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范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副总裁
网格化社会管理与服务,实际上是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管理走向精细化,社会管理职能转变,向服务型社会过渡的一种尝试。自2011年在全国部分中小城市开展试点以来,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一新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模式,极大地强化了社区(或街道)管理人员与辖区居民的联系;为社区居民特别是一些社会特殊群体,如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低保户家庭、残疾人和育龄妇女等,提供了较为周到的服务;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及时有效地收集社情民意、排解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这些试点城市的特点:第一,城市规模相对较小,试点城市中的大部分都撤销了街道一级的建制,直接由区管到社区;第二,社区建设比较完善,从工作人员的配备、办公场所与设施都比较齐全;第三,城市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城市管理部门的基础数据基本可以做到共享,信息网络覆盖比较完善。
社会网格化管理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出发点是改变过去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要以社会服务为基本点完善现行的社会基层管理模式。如此新的理念,在像北京这样规模的城市仍缺少系统规划或顶层设计。
社会网格化管理是面向广大居民群众,是为了提升全社会的管理水平,为了完善社会的服务职能,但缺少群众的参与,没有广泛地征求居民群众的意见。
目前,管理与服务的内容在本市各区县现行平台上没有统一和规范,由于总体缺乏管控,导致了各自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发系统,所以不同的区、甚至不同的街道管理与服务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为此,我建议:首先,市委、市政府要组织强有力的班子,深入研究其他省市试点的经验与不足,提出本市社会网格化管理总体设想,并广泛地征求居民群众的意见,作为本市各区县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其次,社会网格化管理依靠完善的信息化体系,依靠各类共享的信息资源,因此由需求导向的信息化支撑方案应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组织专家进行编制,分期实施。
再次,社会网格化管理是积极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一项开拓性工作,必然会遇到传统管理模式和习惯势力的挑战,只有统一认识,统一目标,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