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丹 孙建丽
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在中国民众的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政治生活也不例外。从2005年网络问政元年开始,网民情绪极大地影响政情。而从2006年的“两会”开始,代表们通过博客发布提案以征集广大民众的建议。当时有名的《小丫跑两会》等电视专栏亦开通博客,传播两会信息。而当微博成为热潮,政府机构纷纷开设起微博平台,与网民们进行互动,听取意见、回复咨询、接受监督。自此,微博成为了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我国亦展开了微博问政的新篇章。
两会紧跟社会潮流,社会流行总会在两会上得到体现,代表委员们总能敏锐地把握到社会最流行的沟通方式,将其应用到参政议政中。自2010年以来微博大热,这种热度也迅速扩展到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都纷纷开通微博听取民声,“微博问政”一时成为时尚。通过微博问政,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群众的心声,群众也可以及时把想法传达给政府。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大部分娱乐类应用使用率有所下滑,商务类应用呈平缓上升的同时,微博目前有近半数网民在使用,达2.5亿用户,比例达到48.7%,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庞大用户群体的存在,为微博问政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这在我国,已然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根据2011年4月24日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发布的国内第一份《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3月20日,全国范围共有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
从政府职能部门分布情况来看,全国政务机构微博以政府系统为主,占总比例97%;党委系统微博次之,约占3%;政协、纪委各1个,人大没开设微博账号。这方面,官员微博的比例与机构微博的比例较接近。其中,政府系统的官员微博占总比80%,党委系统的官员微博占总比11%,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微博各占总比4%,纪委委员微博占总比1%。其中公安微博所占比例最大。从行政区划的分布情况来看,中国大陆已开通政务微博的地区涉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4个直辖市、28个省(自治区),共32个地区。[1]
由此可见,“微博问政”已渐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趋势。
2010年“两会”召开的时候,微博问政以较高关注度被社会各界追捧。可在会议结束后,如火如荼的微博却呈现人走茶凉的尴尬境遇。[2]随后,各地方政府机关纷纷开设微博以求达到信息公开、合理互动的成果,但是否如预期般发挥作用却不得而知。有些政务微博在发布信息的同时关闭了评论功能,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降低了关注量,减少了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同时也降低了网民对微博问政的信心。若政务微博仅是作秀,不及时公开政务,不加强互动,那将成为一个摆设。而一旦网民对政务微博失去信心,将动摇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也将极大地打击到政府的公信力。
网络使人们能简易地表达想法,但若对网络运用不当,则容易让有些缺乏责任感的人在网上肆无忌惮,造成对真实情况的歪曲解读。微博平台所具备的发言自由性,信息发布的简短性,使民众表达更为直接,情绪更加外显。而每个人的情绪都可能带有消极部分,尤其在对待政府职能、社会公共事务的一些处理问题上,激烈的言论甚至是网络谣言,都将给政府的公信力带来消极影响。如果网络世界里言辞激烈的“少数民意”被刻意、被商业化的转发和评论,可能形成不具备真实性的民意,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由于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所以这也一直是公众热议的话题。对此,网民更容易呈现偏激、情绪化的表达倾向。如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与公众的沟通态度过度强硬或者采取不理会行 为,将引起网民的反感,甚至激起民怨,导致关注的重点从突发事件的解决办法转移到对政务微博的批判上,而忽视了政务微博开通的本意。
微博问政重点应在于问政,目的是通过与网民互动实现与现实反馈的及时结合。政务微博是公开的议政场所,微博内容应该以能引起网民兴趣、互动性强的话题为主。侧重于政务调整、民生政策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热切关注的信息。与此同时,规范信息发布管理的规则和流程,严格避免随意发布未经证实与许可的信息。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微博还要注意对于涉密信息的保护。毕竟政务微博不同于个人微博,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具有权威性,在“发言”时务必秉持慎重之心。
在博客刚出现时,“博客问政”也曾引起热潮,但在狂热的追捧后,发展却差强人意,热度减退,逐渐归于平淡。鉴于前车之鉴,对“微博问政”持怀疑态度的民众也不在少数。政务微博的开设与发展,需要注重质量以及长久的维护。不少政府部门在“两会”后跟风开设其微博,但热情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减退,便不发布新信息,或是不再与民众互动。本来良好的沟通平台变成了摆设,政府的形象受到影响,公信力降低。针对这些现象,政府要利用好这个平台,高度关注微博问政的影响力,时刻把握舆情发展的走向,充分发挥微博在推动民众参政议政方面的作用。(三)注重网络问政,但更注重现实作为
“微博问政”仅是政府与民众沟通方式的其中一种,更重要的是需要在现实社会中深入基层,掌握民意。毕竟,微博仅是一种工具,起到辅助性的工具的作用。正如青年学者刘福利所指出:“技术对推进民主的作用是有限的,如何创造一个现实的而非虚拟的民主环境,这是比技术更重要的方面。”[4]在一个民主政治冷漠的社会,或一个民意表达不畅通的社会,无论多先进的技术,对民主进步来说都是徒劳。因此,政府更需要做的,仍是深入到社会中进行调查研究,寻获第一手资料,直接接触民众,了解民意。如果过于依赖微博而忽视了社会实际,对公民问政而言,并不会有更积极的效果。
微博以其简单、快速的优势逐渐成为了现今社会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作为这样一种新形式,微博问政不仅仅是民主政治的表现,也是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监督政府工作的重要工具。但在运用微博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确了解微博问政在我国发展存在的困难。实现制度的支持,完善政务微博的开展方式,加强与民众的良性互动,促进微博问政的持续发展,这是当下需重视的任务与挑战。
[1]张志安,贾佳.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R].上海: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室,2011.
[2]孙忠良,衣永红.“微博问政”与党的民主建设之间的互动[J].南通大学学报,2011,27(4):28-31.
[3]http://baike.baidu.com/view/5725316.htm.
[4]刘福利.微博问政 会走博息[N].中国青年报,20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