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论”辨析

2013-12-23 03:49年似水
浙江经济 2013年16期
关键词:泡沫实体价值

观察家OBSERVER年似水

泡沫并非虚拟经济的专利,实体经济里照样存有。挤掉实体经济中的泡沫,才是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的“题中应有之义”

无论是出于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还是为了警示房地产泡沫破裂的风险,高层都号召人们要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但是,什么叫实体经济?在当下中国,虚实经济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却似乎并没有正面的权威解读。只是按照人云亦云的“想当然”,人们把金融和房地产业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接着顺理成章的,就把振兴实体经济理解为“打压”一下金融和房地产业。

这难道是高层号召的本意吗?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在我来看,所谓夯实或振兴实体经济,是针对挤掉经济生活中的“泡沫”而言的。虚拟经济中有泡沫,实体经济中难道就没有泡沫了?挤掉泡沫才是正理,而不是一股脑儿横扫掉那些看起来像是“虚头八脑”的东西。

此话怎讲?不妨借鉴一下革命导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形态——商品的分析方法,来透视一下所谓的“经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马克思毕其一生,就是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但对资本主义这么一个庞大有机体的认知,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是从商品,是从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性”开始的。究其实,在产品转化为商品以后,基于商品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整个经济形态就是市场经济,而不论被贴上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标签。商品的两重性,必定会延展为经济的两重性,这就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对立统一。

多年以前,笔者曾有一段戏言,说的是任何实体经济一定的总量、结构和比例,在商品货币条件下,必然会在虚拟经济的形态上,表现为一定资金的存量、分布和流动。其间的关系,恰如太阳和路灯底下的人,必定会有光环“如影随行”。

就像一个硬币有其两面,一个完整的经济形态,必定是实体和虚拟的对立统一体,看似矛盾的两方面相反相成,缺一不可。把金融看作“虚拟经济”,只是和所谓的“实体经济”进行比较分析的需要,或只是在理论抽象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没有人去没事找事地作这种无谓的区分,并加诸好恶褒贬的主观评价。

人们照镜子,当反射形成的影象和人们的经验一致时,并没有人认为镜子会有什么问题。只是当这种反映脱离正常的比例关系时,才引起人们的质疑和不满。当然,我们知道,这时的镜子不过是“哈哈”而已。所谓的泡沫,正是这种“哈哈镜”所表征的失衡。当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大大超过经济正常运行所需的倍数,必然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当高档商品房的供给,大大超过有支付能力的购买需求,必然的结果就是高空置率和随时可能被戳破的楼市泡沫(顺便说一句,“人的城市化”必然会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只不过重心将会落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安居房上);同样道理,当国外需求下滑、国内需求不振,在既有巨大产能基础上再盲目追加投资,必然的结果就是库存积压增加、生产能力放空,银行形成坏账、企业效益下降。

泡沫并非虚拟经济的专利,实体经济里照样存有,生产过剩就是实体经济里的泡沫。问题不在姓“实”还是姓“虚”,问题在于要扎扎实实地挤掉脱离了正常比例关系或供求关系的“泡沫”。设问为实体经济正常运转所需的金融业是姓“虚”还是姓“实”?既可姓“虚”,更可姓“实”。因为没有金融的组织和配置,所谓的要素资源就是一盘散沙,所谓的实体经济就会溃不成军。再设问超过合理需求的工业制造是姓“实”还是姓“虚”?既可姓“实”,更可姓“虚”。因为过剩的生产是在追求无法实现的价值,玩的是损人不利己、自欺欺人的“虚功”。

从老祖宗那里流传下来,我们就不太愿意接受工商业,“以农为本”才是正宗。接着,既然只有生产才真正创造价值,而流通不过是生产创造价值的转移或再现,那我们又何必大力发展服务业呢?但我们今天看到的现实恰恰是,三二一排序的产业才是高级化的结构,这样的经济才是最发达的经济。

从制造经济到总部经济,从现场购销到网上交易……甚至从工业强国到金融帝国,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看到的一切长足的发展,似乎都是在验证着实中有虚的大现实、由实入虚的大趋势;更重要的是,虚实一体的大融合,以虚带实的大潮流。这恐怕就是规律,违拗不得的。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头脑的,正在于科学把握虚实之间的比例关系,既不要一味向虚,酿成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祸,也不要一味拘实,自我封杀提升发展的前路。

猜你喜欢
泡沫实体价值
废弃的泡沫盒
“搞死”国家的泡沫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有趣的泡沫小实验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好泡沫与坏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