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无锡梅园的门上,有一副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副楹联是荣毅仁先生一生所恪守的座右铭。我认为这副楹联是非常精美的,它不仅告诫我们,做人要时时处处有个宁静的心境,不能轻浮躁急,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有贪得之心。更重要的,它还告诫我们,做人要立雄心壮志,追求崇高目标。
人无志不立。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志当存高远。”他希望人应有远大志向。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之志。”人也应当追求崇高的目标。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也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但丁说:“人类生来就是为了高翔。”由此看来,人是不能没有志向、没有理想的。“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一个人只有怀着伟大的理想,追求崇高的目标,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事实也是如此,纵览我国历史,凡在事业上有卓著成就者,无一不是“发上等愿”“择高处立”的人。
刘邦当亭长时,他送民夫到成阳,亲眼目睹了秦始皇出巡时的壮观场面,于是他不由得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慨。从此,他有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在崇高理想的支配下,后来,他在沛县起义,历经艰难险阻而百折不回,终于建功立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王朝——西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这一先进思想的指导下,范仲淹无论在朝做官,还是任封疆大吏时,都一贯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恪尽职守,勤于政事,为国家、为百姓做了大量的事。他也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流芳千古的名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名臣林则徐所言。无疑,他把民族利益摆在第一位,把爱国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当年,他置自己的生死、荣辱于度外,力主开展禁烟运动。他后来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毅然决然地到广州去查禁鸦片。他所搞的“虎门销烟”,既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也大灭了英国侵略者的威风。
巴金先生一直主张做人是应该有远大理想的。20世纪30年代,巴金曾引用法国哲学家居友的话说过,理想就是“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散,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这种理想,其实就是巴金先生抱定的崇高理想。巴金一生都在努力践行自己的理想。他年轻的时候,“常放弃稿费版税,用来支持朋友从事文化工作。”他写作是为了“怎样让人生活得更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直到晚年,他还带着病痛仍然坚持写作。他乐于当义工,在文化生活出版社踏踏实实地做了十几年的不领工资的义务总编辑。他在日常生活中,不知帮助过多少人。晚年,他把存款、稿费几乎悉数捐赠给了各种公益事业。晚年的巴金还这样自励:“我一刻也不停止我的笔,它点燃火烧我自己,到了我成为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感情也不会在人间消失。”“我活下去只是为了‘给’,不是为了‘取’,这样的生命是有光彩的。”毫无疑义,巴金先生是“发上等愿,择高处立”的。正因如此,所以他写出了许多对广大读者有益、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不朽作品,也受到无数读者的敬仰。
“发上等愿,择高处立”,有了它,我们就能发奋学习,乐于思考,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勇气、有创新精神的人。
编辑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