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熊帅
破解华北地下水困
□ 本刊记者 熊帅
“华北一旦发生旱情,储备系统就能立即调出水资源以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避免出现重大社会动荡。”
过去50年里,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1.7%的华北平原,承载着全国5.3%的人口,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为全国创造了5.7%的GDP总量。
水资源总量与经济格局的不匹配,直接导致了华北30年的缺水困局。据官方通报显示,近些年,由于75%以上的地区用水需要地下水支撑,华北平原地下水存储量减少了将近2000亿立方米。来自民间的声音甚至认为,现实的情况可能更严重,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超采区每年12.4亿立方米的开采量,让整个华北地下不堪重负。
未来,这个庞大的地下水漏斗如何填平?华北新的水源地在哪里?今年两会期间,民革中央提出,为了防范华北水资源供给中断的风险出现,在华北建立一个水资源战略储备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民革中央委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吴泰然,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贾绍凤。他们对整个华北地区水资源的未来分配、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吴泰然:同石油一样,水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防范水资源供给中断的风险出现,今年民革中央提出了在华北建立水资源战略储备系统的提案。华北一旦发生旱情,储备系统就能立即调出水资源以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避免出现重大社会动荡。
按照我们的提案思路,这个水资源战略储备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重新规划地表水的使用,对现有的水库蓄水进行重新安排。在南水北调工程完工后,一般除了生态流量和泄洪外,尽量不再使用水库所蓄之水,目的是加大水库的蓄水量以备不时之需;第二,对华北地区的地下水水源地进行普查,对适合用于水资源战略储备的水源地加以保护,限制甚至禁止保护地的地下水开采;第三,在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实施回灌,尤其是在长江、汉江的洪水期,尽可能地将水资源调至华北,回灌地下构成地下水库,成为战略储备系统重要的一环。
贾绍凤:在一定程度上,南水北调工程也是国家的一种水资源战略储备系统。南水北调的一个定位,是战略调配工程,即平时可能不需要用这个水,但是遇上枯水年,南水北调的跨流域调水就可以有效保障水资源的安全使用。
吴泰然:在这个系统中,水库、地下水是主要的存水单位。地下水深处地底,挥发小,也有自然的净化功能,不可能出现死水的情形。像法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有上百年利用地下水库储备水资源的经验。另外,对于水库而言,它的蒸发量占总水量的比例非常小,基本都会有生态流量定期给水库的水进行更新,也不可能有死水。
贾绍凤:正因为水资源不好储备,严格意义上来说,国家层面至今还没有建立这个体系。但是,我国每个城市都有应急储备资源,或者说储备工程、替代水源。特别是大城市,除了一个常规的供水系统外,基本上都应有一个完备的替代水源系统,万一遇上紧急情况,也能保障居民的生活、社会生产用水。
吴泰然:以石油战略储备系统为例,如果国家只在北京建立一个大油库,那么这个系统毫无意义。国家推行水资源战略储备系统,当然会遵循同样的原则。它要求整个华北地区都参与进来,绝不只是京津冀三地城市的参与。另外,水资源调配要求国家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调控措施,不然,类似黄河下游断流200多天的事件仍会发生。
贾绍凤:现阶段,国家不仅要做好水资源的调配工作,还应该对全国的水供求情况做一个长期规划。将来,每个省、市、县、村都必须清楚地列出本地的用水用途,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安全供给,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吴泰然:这种担忧完全有可能发生。过去30年里,华北地区的主要流域都处在“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状态。地下水面临枯竭的背后,也有严重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如果华北各个省、市不对境内的污染河道进行治理,那么伴随南水北调的开通,华北因饮用地下水导致的癌症患者将会越来越多。
贾绍凤:事实上,为了避免交叉污染,南水北调对华北地下漏斗的回灌有专门的通道,多数避开了有污染的土层,将井打在比较好的地段,再把水灌进去。
干旱的华北地区,将“解渴”的希望寄托于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图/CFP
吴泰然: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完成后,华北每年会多出100亿立方米的水用作生产和生活,全面缓解京、津、冀、豫、鲁及黄河中上游的青、甘、宁、蒙、陕、晋等10多个省市的水危机,惠及人口达3亿。其中,仅中线近期工程在供水和防洪两方面的年平均效益,经初步估算,可达456亿元。
过去30年,对地下水的过度超采,使得整个华北陷入严重的“营养不良”。即使现在有南水北调在持续输液,华北也不能一天就吃个“胖子”。华北地下漏斗的恢复,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修复过程,但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贾绍凤: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华北即将迎来降水的丰沛期,地下水下降的速度势必会减缓,甚至可能回升。此外,南水北调工程每年向海河流域注入那么多水,如果这些水都用起来的话,那么华北大漏斗肯定会恢复的。
□ 编辑 郭铁 □ 美编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