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调查”何时休

2013-12-21 04:30吴学安
检察风云 2013年17期
关键词:格式化舆论监督舆论

文/吴学安

如果关注一些近期的舆论监督事件,会发现几乎大部分事件的最新进展都是“正在调查”:袁振国携妻出国“考察”,“调查仍在进行”;河南宋基会“善款放贷”斥巨资建设宋庆龄雕像未完工即拆除,“仍处于调查期间”……一句“正在调查”成了应对媒体和公众监督的“万能回应”。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这些“正在调查”中的舆论监督事件,少则已逾数月,多则长达数年之久,仍一直处于“正在调查”的路上,至今都未给公众一个清楚的交待。面对“正在调查”这样的格式化回应,公众明知是在搪塞推诿,但却是无可奈何,毕竟是要给予人家调查的时间吧!而“正在调查”之所以变成官方的“万能回应”,皆因舆论事件多由政府部门自己调查,外部监督机制普遍缺位,民众的监督权难以发挥效力。对此,国内舆情研究专家、武汉大学教授沈阳可谓一语道破天机:主动公布没有实际好处,不公布也没有惩处。既无压力,也无动力,这正是大多数“正在调查”现象的现实考虑。

其实,对于“正在调查”来说,在不少问题的处理上,都有时间上的约束。尽管对于涉及官员的舆论监督事件,一般都会由纪检监察等部门介入调查,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时限”要求,但涉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则有明确时间规定。如国务院2007年公布施行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公安部制定的《火灾事故调查规定》,都明确规定,事故发生后一定的时间内必须提交事故调查报告或做出事故认定。但具体到一些个体的舆论监督事件,上述规定常常得不到认真执行,相关部门仍可以“正在调查”或“仍在调查”为理由,拒绝回应或公开进展信息。

“正在调查”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回应”了媒体,又压下了“热点”,还能遮蔽背后可能存在的各种利益纠葛,可谓是一箭双雕。但公民对社会事务享有合法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正在调查”作为格式化回应无疑是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一方面,政府部门有责任公开公共事件的细节,依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保证信息的公开、公正。对公共舆论事件展开彻底调查,给公众一个交待,是政府应尽的职责,理应拿出真诚的态度,而非用“正在调查”去敷衍。另一方面,所谓“正在调查”中的舆论事件,都是曾经引发老百姓强烈关注的公共事件,牵涉到社会公共利益,甚至有可能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对于这些舆论事件,政府理应予以彻查,还原事实真相,依法追究相关责任,才能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网络舆情的力量不容小觑。公信力是政府与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是政府机关的生命所在,“正在调查”这种看似对自己有利的处理方式实际上并不明智。而要遏制“正在调查”这样格式化回应的泛滥,弥补制度上的漏洞必不可少。一方面,需要确立公开透明的调查机制,及时将调查信息公布于众,让公众了解调查过程和步骤,从而能够掌握到事件的走向,从而规避暗箱操作的风险,避免真相被有意遮掩。另一方面,借助公共舆论监督的力量,迫使相关利益方不敢插手干涉,从而确保调查能够顺利进行下去。调查不能一直“正在”,真相不能一直“缺席”。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只要舆论保持一定监督热度,上级领导重视起来,很快能给公众一个明白的交代。

猜你喜欢
格式化舆论监督舆论
现代人守则:昏死之前请把手机格式化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格式化
直接格式化对硬盘的寿命有影响吗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