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来风

2013-12-18 11:44
四川党的建设 2013年4期
关键词:帕克斯罗莎路德

八面来风

做一个鼓掌的人

□熊培云

以华盛顿为首的美国国父们,对美国独立及宪政的落实无疑居功至伟,但他们却没能解放黑奴。两百年后,奥巴马能够问鼎美国总统,得益于其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他们是林肯、罗莎·帕克斯、马丁·路德·金,还有数以万计的无名氏。

1955年12月1日,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因为占用公交车的“白人专座”而被逮捕。随后,为了反抗恶法,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发起了罢乘运动。

许多人参与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来,拒乘公交车。从12月5日起,蒙哥马利市的4万黑人开始用各种方式出行,有的人甚至是走20英里上班,就是不乘公交车。381天的坚持,不仅改变了美国黑人的地位,也改变了盛行种族主义的美国。帕克斯只是一位普通的女工,她没有一夜之间解放黑人的力量与雄心,也谈不上勇敢,只因为那晚她很累,而且长期以来对这个规定“受够了”,没有黑人不憎恶种族隔离。

很多事情,别人不做不意味着你不能做。就算你做不了华盛顿,你还可以做马丁·路德·金;做不了马丁·路德·金,你还可以做罗莎·帕克斯;做不了罗莎·帕克斯,你还可以做一个为他们鼓掌的人。

对自由的争取与保护,对公平与正义的谋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常持久的参与。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帕金森定律

□莫聪

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所著的《帕金森定律》一书里有个老太太寄明信片的故事。

一位老太太要给侄女寄明信片,她用了一个小时找明信片,一个小时选择明信片,找侄女的地址又用了30分钟,一个多小时用来写祝词,决定去寄明信片时是否带雨伞又用去20分钟。而同样的事,一个工作特别忙的人可能花费5分钟在上班的途中就顺手做了。

帕金森认为,工作会自动占满你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你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去完成一项工作,你就会放慢节奏或者增加其它项目以便用掉所有

的时间。帕金森还发现,在一个组织中,雇员的数量和实际工作量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联系。如果一名官员不称职,可能有3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个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结果会是哪一种?失去权力的第一条路是决不可以的,第二条能干的人将来会成为自己的对手,所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助手身上。依此类推,行政机构像金字塔一样不断扩大,行政人员不断膨胀,形成一个效率低下、相互扯皮、令人厌恶的体系。

(摘自《发现》)

相同使我们愚蠢

□ 南方朔

人们常说,人是物以类聚的动物。我们透过镜子,找和自己一样的朋友。我们在浩如烟海的讯息中,找自己想看的讯息。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对“不同”极为排斥,只有“相同”才可使人觉得放心和有归属感。这种寻找“相同”的人、事及讯息的本能,早已成了人的第二天性。这种事如果只限于个人生活的范围,那还无所谓。但若涉及公共事务,那可就严重了。所谓的亲信政治、党同伐异、分帮结派等,都因此产生。当物以类聚形成,这时同类的人,对各种讯息,就会产生选择性地接受、选择性地排斥,以及自然而然的视而不见等,从而带来致命性的缺点或盲点。因为这种缺点及盲点,整个社会的是非对错有时就会完全混淆。物以类聚无法避免,也不应避免。但在物以类聚的同时,人们也应警惕它有许多致命的缺点。 “相同”会造成集体的愚蠢,因此在追求“相同”时,一定要抗拒主观的好恶,要用“相异”来平衡,要接纳见解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要去正确理解自己根本不喜欢看到的讯息。

(摘自《青年文摘》)

马云:做别人不愿做的事

当今世界上,要做我做得到而别人做不到的事,或者我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我觉得太难了。因为技术已经很透明了,你做得到,别人也不难做到。但是现在选择别人不愿意做、别人看不起的事,我觉得还是有戏的。

很奇怪,这几年可能有点心理变态,每次碰上危机时,我就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感觉机会就要来了。大家都觉得很好的时候,我总感觉到灾难要来了。我一直相信机会永远在危险之中,关键是敢不敢去抓。

“非典”的时候,我们公司被隔离了,600多名员工全部关在家里。那时候真的觉得公司要垮下来了。600多名员工,每个人都被社区管着,所有人的饭菜都是从窗口用篮子吊上来的。该怎么办呢?

全体员工被隔离了8天,但全世界的客户没有一个知道阿里巴巴被隔离了。我们所有人把电脑、网线搬到家里工作。你打电话给公司的时候,都自动转到员工家里。电话铃一响,拿起来就是:“你好,阿里巴巴!”员工的家属们,甚至家里的老人,拿起电话也先说:“你好,阿里巴巴!”

我花时间最多的是研究国内外企业是怎么失败的。因为失败的道理都差不多,就是这么四五个很愚蠢的决定,但是每个人都以为这个错误别人会犯,我怎么会犯。但是你一定会犯,即使提醒过你,你还是会犯。这些失败迟早都会来,关键是想好今天该做什么样的防范。

(摘自《马云说》)

丢弃的时代

□ 孙苏

我们这个学院的教学楼一楼有个值班室,由两个校工师傅轮流值班,负责教学楼每天的开关门事宜。每天也要例行到各个教室走一走,看有没有人落下东西。几乎每次都不虚此行。加上打扫教室卫生的保洁阿姨每天捡到的物件,积攒起来,放在值班室一个架子上,越来越多,现在整整一面墙的架子都摆满了。

常见的有各式各样的文具,有生活用品,更有无数的帽子、手套、围巾,甚至是毛线球和织到一半的毛衣,在这发现耳机、MP3、手机也不足为奇……

这似乎是一个习惯了丢弃的时代。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免不了被接续而来的新信息替代,一个网络红人刚被人认识就被人抛弃,一本书能在排行榜上站稳一周已是奇迹,一个投资上亿的大片上映也就几天。所谓的朋友,得不断提醒才能记起,QQ上闪动的头像,早已搞不清是哪位。十多年前,大学里的不少爱情就是“每周一哥”和“十日谈”了。只顾前行,无人回望。人们只有不断地创造一个一个纪念日,来掩盖自己不断的丢弃。

我意识到,这一代人,也许正是这个丢弃的时代的作品。除了自己,这世界上似乎没什么让他们去过分在意,他们丢弃了生活中的许多东西。

(摘自《杂文选刊》)

一样一句话

□亦舒

说话真有好听难听之别。最普通的例子是,英国人从来不说“你听不听得见”,而讲“我语气是否清晰”,客气与不客气差了十万八千里。

一样一句话,负面说法是“他妒忌我”,正面讲法是“我可能有叫他不顺眼之处”。

“他取价那么贵,交的又是行货”不如改为“我们用不起他的稿子”,反正不要,何苦再得罪人家。

“我不知道你说什么”是怪对方表达能力差,“我没听懂”是自己笨,或许真是我们资质欠佳呢,无所谓啦。

“我嫉恶如仇,不吐不快”,会不会是“我心胸浅窄,凡事牢骚特多”?

“众人均针对我,故意刁难”,可能是“我得罪四方君子,犯了众怒”?

切莫走入我是人非的窄巷,芝麻绿豆,完全是人家的错,面子里子,统统是人家的不是。与生计、收入无关之琐事,谁是谁非,无关重要。

(摘自《视野》)

(责编:彭纳)

猜你喜欢
帕克斯罗莎路德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在拒绝让出座位前,罗莎·帕克斯就已是一名长期争取选举权的活动人士 精读
再就业指南
马丁·路德成名多亏险遭雷劈?
重复与修正:论帕克斯的《美国戏剧》
马丁·路德
两英亩农场
修辞手法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演讲词的运用
马丁·路德与德意志启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