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涛
(1.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2.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北京 100011)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且是亚洲乃至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同时,青藏高原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战略资源接续基地,矿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青藏高原矿业开发热潮不断升温,但矿业经济还未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青藏高原矿业的科学、和谐开发水平,和谐矿区建设、量化评估和持续改进是有效途径,评价指标研究则是和谐矿区建设、量化评估的首要基础工作[1-4]。
针对青藏高原矿业开发的特殊性,解决和谐矿区建设及评价需要基于矿区生命周期的范畴内的一个整体思考,主要面临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的量化问题。
为了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青藏高原矿业必须在微观层面像其他行业一样最大限度的减少成本、利润最大化以及回报股东。但青藏高原矿产资源的地质勘察程度较低,前期各种投资和货币注入风险勘查,而且区域经济相对落后,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很低,而生产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在传统意义上微观经济问题主导着短期收益的商业决策,矿产品价格上下波动,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矿产资源的肆意挥霍的使用和矿产资源消耗的加剧,因此造成更大的环境损害和更小的社会经济效益。
另一个经济问题的挑战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矿业公司和当地社区等各矿产资源开发主体的收入分配。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经常造成紧张的局势,政治上的争议,有时甚至冲突。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大多处于民族聚集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资源地群众未能有效参与当地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益分配,一次性货币补偿没有充分考虑资源地群众的长远发展等深层次问题,由经济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青藏高原由于其特有的“高、干、寒”自然条件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自身的抗逆水平又较低,因此,自然的因素以及人类的活动都会大大加速了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青藏高原生态退化形势严峻。多年来,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环境保护意识,许多矿山只注重生产,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严重。土壤沙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地下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变得十分突出。另外,矿山开采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逐年增加,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从员工角度,除了工资和福利是普遍的首要问题,在青藏高原矿业行业最重要问题是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员工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发展。青藏高原在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方面面临这一个巨大的挑战,主要因为高原高寒缺氧的工作环境,以及对工作前景的不乐观和开采地区的生活质量差。企业用工本地化可以给当地社区带来财富和繁荣,但在青藏高原矿业开发企业将很多业务外包已呈现上升的趋势,本地员工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逐渐减少,这意味着当地社区是不可能最大化受益于新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的。
从社会角度,首先,很多矿业公司没有主动融入和谐社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没有主动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没有主动参与扶贫、生态、教育、交通、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没有建立通畅渠道表达矿业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其次,一些矿业公司肆意侵犯人权,主要包括支付不公平的低工资、违反少数民族的权利、使用武力获得土地的控制权等;再次,腐败和商业贿赂影响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和伙伴关系。有些矿业公司已经参与贿赂官员以便确保或加快资源整合、行政审批等过程,这既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同时社区居民的利益也被最小化了。
建立青藏高原和谐矿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指标帮助衡量一个矿区开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并提供如何有助于和谐矿区建设的信息。因此,和谐矿区建设各项指标必须能够反应内外部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和谐矿区建设经济指标在矿区内外部以及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当地社区经济系统都有影响。因此,经济指标包括财务表现,如利润和股东回报,但也超越了传统上的财政指标,反映在公司经营的广泛背景中。具体经济指标见表1。
青藏高原和谐矿区建设指标中,环保指标最为重要,主要利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来量化产品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本地的、区域的或全球的广泛的影响。它通过自然系统来衡量一个矿区开发环境保护水平,包括人类、生态系统、土地、空气和水。具体环境指标见表2。
青藏高原和谐矿区建设社会指标必须考虑到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当地社区和公司员工的利益,设计成为包括定性和定量的两部分指标,包括劳动实践和体面的工作、人权和产品责任三部分。具体社会指标见表3。
青藏高原和谐矿区建设指标有必要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表现呈现给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进行分类,将两个或更多的指标成为一个衡量性能的标准。首先,一体化减少了指标的数量,更加容易的管理多项指标的性能,从而更好的促进了决策的过程;其次,和谐矿区建设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理想的情况下,应该同时考虑和谐矿区建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支柱因素。具体综合指标见表4。
以和谐理论、循环经济“3R”理论、PRED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按照科学客观性、长远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了青藏高原和谐矿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此评价指标体系,将使和谐矿区建设的要求更加明确,使和谐矿区建设指标更具科学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青藏高原矿业的科学、和谐开发水平[5-8]。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在各级指标的权重比例、标准值的制定方面还需研究完善。
表1 经济指标
表2 环境指标
续表2
表3 社会指标
续表3
表4 综合指标
[1]张德明,贾晓晴,乔繁盛,等.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3(12):11-13.
[2]刘峰.煤炭行业低碳生态矿山建设模式及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15-75.
[3]陈有顺,房后国,刘娉慧,等.青藏高原矿产资源的分布、形成及开发[J].地理研究,2009,25(6):45-50.
[4]吴强.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应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26(2):4-6.
[5]于伯华,吕昌河.青藏高原高寒区生态脆弱性评价[J].地理研究,2011,30(12):2289-2294.
[6]吕敦玉,余楚,周爱国,等.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适宜性评价-以西藏达孜-工布江达地区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38(4):88-94.
[7]刘同德.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205-235.
[8]张菁.西部和谐矿区的建设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