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红
今年以来,我国农药行业形势喜人。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8月全行业利润同比增长40.5%,增幅远高于行业同期主营收入及产量增幅,也高于历史最好年份2008年。另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1~8月,我国出口农药77.9万吨,同比增长27.4%;出口金额达25.76亿美元,增幅为35%。
面对大好形势,农药业内人士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开始居安思危。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上,与会代表们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的生存压力与行业洗牌,以及农药行业下一步该如何走。
好形势中有隐忧
今年以来,我国农药行业的表现确实不同凡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8月全国累计农药产量为212.4万吨(折百),同比增长1.6%;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806.08亿元,同比增长18.5%;1~8月利润总额达125.94亿元,同比增长40.5%。另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8月,我国出口农药77.9万吨,同比增长27.4%,出口金额达25.76亿美元,增幅为35%。其中,除草剂和杀虫剂出口量及金额均保持大幅增长。
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李钟华介绍,今年公布的中国农药行业百强企业销售总额为791亿元,与去年的619亿元相比,增幅达33%。从具体名次来看,2012年第100名企业的销售额为2亿元,今年则为2.5亿元,增长率为25%。
“从农药行业16家上市公司的业绩看,继去年之后,今年这16家企业又迎来一个丰收年。今年上半年,这些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了19%,利润增长了212%。如果按上半年的增长比例推算下半年的比例,这16家公司今年全年的销售收入可能会增长16%,利润将增长90%。”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国表示。
据了解,农药行业经过过去一年的兼并重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因此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近来,不断有人向协会了解行业内部的情况,金融机构在北京也召开了几次相关论坛。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农药行业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承宇强调,这反而引起了业内人士对行业下一步发展的思考:农药企业虽然盈利不错,融资渠道也有所增加,但下一步该怎么办?是应该继续扩张、兼并,还是停下来整顿?是不是应该优化资源配置、积蓄力量,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这正是目前农药企业在成长中面临的困惑。
曹承宇甚至表示,当前农药行业和企业所处的环境其实越来越严峻。
首先,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要提高生活质量,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之前的“毒豇豆”及后来的“毒生姜”事件,对农药行业的发展和生存影响很大。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既有农药本身的问题,也有农药使用的问题。但这些事件的出现,导致不少社会舆论在妖魔化农药,对行业发展十分不利。
其次,国家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层出不穷,一次比一次严格,而且有的地方法规还要严于国家法规。这从环保部最近启动的新一轮草甘膦行业环保核查可见端倪,以后很有可能要扩展到其他农药品种。而且从国家各个管理层面来说,从最早的高毒替代,到后来的禁止新增乳油产品,都直接针对农药。此外,国家发改委还不断发布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其中的淘汰类、限制类产品目录中不断出现农药产品的名称。
再次,国外农药企业近年来加大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中国农药进口量一年年增加,且增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劣。
“企业该如何突围,怎么在夹缝中生存,怎么在生存中发展,是需要全行业思考的问题。现在看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性命攸关的。因为中国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曹承宇强调。
并购整合谋发展
针对农药行业的发展,一些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并购整合,其目的是通过合作占有资源、技术和市场。
农药制剂行业的佼佼者——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上市后,并购活动不断,特别是近两年在福建、江西、山东并购了多家制剂企业。下一步,他们还希望能引入国外战略合作伙伴。
该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王时豪介绍说,未来3~5年,合作是诺普信最大的战略。“我们的合作发展部将在资源和人力上有所倾斜。”王时豪表示,他们与上百家国内制剂企业进行过交流,也做了筛选,但真正能纳入到上市公司中的好制剂企业确实较少。而且上市公司要求规范运作,因此过滤掉了很多企业。
据了解,诺普信还希望引进以色列马克西姆阿甘公司作为合作者。王时豪表示,这两年国内农药行业并购活动非常频繁。诺普信之所以要引进战略合作者,就是考虑到了供应安全及成本问题。近年劳动力和原料等成本一直在上涨,对制剂利润空间的挤压非常厉害,比如今年他们的原药采购成本就上涨了好几个百分点。今后,劳动力成本还会上升,但企业的毛利率每年都在下降。未来10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可能有4亿农村人口要涌入城市,劳动力会更为缺乏,所以只有实现上下游合作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他们发现,马克西姆阿甘公司在终端业务上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在印度、巴西等国有很多成功经验,而诺普信在这方面也探索了两三年,虽有一定的改善,但同国际化的高水平运作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企业想寻求合作、共同发展。
在整合方面,除并购外,还有企业谈到了打通价值链、整合工艺链。山东绿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焱表示,现在百草枯的效益不错,他也是百草枯产品行情的亲历者。“从2004年到2012年的8年时间里,我们只有在2008年有3个月的时间挣了点钱。产品品种少加上原料供应紧张,逼得我们只能想办法把产业链打通,引入吡啶产品。但生产了吡啶之后,新的困难和问题也接踵而至。每生产2吨吡啶,就要生产1吨3-甲基吡啶,但现在卖1吨3-基吡啶就要赔5000元。所以我们正在上新项目,努力开发3-甲基吡啶的后续产品,争取把产业链做得更长一点,更优质一点,好把企业的利润做得高一点。”赵焱坦言。
李卫国谈到,整合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他表示,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走向短缺,价格也在快速上涨,导致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成本中占比越来越高。这对农药行业的直接影响是,以前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成本是农药,劳动力微不足道,而这几年劳动力变成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成本,占比很快超过了农药本身,迫使农药行业开始重新思考。据了解,田园公司最近发布招聘广告时,把公司描述从原来的“从事农药制剂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变成了“从事农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产品研发、生产与推广的企业”。其原因是,公司把农药和病虫害防治的劳动整合在一起,不像以前做农药只管生产,不管农民施药,而是将两者作为一个产业重新划定。目前,该公司正在做的一是药肥整合,二是农药和施药的结合,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综合产品。“当前农药行业正在面临变局,整合才能给行业带来竞争力。”李卫国强调。
打响品牌是关键
“中国制造了世界上60%的农药,但只占20%的市场份额。我最近几年走访了很多国家,感觉中国农药在世界市场上没有几个像样的品牌,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这是山东省联合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辉的感慨。这也促使他们下定决心,要创出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农药品牌。
按照许辉的说法,企业要想做好品牌,不能太短视,必须练好几项基本功。
一是带好队伍。据了解,联合农化公司经过严格培训,已经建立起了一支技术精良的队伍,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
二是建好渠道。渠道成功,等于成功了一半。许辉表示,他们首先确定最大的市场在中国,而且未来5年更是如此。“如果中国市场都没做好,就想走向世界,纯粹是痴心妄想。但是,做国内市场就要有舍有得,不要想十几个人就做全中国的市场,要收缩一下,这涉及到战略市场的选择问题。”许辉强调。
三是专注强项。企业应只关注自己熟悉的农药品种、市场、作物和手段,这样才能把工作做细,而不能只看份额。“衡量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多少,利润空间才是最重要的。做企业的目的不是销售额,而是利润。如果做到100亿元的销售额,但利润是零,那也没有意义。”许辉如是说。
四是品牌定位。“从目前情况看,世界前六强农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就要选择在跨国公司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下手,做好自己的品牌,比如我们选择在非洲做一些基础工作。我去非洲考察了四次,发现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可以有30%的利润。”许辉说。
据江苏联化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何春介绍,他们与其他企业走的道路稍有不同。1985年成立的联化科技,在台州从香料和染料中间体及其他精细化学品起家,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走上农药定制之路,2008年正式在深交所上市。
何春表示,这几年企业内部在品牌建设上做过很多探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要把企业的名字做成一个品牌。
何春说:“一般而言,企业做品牌都是先考虑在哪里注册,但联化科技做定制加工时,首先分析谁是合作客户,以及我们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们紧盯全球前十位的专利生产公司,将他们作为客户,并希望与他们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当目标客户及战略合作伙伴确定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能够为合作伙伴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不是做什么产品。产品只是一部分,提供服务才是根本。如果没有服务,你时刻会被他人取代。这是我们在自身的战略探讨中非常清楚的一点。”
在何春看来,联化科技品牌战略的核心是确定目标,要成为全球领先的精细化学品定制加工服务商。他们强调服务,并把服务的理念放在了公司愿景里。但要做好服务,既要有资源,还要有技术和战略合作伙伴。去年,联化科技做了一轮收购和整合,现在已经形成七个分厂、一个研发中心的规模。七个厂分布在辽宁阜新、山东平原、湖北荆州,加上江苏和浙江各有两个厂,整合了企业的上下游;一个技术研发中心建在浦东,为战略合作伙伴提供所需的技术,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的产业链。
另外,联化科技还提出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观点:任何一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一是产品刚进入市场的时期,二是在市场中的成长期,第三是成熟期。在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客户所需要的服务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提出对客户在不同阶段要提供不同服务,同时也对自身在不同阶段所具备的能力提出了不同要求。“我们不是以产品为导向,而是以战略合作伙伴的需求和我们的技术为导向。”何春说。
(摘自《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