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在民 ,陈青松 ,张爱军 ,陆寿岩 ,倪干英
(1.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茭陵乡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江苏 淮安 223241;2.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 淮安 223200)
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反刍减少,常独卧一隅,不愿走动,拱背,体温升高至39.5~41.5℃,咳嗽,呼吸和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角膜混浊,流泪,鼻黏膜充血,鼻流浆液性、黏液性、脓性分泌物。全身皮肤出现红色的黄豆大至蚕豆大的圆形硬丘疹,丘疹以面部、口唇颈部、阴门、尾根、腹下及四肢内侧的少毛或无毛区多见,有的丘疹相互融合,使得皮肤凹凸不平。有的羊病程发展较快,常于发病后3~4d死亡,死亡的多为羔羊和体弱病羊。
病死羊明显消瘦,皮肤丘疹下的肌肉及结缔组织充血、出血,剖开丘疹,有的流出脓汁。病羊喉及气管黏膜充血,并有浅灰色、米粒大小的小结节及浓稠的黏液。肺组织充血,并有干酪样的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肺小叶间隔增宽。肝脏表面可见粟粒大至蚕豆大的白色结节。真胃、瘤胃浆膜上有大小不等、突出、灰白的圆形、半圆形的坚实结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3.1 染色、镜检 采集病羊皮肤上未化脓的丘疹组织制成超薄切片,姬姆萨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见大量椭圆形的原生小体。
3.2 琼脂扩散试验 采集病羊皮肤上的丘疹,按1∶3比例用PBS缓冲液(pH值为7.2)研磨后,反复冻融,超声波裂解处理,离心,最后取上清液作待检抗原,与山羊痘阳性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经37℃作用24 h后观察结果,结果试验呈阳性反应。
本病临床上与羊传染性脓疱病、羊螨病类似,应注意加以区别。
4.1 羊传染性脓疱病 羊患传染性脓疱病时全身症状不明显,一般体温无变化,其病变多发生于唇部及口腔,很少波及躯体的皮肤。传染性脓疱病患羊脓疱痂垢下的肉芽组织增生明显。
4.2 螨病 羊患螨病后形成的痂皮多呈黄色麸皮样,而痘疹形成的痂皮则呈黑褐色,其质地坚实硬固。此外,从皮肤患处及痂皮内检出螨虫可作为诊断依据。
5.1 立即对病羊进行隔离饲养,对整个养殖场进行封锁,禁止羊只和人员进出。对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圈舍和运动场彻底清扫,圈舍、运动场、饲养用具及受污染的场地严格消毒,一天消毒两次,一周后改为一周消毒一次。
5.2 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山羊紧急注射山羊痘疫苗,每只羊尾部或股内侧皮下注射0.5mL,一般免疫4~6d后产生保护力,保护期1年。对病羊进行对症治疗,皮肤上有痘疱的,每天涂搽5%碘酊,对黏膜上的病灶,每天用0.1%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冲洗后,涂抹碘甘油或1%紫药水,有继发感染的,肌肉注射病毒唑,20 mL/只,青霉素,1.5万单位/kg体重,2次/d,连用3d。
5.3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山羊抗病能力。供给山羊营养全面的精饲料和优质牧草,保证饮水新鲜、清洁,不喂露水草和变质、冷冻饲料。每天打扫圈舍,勤除粪便,保持圈舍地面干燥。给羊只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良好的通风条件,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和购入畜产品,若需引进羊只,引入羊应隔离21d以上,确认无病的才能合群。严格进行消毒,定期驱除羊体内外的寄生虫,搞好灭鼠、灭蚊、灭蝇工作,减少对羊的不良刺激。
6.1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为一类动物疫病,其主要经呼吸道传播,被污染的草料、工具及病羊排泄物均是传染源。粗放型的散养和饲养管理水平落后及流通频繁也是造成该病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本病一旦发生,将给养羊户造成较大损失,因此,对本病应及早做好预防。
6.2 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山羊痘的有效方法。养殖户应按防疫要求,采用羊痘弱毒苗或灭活苗进行预防,0.5 mL/只,羊注后8 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
6.3 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有效进行消毒灭源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饲养管理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