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孙永杰
PC下滑传统PC厂商转型道不同
本刊记者 | 孙永杰
由于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冲击,在过去的第二季度中,PC市场继续疲软,面对日渐式微的PC产业,传统PC厂商开启了各自的转型之路。
根据IDC和Gartner分别在近日发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行业数据,联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厂商。Gartner和IDC两家公司的报告均显示联想全球市场份额达16.7%,高于此前的全球第一惠普。
对此,联想CEO杨元庆称:“尽管个人电脑市场面临挑战,但它仍是一个高达2000亿美元规模的巨大市场。得益于过去四年里全面、均衡的发展,联想比其他厂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来把握这里的机会。在我们传统的优势领域,中国市场和全球商用市场,我们在加强领导地位的同时,打造了稳定可持续的利润引擎。在全球新兴市场(排名第一)和全球消费市场(排名第二),我们快速扩大了业务规模并提升了盈利水平。未来,我们整体的个人电脑业务都将专注于增长和盈利的均衡发展。”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相较于10年前,此时登顶PC宝座的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联想更应“联想”的是PC+的转型发展,在庞大体量下实现快速创新与反应,以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更为迅速的市场变化与用户需求。
其实为应对移动设备冲击,致使全球PC销量大幅下滑的困扰,联想集团掌门人杨元庆早在两年前便对外透露了联想的PC+战略。
不可否认,PC+的产业架构正在发生着彻底的变革,在今天智能设备之间可以相互连接、交流,并可实现无缝的协同工作,这一变革加速了PC+领域的快速融合,为联想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的开拓创造了更多机会。
正是由于联想对于IT行业的清晰判断与率先尝试,使其PC+领域走在了前面。联想也正是得益于在移动互联和数字家庭领域的出色表现,从而紧随三星、苹果成功跻身全球三大智能设备生厂商。在过去两年里,联想已经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品牌,以高达近600%的年增长率,迅速攀升为中国手机厂商中的佼佼者。在2012年底,联想已成功跻身为全球第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从中不难发现,联想智能手机对联想成为PC+时代领导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据悉,今年上半年开始联想集团的目标已由“成为PC第一“转为”2020年超越三星,成为“PC+”领域的领导者“。杨元庆曾表示,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变,与PC向PC+转型是一个道理,就算是诺基亚,如果不顺应时代亦只有退出舞台一条出路。
对联想来说,挑战三星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在份额与利润之间进行取舍,为了能在新兴市场尽快取得突破,联想势必会采取更加激进的价格策略来迅速占领市场。联想LBG业务集团负责人刘军也向媒体承认,联想智能手机的品类毛利率大概在15%左右,但现在的基本原则是把赚的钱重新投资到业务发展上去。
“联想或许能在综合了PC、手机和平板的排名表上超过三星,但在智能手机的利润和份额上,短期内仍然难以与三星抗衡。”某手机厂商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过IDC最新统计显示,在过去的第二季度中,联想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130万台,同比增长130.6%,全球市场份额为4.7%,与排名第三的LG的市场份额仅有0.4个百分点的差距。为此,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Lenovo业务集团总裁刘军在其发给员工的内部邮件中称,联想智能手机全球份额“绝对有机会抢进前三”。
当联想在上个季度超越惠普成为全球PC市场老大之后,一直在PC业务纠结的惠普彻底成为了失意者。但作为战略转型的一部分,移动领域仍是惠普未来发力的一大重点。为此惠普推出了售价仅169美元的平板新品Slate 7,未来预计还有更多的产品推向市场。
众所周知,此前惠普曾经进入平板电脑市场,但是多年来由于策略失误,惠普的平板电脑失去了自己的市场,如今惠普又一次选择进入平板电脑市场。对此,惠普全球副总裁王刚表示,惠普进入平板电脑市场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最开始惠普有非常好的机会,当时惠普拥有Palm最早的智能手机,还有Web OS这个最好的移动生态系统,如果再加上触摸屏,再加上好的营销策略就是现在的苹果。但是惠普没有抓住机会,与之失之交臂。惠普曾经进入平板电脑市场,但是又退出了该市场,这是与惠普的策略摇摆,业绩不稳定有一定关系。
对于惠普重新进入平板电脑市场,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几近周折,惠普回到了平板电脑市场,但错过了最佳时机,惠普能否借此复苏还存在不确定性。”
正是由于在PC市场的失守及在移动市场的踌躇和犹豫,惠普将希望寄托在了企业级市场中,并且以融合架构攻打企业级市场。
“惠普融合基础设施能够改善数据中心环境,令企业可以专注于创新,使科技成为改变业务的关键所在。该基础设施整合现有计算、存储、网络和辅助设施,带来统一的管理,实现虚拟化、高度自动化的技术环境。共享服务池可在运行中随时调用,提高业务环境的灵活性,加速实现应用程序的价值。”惠普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
据记者了解,基于上述的认识,惠普强调了融合架构对于其云计算的重要性和竞争优势。作为一个开放、可扩展的云技术平台,惠普近日发布了HP Cloud OS。其基于OpenStack技术,可在混合云上实现工作负载迁移、简化安装,并提升生命周期管理水平。而作为业界领先的私有云产品,HP CloudSystem内置了HP Cloud OS技术,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优的部署选择。
为了帮助客户快速启动私有云部署,惠普还提供了惠普CloudSystem企业启动套件(HP CloudSystem Enterprise Starter Suite)。通过该解决方案,企业可借助丰富的应用云服务快速、高成本效益地构建自己的私有云,并通过捆绑产品的方式减少高达20%的前期成本投入。
此外,之前发布的惠普登月(Moonshot)系列服务器也将配备HP Cloud OS,为诸如专属托管和大型网站等特定的云工作负载提供简化的配置和管理。作为惠普的公有云产品,惠普云服务(HP Cloud Services)也通过采用HP Cloud OS技术,打造基于OpenStack技术的领先公有云。此外,惠普还将免费提供实验用的HP Cloud OS Sandbox,以帮助那些希望评估和了解OpenStack架构对其云需求的客户。
不可否认,融合架构最早应该是有惠普公司提出的。但这一概念迅速得到其他IT供应商的认同,近几年之内,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融合基础架构产品,如惠普的CloudSystem、VCE联盟的vBlock、NetApp的FlexPod、IBM的PureFlex System、戴尔的灵动系统(Active System)等。
对此,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所谓融合基础架构无非IT厂商服务器、存储、网络、软件、服务等的集成,从根上看,与之前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无本质区别,从这个意义看,很难说谁的融合架构具有明显的优势,最终比拼的还是相应硬件、软件、网络等融合的实力。惠普相比对手究竟有多大的优势还有待市场来证明。”
事实上,近几年来,由于个人电脑市场陷入停滞,戴尔一直在寻求转型,只是屡屡受挫。早在2003年,戴尔就推出了同苹果iPod竞争的音乐播放器,但2006年遭到市场淘汰。2010年,戴尔曾推出一款拥有巨大屏幕的Android智能手机Streak,但因业绩不理想,次年停止销售。因此,戴尔把转型的目标瞄准了另一个利润丰厚的领域:企业市场。2010年起,戴尔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开发消费市场产品的努力,开始加速公司转型战略,希望成为一个集成的、多样化的全球IT解决方案供应商。
为此,从2008年以来,戴尔已经花了130亿美元收购了20多家公司,包括安全软件(如数据保护供应商Credant、SonicWall)、企业软件(Quest)、存储系统(Compellent)、云计算(Boomi)、设备管理(Wyse)等。这些收购帮助其在2012财年企业解决方案和服务运营方面实现186亿美元收入的历史新高,解决方案所带来的收入占到其全球收入的30%,同时带来50%左右的利润。
到了2013年,戴尔私有化进程成为了新的焦点。为此,有分析认为,战略转型需要时间。私有化的架构可提供时间和灵活性,免去了上市公司受到的审查和诸多限制,也许会有助于其端到端解决方案战略的实现。
不过,尽管私有化可以让戴尔更加敏捷,但是其面临市场条件的恶劣依旧。以史为鉴,少有例子可以证明私有化可以令转型变得简单。如从摩托罗拉单飞出来的飞思卡尔,2006年以176亿美元的代价完成私有化,但是债务负担让它没有办法在资本密集型的芯片市场竞争。另外,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私有化并不能解决戴尔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反而会让戴尔通过股权来收购其他公司的能力受到制约。此外,杠杆收购还会扩大戴尔的长期债务,从长远来看将妨碍戴尔公司向高利润率的IT服务和咨询转型。
据戴尔相关人士介绍,第一财季,戴尔30%的营业收入来自服务和解决方案部门,在发展企业解决方案业务方面已取得进展。投资者应对戴尔的转型有耐心,戴尔已不再是一家PC公司,通过之前的并购以及系列有效的市场举措,整体的产品结构已使戴尔具备端到端的全面解决方案能力。
尽管戴尔对转型之路充满信心,但业界认为其仍面临挑战。据知情人士透露,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高层认真研究戴尔的财务状况和战略之后,担心戴尔的软件和企业技术产品业务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取得有效竞争所需的规模。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戴尔转型太晚,IBM、惠普和甲骨文等已占据了企业服务市场的高端,戴尔进军这一领域还要应对来自它们的激烈竞争。此外,从整体业务架构来说,戴尔的软件及解决方案在总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缺少企业级解决方案业务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