外部性,能有效缩小城乡人力资源的素质差距,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山东省苍山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地处沂蒙老区,耕地面积9.33万公顷,是全国100个产粮大县之一。截止到2009年,全县总人口120万,农业人口102万,农村劳动力62万,富余劳动力近36万。对苍山县而言,面对人多地少、工业落后的实际,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阳光工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贯彻落实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家教育部等六部委组织实施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苍山县政府抓住这一机会,积极组织实施,从2006 年开始实施“阳光工程”,截止到2010年,共培训转移农民工11 000 人。在 “阳光工程”的影响下,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从培训前的20 万人增加到32 万人,劳务输出每年创收28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农村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1.样品抽取。2010年苍山县共有2000人参加 “阳光工程”培训,为了对培训效果有确切的了解,对转移就业一年后的学员随机抽取200人进行跟踪调查,采用电话调查方式,共联系到193人,联系到的人中除本人外部分是父母或其他亲属,7 人联系不上。在跟踪调查到的学员中,女80人,男113人,平均年龄为23岁。除个别为在家农民外,绝大多数为刚毕业而未升学的年轻人。辍学者、未升上高中或未考上大学的学生居多。他们只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而各种专业技术知识较为欠缺。调查内容为:参加培训时间与培训内容、目前就业状态、工作种类与就业地点、工资待遇与工作满意度、是否离岗与离岗原因等。
2.调查结果分析。在抽查的学员中,共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类是培训完没有进城务工,继续务农或自主创业;第二类学员在务工一段时间后离岗;第三类还在推荐的岗位上继续工作。所有被调查学员均经过1~3个月的培训,且都是由政府部门推荐就业。在调查的学员中其就业状况是:在市县内就业106人,就业单位主要是本地的中小企业、商场和市场工作人员;在市县外就业为55 人,主要去向为上海、青岛、蓬莱、南京、昆山等地,就业单位主要为大中型企业、社区工作人员;未到推荐企业上班的32人,未上班原因不同,有的培训完不愿出门而继续在本村务农,有的嫌工资待遇低自己选择工作单位,个别是根据所学专业自主创业,还有部分学员因家庭原因未上班,导致培训的效果较差。
在采访到的到推荐企业上班的学员中,对工作 “满意”的有48人, “较满意”的有32 人,“不满意”的有47人,“很不满意”的有34人。被推荐到就业单位因各种原因一年内离职39人,离职时间不等,最短的工作时间不到两个月,离职率为24.22%,离职原因主要是工资低、福利少、拖欠工资、对工作种类不满意等,辞职者绝大多数为本地就业人员。 “满意”和 “较满意”的占49.69%,他们的工作地点主要是在北京、上海、苏州、南通等发达城市,工作较固定,工资相对较高,基本工资都在2500元左右。所从事的工作一般都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如焊接、模具制造、电气焊等,在大城市做保安的也较满意。而回答 “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重为50.31%,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为就近就地转移的学员,就业单位一般是小企业,从事的行业主要是营销、食品、微机管理、服装加工等,工作环境差,无安全感,前景预期差。工资低,福利少,一般不高于1500 元,有的只有几百元,且不少企业不能按时发放工资,学员稍微不满意就辞职。和大城市相比工资差异巨大以及就业环境差是高辞职率的主要原因。在就近就地转移的学员中只有部分人较满意,这些人认为,离土不离乡,熟人朋友多,家中有事可以及时处理,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工资低也是可以接受的。
培训单位推荐就业的岗位不能满足学员的要求,导致离职率高,降低了培训绩效。虽然实行的是订单培训,但是由于就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工作缺乏吸引力,无法使培训学员产生持久兴趣。不少单位工资低、福利少、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或不能使其感到有成就感,都会导致已经就业的人员离职,从而使订单培训的效果下降,而培训后自主就业的人员盲目性大,只有很少人能从事和培训专业一致的工作。
培训的地点基本都设在县城,给家在农村的学员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尽管是集中学习,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出勤率较低。乡村一级缺乏必要的教学和学习场所,有的乡镇驻地虽设有专门培训场所,但使用率低,教学设施不配套,农民就近学习的条件差。政府组织集中学习后,很难再进行持续有效的后续学习。由于培训的短期性,培训基地和单位缺乏专职培训教师,教师均是兼职或临时聘任,造成成本过高,且责任心不强,弱化了培训的效果。大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尚可但理论知识不足且过时,无法满足以年轻人为主的学员的要求。培训主要内容为专业技能,缺乏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另外,部分参加培训的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思想意识落后,接受能力差,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培训中的一些内容无法按计划完成,也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培训费用全部来自国家拨款,需要基层部门向上级部门打报告,层层申报、层层审批。补助资金偏低,难以开展持久性、深入性的培训,在资金使用上限制较死,致使地方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根据培训的种类不同,每人补贴的金额也不同,如保安类180元,加工类240元,电焊工360元,补贴主要是通过发放 “培训券”方式进行。培训资金不足,培训名额少,只能有代表性的选择部分农村的部分人口进行培训,而相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依旧得不到培训的机会。基层部门在培训中存在给钱才培训的消极现象,致使培训出现一过性的特点,且培训菜单由政府部门制定,存在供需失衡的现象。
培训设计机制不完善,政府独立设计培训规划和活动,培训机构机械地按照政府要求培训,农民被动地按照政府提供的培训菜单选择培训项目,未能充分发挥各参与方的积极性。[6]在 “阳光工程”实施过程中,培训决策的制定、培训机构的选择、培训师资的聘用、培训村庄的确定均由政府一手操办,不能发挥其他参与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训机构为降低培训成本,尽可能压缩培训内容,降低了培训质量。培训效果的考核基本流于形式,使得部分培训机构不能想方设法提高培训质量,降低了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培训菜单上的一些内容尽管不能满足学员的需求,但由于培训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很多学员是因为免费才参加培训的,并没有和自己以后的人生规划联系起来。
以就业为核心,以技能为支撑,发挥政府在培训—就业—增收一条线中的主导作用。就业是培训的目的,技能是就业的前提,没有过硬的技能,就不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也不可能获得较高的工资,增收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与市场相结合,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劳动者,注重培训者能力的提升。只有能力提高了,才可能实现就业稳定性,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7]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能够自我解决。
在就近就地就业的基础上,以大城市为突破口,把就业的主阵地放在大中城市和规模较大企业,确保就业者能够得到较高的收入。为了降低农民参加培训的风险和机会成本,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及时解决培训学员遇到的各种问题。[8]政府应该把转移培训和城市就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就业后的后续跟踪管理,关注他们在城市的生存状态,减少回流的比例,对转移人员出现的困难给与一定程度的帮助。由于 “阳光工程”的受训者多为青年人,在乡外县内就业不能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且就业环境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因此,离职率较高,而大城市较高的工资待遇和较好的工作环境,使得辞职率较低。
就近就地就业应该以创业为主进行培训,同时注意提升培训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就近就地创业,离土不离乡,风险小,成本低,可以利用较广的人脉从事一些运输、经纪、贩运、销售、加工、养殖等工作。通过创业提升培训学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培训中,注意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实现学员从 “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强化培训对象在转移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基础性作用。[9]
政府要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积极参与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各参与方的积极性。政府在培训中应起主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就业培训宣传,强化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增强农民参与意识。[10]政府要为参加培训者建立跟踪档案,对离职率高的原因进行调查,为以后的培训改进提供依据。特别是建立培训网站和QQ群,派专人进行管理,解决信息及时传递和与学员交流的问题。[11]对参与订单培训的用人单位应进行全方位评价,不能对接效益差、管理差、工作环境差的单位,力争给培训学员找一个满意的“婆家”。选择有实力、口碑好的培训单位,培训结束后,让培训学员对培训机构进行满意度评价,并对培训单位实行淘汰制。在培训内容方面,应由政府、培训机构和学员共同参与制定。强化对农民的组织化培养,切实解决农民在政府决策中参与权 “被缺失”导致培训供给与农民需求相脱节的问题。[12]
仓促拼凑的师资不能保证培训的效果,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为劳动力转移培训聘请到高水平的教师,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农广校的作用,在培训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创业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培训的效果更加持久有效。通过培训使参训学员成为 “学习型”人才。为尽快适应城市生存环境,还应对城市中的一些基本交通法规、通讯、卫生、金融等基本知识进行培训。
在培训资金的来源中,除政府财政外,还应吸收社会资金。建立并不断创新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参与的教育培训机制。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导致培训部门 “等靠要”,应想办法解决“有钱才培训、钱少少培训、无钱不培训”的局面。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培训中,让更多有培训意愿的农民得到培训的机会。用人单位应在政府培训的基础上,继续对入职后的员工进行后续培训工作。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绝非办几期培训班就能一劳永逸,需要各级各部门综合协调、齐抓共管才能收到成效,同时,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力争实现培训的常态化、科学化和效益化。采取措施提升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得到持续不断的提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12中国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11中国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11国际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 (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55.
[5]国务院课题研究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2.
[6]郭艳平,邱俊杰.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长效机制优化探索 [J].南方农村,2011 (5):85-88.
[7]王贝贝,陈万明.以就业稳定性为导向的农民工培训探讨 [J].农村经济,2012 (10):104-107.
[8]葛晓巍,厉珍珍,姚秋萍.外部性、风险及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 [J].生产力研究,2012 (1):40-41.
[9]黎民,周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及其优化探索 [J].贵州社会科学,2010 (5):46-51.
[10]张俊霞,索志林.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优化对策分析 [J].人民论坛,2012 (07 (中)):168-169.
[11]孙懿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阳光工程”网站建设的启示 [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15):3853.
[12]王彩芳.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政府失灵与矫正 [J].浙江学刊,2012 (2):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