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道自然
——庄子的平凡与伟大

2013-12-12 17:16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机心惠子老翁

一、不拘仕途,法道自然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贵族,生平却只做过小小的漆园吏,几乎完全退隐政治。按说,以他的地位,以他的才学,以他的见度,在动荡时期足以谋得高职,可是庄子却贫穷一世。

在很多人的观点中,庄子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他远离政局,踽踽独行,在物资匮乏的家境中思考着玄之又玄的宏大课题。在当今社会,无人能像庄子这般遗世独立,逃避世事,毫无尘心地生活着。他于世人来说,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传奇。

实际上,把庄子看做一个消极厌世的人,一开始就误解了庄子。庄子的不做官也好,庄子的隐居也好,并非避世,实为法道自然。

如《庄子钓于濮水》一节: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楚王请庄子去做官,庄子却毫无眷恋,而且巧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予以回绝。这段话表面上说的是神龟被死而留骨的无奈,实质上说的是自己宁愿“曳尾于途中”,甘愿在尘俗之外悠闲自得,也不愿在仕途中享受名利的心智。可见,庄子并不是避世,若真的避世,恐怕楚王也很难找寻到他的踪迹。庄子只是身处尘俗之外,以局外人的眼光从纷繁的尘世中琢磨宏大的人生命题。

庄子讲到人生的时候,强调“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指的是外在方面跟人同化,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也就是做一个普通的人,不要搞得自己很特殊的样子;而内化,指的是领悟“道”后内心安定自足,没有缺乏。

庄子处在危机四伏的乱世,凭他的本事,做官不是问题,但是,做官之后要付出什么代价呢?无非是混杂于世人尘俗之间,追逐着物质的丰足,庄子不愿如此虚度一生。

当然,庄子也不愿与世隔绝,消极避世。他只是顺应了自然,顺应了心意,修炼内心世界,使它广阔到超越天地,以至可以作逍遥之游,享受无比的自得之乐。到达精神的纯美高度。

历史上避世的大有人在,那些人就单单脱离了尘俗,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可见避世并不是一件难事。

庄子所做并非避世,庄子是在尘世之外进行了一场心灵的修行。

二、不违天时,法道自然

《庄子》有云:人与天一也。意为天与人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都存在于“道”创造的世界中。既然同属一个集体当中,能自然和谐是最好不过的。

庄子曾经说过这样的意思:牛和马有四只脚,这叫做 “天”;你给牛穿上鼻孔,给马套上马鞍,叫做“人”。庄子用这句话说明,人是有智慧的,可以改造自然。可是,这里庄子表示的意思并不是“人定胜天”或是人类可以凭借自己意愿来改变这个世界,因为如果如此行动的话,自然必然会遭到破坏,这是庄子不愿意看到的。

庄子只是说人们有这个智慧,但智慧也不能拿来乱用。人与天是一个整体,二者紧紧相连不可分隔,破坏了其中之一必然会牵制到另一方面,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人类用智慧去把自然怎么样,而是应该用自己的才学使人与自然这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和谐。

如《天地篇》中的一节: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傦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佚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这则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经过汉水南岸,看到一位老翁抱着瓮,翁里装满了水,老翁费力蹒跚着把瓮捧出来浇灌菜园。但是因为步履不稳、手劲不足,老翁走到菜园时,翁里的水已经差不多撒光了。“聪明”的子贡觉得这太吃力不讨好了,于是向老翁提出了建议,可以做一个秸槔,帮助汲水,这样就可以避免捧瓮浇园水撒无几的窘困了。

可是老翁听到这个建议非但不高兴,反而变了脸色斥责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意思是当你用自己的智慧去改造自然的时候,不仅自然受到了破坏,而且你的心智也会受到干扰,怎想着用投机取巧的方法去让事情变得更简单,往往忽略了最本初的美好。

庄子借老翁的口说出了自己对于自然的观点:人与天一也,顺应自然规律,顺随自然规则。

那若按庄子的说法,人类岂不是要停滞不前了?人类科技的进步发展,大都是“机心”的作用。那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呢?逆来顺受。

庄子研究学者傅佩荣教授认为,庄子说的“逆”是对自然的违背,“逆来顺受”的意思是,我只要顺受的话,就不会把逆当逆了。即使别人有“机心”,别人利用“机心”创造出了一些东西,只要我不把它放在心上,自然顺受就可以了。

这就是庄子的观点。对自然规律要顺随,若是人类用智慧把自然改造了的话,要学会逆来顺受。

三、不悲生命,法道自然

对于生命,人们往往是崇敬的,带着一种神圣感去看待世界上的每一个生灵。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生命的有限,之于生命的态度也有着微妙的小心翼翼。有人乐于在有限的时光里享受多彩的风景,有人纠结于时间的短暂反倒误了世间的美丽。

度过人生的态度各有不同。但当生命逝去之时,几乎每人都会生出悲伤之感。

在这一点上,庄子却显示出异人之处。

《庄子·至乐》中记载: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当妻子去世的时候,庄子“鼓盆而歌”,让世人,包括他的挚友惠子都很不解。庄子解释说,不是我心里不伤悲,只是我们要知道这样一个自然的道理——“察其始而本无生”。追根溯源去观察最初最初的时候,人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天地之间,无非就是凝结着一股气,气息要找寻到一个形体,然后再由形体生成生命。当然,生命的逝去遵循反向的规律。

这并不是什么值得过于哀伤的事情,只不过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则罢了。说不定,妻子现在已经“寝于巨室”,若我辈还是“噭噭然随而哭之”,那么便是“不通乎命”了。庄子对于生命仍然抱着“法道自然”的观点。

在庄子看来,世界存在着无数的自然规律,作为世间万物的灵长,人类最好学会顺随,学会依据自然规律去处理自己的事务,整理自己的思绪。无论是尘世的仕途、坚固的天时,还是珍贵的生命,都是一样。要让人与天地在道形成的世界中和谐共处,人类需要做的就是法道自然。

[1]傅佩荣.向庄子借智慧[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A]//寂寞圣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猜你喜欢
机心惠子老翁
春日晚归
美食无国界品味有共鸣
5Y系列机心
——时尚的伴随
可乐
ETA7750的故事:世界上最伟大的计时机心
全球最大手表机心企业ETA的断供疑云
从整个行业来看,谁都拥有自产的计时机心?
郑合惠子:率真Lady
Pour une puissance culturelle chinoise
为了忘却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