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俞德
继5 月中旬四川省、自贡市媒体聚焦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光院)之后,6 月2 日、6 日至8 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和新闻机构记者先后走进晨光院,在这片位于川南“千年盐都”自贡市沱江之滨的这片热土,探寻该院逆势崛起之道。
晨光“化学工业部晨光化工研究院”,1999 年转制为科技型企业,2000 年更名为“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2012 年6 月改制为有限公司,现隶属中国昊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晨光院作为中国有机氟材料产业化的奠基者之一、中国含氟聚合物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之一、中国有机氟行业最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之一、中国氟聚合物生产最专业和品种规格最多的企业,从1965 年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大三线”的号召,由全国各地24 家科研院机构和生产单位内迁组建之日起,至今已走过四十八个春秋。四十八年来,几代晨光人前赴后继,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执着构建化工报国、“美丽晨光”的梦想。
第一次创业。 1964 年,化工部根据中央“备战”和“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决定把在大城市、东南沿海、华北东北边境地区的一批为军工配套的化工研究、生产单位迁到内地,建设一家配套齐全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基地。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晨光院选址沱江边的四川省富顺县。
来自全国各地的晨光老一代建设者聚集川西南的富顺县,头顶烈日,脚踏荒岭,筑路盖房,风餐露宿,克服重重困难,边建设、边生产。在动工一周年之际,在不毛之地生产出第一批军工急需的配套产品。到1970 年,一座国内品种最多、门类最全的集科研、中试、小规模生产于一体的高分子化工新材料化工基地在大西南的沱江之滨拔地而起,一项项科研成果相继诞生。
老一辈晨光建设者开创了从建院到20 世纪80年代末期的辉煌业绩:每当卫星上天、潜艇入海、飞船巡空,都要受到中央军委、国务院、国防科工委的表彰奖励。老一辈晨光建设者在“化工报国”信念的感召下,聚集川西南开拓奉献,“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凝聚、积淀了以“团结、求实、创新、攻坚、奉献”晨光精神为核心的优良的企业文化。
第二次创业。20 世纪90 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建院初期晨光院“出技术、出人才、出成果”的定位,几十年根深蒂固的观念,老而旧的设备,难以适应市场的经营机制等等,使该院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无所适从,累计负债高达1.4 亿元,濒临倒闭。
在迷茫和彷徨中,晨光院转制进入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在昊华公司的帮助支持下,晨光人走出了一条科研院所产业化脱困与发展的成功之路。凭借艰苦创业、团结实干的企业精神,果断确立了与市场接轨、实施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并大刀阔斧进行内部改革,强化内部管理,迅速扭亏为盈,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新车道。
2004 年,晨光院随昊华总公司整体进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第三次创业新征程。2010 年9 月,以李嘉和王家贵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接过晨光发展的接力棒,带领晨光人以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超越精神,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改革精神,坚持科技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行业地位。“十一五”末,中昊晨光以产值、销售收入“双十亿”完美收官;“十二五”开局之年,实现产值、销售收入“双二十亿”、利润5 亿元的历史性突破,企业改制获得成功;2012 年在宏观经济困难的逆市中保持了较高盈利水平,资产负债率进一步降低,基础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不断优化,公司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盈利水平在集团公司名列前茅,位列“四川企业100 强”第76 位、“四川企业效益20 佳”第20 位。多项技术成果的开发和成功转化,对引领我国有机氟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昔日老树今日开新花,再创辉煌。
自此,晨光人迈入以打造世界级氟化工企业为核心的“第三次创业”新征程,踏上打造国际一流化工企业、建设“美丽晨光”的圆梦之旅,让“晨光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
目前,晨光院已发展成为以有机氟、有机硅、新型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是国内从萤石生产出氟化氢、氟里昂等基础原料,再合成四氟乙烯、偏氟乙烯、全氟丙烯等含氟精细化学品,进一步聚合成氟树脂、氟橡胶到氟制品成型加工的最完整配套的生产单位之一,研发实力最强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近年来,先后被认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化工500 强企业”、“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单位”、“中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晨光CHENGUANG及图”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总经理李嘉被授予“2011 中国优秀经济女性”称号,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获授2013 年“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优秀企业家”。
科技创新是立院之本,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在李嘉总经理的大力推动下,晨光院着力科技创新,使科技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原生动力。
营造创新发展环境,确保人力资源保障。
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于人,晨光院牢固树立“崇尚科学、尊重人才、挑战自我、创造卓越”的创新发展理念,不断为科技人员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近年来先后引进了硕士生35 人、博士生3 人,加大对人才培训的投入,充分发挥人才潜能。公司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需求,采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或者送培等形式,着力培养“三大人才”,即:着力培养企业自己的技术学科带头人、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和以工人技师队伍为主体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企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制度,提高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目前晨光院科技人员的比例已占全院职工三分之一,为构建面向市场的快速研发体系提供了人才保障。
创新研发体系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一是注重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先后投入资金数亿元,不断建立和完备了各项研究开发及实验基础设施,为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技术中心建成了“特种单体及精细化学品研发”、“新型氟聚合物研发和产业化”、“成果转化设计”、“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有机氟材料应用及分析测试”等五个研发平台,形成了开发、中试、工程放大、工程设计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二是完善科研开发机构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晨光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面向市场的科技研发系统,企业技术中心下设市场策划部、研发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工程设计所等机构,技术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将科研项目策划、研究开发、成果产业化等工作用ISO-9001 标准有机统一起来,最终实现“科研——二次开发和工程化——中试——工业化技术推广(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成果产业化发展模式。
三是注重重点项目突破。集中力量打好重点项目歼灭战,重点实施高、新、特种氟化工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加快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相结合,研发与产业化设计的紧密结合,形成“研发一代、转化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创新局面,使企业拥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
四是强化设计平台建设,加速研发成果向产品的转化。晨光院设计所现拥有部分甲级、综合乙级设计资质,是国内最专业从事氟化工设计的单位,也是晨光院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产业化创新技术开发的平台。设计所拥有完整齐全的设计专业,分专业配齐设计研发人才,建立完整的设计管理链条。近几年来,由晨光院设计所设计完成的小试、中试和产业化装置包括自主创新的基础单体、特种聚合物等,这些装置保证了晨光院科研技术始终引领国内氟聚合物领域的发展。
围绕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在国家和行业的地位。
中昊晨光院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强化自主科技创新力度,确保了企业在有机氟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领先地位。李嘉上任后将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作为第一要务,在申报过程中,李嘉亲自和科技管理处的同志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准备申报材料,5 天之中睡眠时间仅10 余个小时。2011 年11 月,晨光院企业技术中心顺利通过评审,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转制院所中第一家获得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此后,公司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中国物理工程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建了“四川有机氟材料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吸引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及知名学者、教授、博士、行业专家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有效聚集和整合了技术创新的社会资源。
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中昊晨光突破了氟橡胶、聚四氟乙烯树脂等产品的核心技术瓶颈并实现产业化,在中国有机氟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显著。近年承担国家、部省级重大有机氟科技项目共28 项,核心技术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授权专利的成果转化率达到90%。
2010 年至今,中昊晨光不断开发出系列高性能有机氟聚合物及特种单体,开发出超高分子量分散树脂、挤管专用分散树脂、高氟含量氟橡胶、环保型氟橡胶系列、聚苯酯改性PTFE、常温固化涂料用氟碳树脂、六氟环氧丙烷三聚醚等新产品36 个,有19个实现了规模化生产,3 个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高端含氟聚合物完全依赖进口的落后局面,带动行业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奠定了行业地位。如今,中昊晨光已成为中国含氟聚合物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之一、中国氟聚合物生产最专业和品种规格最多的企业,同时也是国防尖端氟材料的重点配套企业。
加强研发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健全研发与市场的链接常态化机制。定期召开研、产、销协调会,研发与市场对接会,不定期举行专项课题调研会、专家走访用户活动,实现研发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并常态化、规范化。
实施科研项目课题制改革,打破传统的由研究室负责人带课题的科室研发制,由研发总监等资深科技人员作指导、科研人员动态组合承担科研课题,考核方式、奖罚方式和科研人员的竞争模式随之进行变革。对于涉及企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由公司高层亲自挂帅成立攻关组,签订攻关任务书,责、权、利落实,最大限度地加快攻关进度,成效显著。
在科技成果的研发资金保障方面,晨光院制定了多途径筹措科研资金的办法,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5%作为企业技术中心基本资金;鼓励科技人员申报国家项目,筹集部分研发经费;此外,企业还通过承接相关行业和单位需求项目,开展合作开发,获得横向合作经费。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知识产权安全。
在李嘉总经理的亲自参与下,中昊晨光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部、国防科工委科技项目,并承担多项四川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省专利实施项目、省重大产业化技术创新项目等。近年来科技成果荣获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9 项,研发技术、成果获20 项专利授权,其中“外加热式F22 与水蒸汽混合裂解方法及加热装置”获中国十届专利优秀奖。在有机氟领域取得重大技术成果12 项、专利42 项,在多个重点领域和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的突破,有力提升了我国有机氟行业技术水平,促进有机氟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企业拥有国内注册商标17 件,国际注册商标10 件。
晨光院建院以后,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晨光院“出人才、出成果”的定位,形成拥有众多的科技成果却没有一套产业化装置的状况,以致于在20 世纪90 年代陷入濒临破产的困境。90 年代初,原四川省长张浩若视察该院后说:晨光是一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经历了市场经济的阵痛后,晨光人认识到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而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走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企业之道。
国家级重点项目——“年产500 吨氟橡胶技改工程”的成功实施,开启了中昊晨光实施产业化战略的序幕,可谓产业化的“开山之作”,该工程使公司主导产品氟橡胶的产能由年产50 吨提升到年产500 吨。此后经多次技改,该装置产能目前已达年产1500 吨。
国家级重点项目“年产2500 吨四氟乙烯单体工业性试验装置”的试车成功,使公司另一主导产品四氟乙烯树脂有了第一套工业化装置。该装置采用了该院研发的国内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蒸汽稀释裂解”新工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氟乙烯阻聚技术、气流干燥加料设备技术等多项新工艺,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四川省技术创新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中昊晨光先后成功实施了3000 吨/年六氟丙烯、2500 吨/年聚四氟乙烯浓缩分散液、4000 吨/年高品质氟橡胶产业化项目、5000 吨/年高品质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及配套工程等多项产业化项目,同时环保型氟橡胶、超高分子量分散树脂等36 个新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晨光院形成的产业化新技术,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推动有机氟行业材料技术进步、打破国外高端产品技术垄断、实现产业升级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2010 年以来,项目累计实现销售收入约50 亿元,出口创汇1.5 亿美元,利润13.48 亿元,税金3.89 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晨光院氟橡胶总产能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聚四氟乙烯树脂乳液产能位居国内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产能位居国内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2%。
晨光院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进程,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伴随着企业发展,必然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适应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0 年以来,晨光院按照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和昊华总公司的统一部署,引进全球最佳实践,持续改进,大力推进管理变革与创新,夯实基础管理,着力打造世界级制造体系。
开展组织变革,引进管理公司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从2010 年起,晨光院按照“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再造流程、提高效率,注重当前、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变革。按照新的内部组织架构,梳理、定义新的部门职能职责;精简冗余职能部门和管理科室,明确职责;健全相应职能部门,有效实现与总公司的工作对接;将精减的科室干部充实到生产一线。通过组织变革,压缩了管理层级、提高了管理效率,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
全面开展世界级制造,基础管理不断夯实。实施了领导力变革及团队塑造、基础管理(6S、TPM及可视化)提升、供应链管理提升、黄/绿带和TRIZ创新培训等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中昊晨光从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现场基础管理一直是一块“短板”,地处丘陵地带,道路狭窄,实验装置和现代化的生产装置并存,新建装置、建院之初的老旧装置并存,生产现场脏、乱、差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隐患不能彻底根除,成为制约该院发展的最大“软肋”。该公司引进专业管理公司,在企业全面推进6S 及TPM 工作。全公司3000多名职工全部参与到6S 打造活动中,干部职工克服生产任务重、打造面积广、打造难度大、人手紧张、基础条件极差等种种不利因素,经过艰苦的打造工作,公司生产现场由过去的“脏、乱、差”逐步变得“规范、整洁、有序”。随着基础管理的强化,各种安全环保事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保障了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使老国企焕发新活力。
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营销体系建设、创新营销模式。
销售ERP 管理全面升级,初步建立以产品数据库、客户数据库、客户结构与产品结构模型、销售活动跟踪数据库、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设计5 大模块的销售管理评价体系,从商机分析、销售动作、商务谈判、订单生成、交付收款、售后服务等过程实现了全程监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条码管理系统、外网虚拟化、办公平台云桌面化的建设。
持续创新,完善面向市场的快速研发体系建设。2012 年,中昊晨光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面向市场的快速研发体系。按照“销售置顶”的经营策略,把原本是企业经营最后一个环节的销售提到了最前端,使销售由以前单纯卖产品的部门变为公司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和科研项目的提出者,确立了技术营销的基本策略。一方面,由应用技术专家统领全院销售团队,充分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经销网络,准确分析、把握市场脉搏。另一方面根据市场脉动,集中全院的科研力量,研发推出市场急需的高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先后成功策划、启动了特种聚四氟乙烯树脂和特种氟橡胶的市场拓展工作,应对市场寒流,取得明显效果。
通过建立面向市场的快速研发体系,迅速推进了产品升级换代,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避免了在低端产品、老产品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变革。引入国内外企业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从供应商分类、稽核考评、交期准确率、仓库物料卡建立、呆滞品处理、K3 系统升级等六个方面,以优化企业大宗原料供应商选择为重点,经过引入精益六西格玛管理,使图形分析、假设检验、DOE实验、SPC 控制图等一大批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工具手段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通过供应链变革,晨光院所采购的原料交期准确率、总体合格率大大提升,对供应商的管理水平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岁月风雨的洗礼,创业与挫折的磨砺,对历史的反思,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晨光梦”的执着追求,让新一代晨光人成熟与理性,以更高更广的视野与世界对视,以更开放包容的胸襟拥抱世界。
随着晨光院的产业化进程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晨光人的脚步走向世界。
晨光院的外贸事业随着产业化进程从无到有,到今天已达年出口额数亿元的规模。以外贸业务交往为基础,从走访境外客户开始,到双方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近年来,晨光先后前往美国、巴西、德国、俄罗斯、印度等地参加国际展会,宣传介绍本院产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了解同行业最新信息。公司领导先后带队前往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拜访客户;同时邀请客户来公司参观访问,不断加深与客户的沟通和了解,为良好合作奠定了基础。
每三年举行一届的NPE(国际塑料展览会)是美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塑料展览会,也是世界第二大塑料行业盛会,由美国塑料工业协会主办。2009 年中昊晨光首次派员参加展会,2012 年再次派员参展,加深了世界同行对我公司的了解。2012 年李嘉总经理亲自带队前往新加坡拜访客户,并就今后合作作了广泛磋商,取得预期的成效。
2012 年9 月20 日,晨光院与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合同,建立昊华晨光杜邦氟材料(上海)有限公司,生产氟橡胶生胶和预混胶,产品销售国内外市场。合资公司将利用中昊晨光在中国建立的生产基地和市场渠道,以及杜邦的领先技术和全球市场,优势互补,强强联手,通过向客户提供以技术为驱动力的解决方案,推动以汽车、石油和天然气为中心的氟橡胶市场。合资公司挂牌在即,标志着晨光院通过与国际知名化工公司的合作,加快自身国际化发展进程、推动国内有机氟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充分显示了晨光院的综合实力。
随着晨光院自身实力和行业影响力日益增强,晨光院日益扩大和加深与国内同行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充分利用这种影响力,在近年来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积极为我国氟硅行业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今年5月13 日,晨光院成功承办了氟化工第五次高级研讨会(峰会),来自国内知名的氟化工企业代表聚集一堂,为深化氟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有效解决产业结构性过剩和市场需求带来的生产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探讨经济运行形势及采取的应对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
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渡路犹长。面向未来,晨光院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十八大精神,走科学发展之路,按照“新材料、新科技、新未来”的战略定位,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优主业,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成果产业化,着力打造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标准国际化和资源集约化为特征的“中国化工昊华氟化工科技产业园”,打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持续创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本质安全型的国际一流化工企业和最具活力的科技公司,建设“美丽晨光”,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