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浪漫主义运动发展到了高潮。1836年,爱默生《论自然》的问世如平地惊雷,震撼了美国文化思想界。《论自然》把美国浪漫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亦即它的高潮阶段——新英格兰超验主义阶段。1863年开始,爱默生经常与大卫·梭罗等人聚首深谈,探讨哲学和宗教问题,形成了一个组织松散的小群体,被称为“超验主义俱乐部”。梭罗阅读了爱默生的《论自然》,从此以后,成为超验主义思想的实践者。
超验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宇宙万物具有实质的一致性,人类生来具有善良的天性,在认识真理方面,人的内在直觉优于经验和逻辑。超验主义的出发点是反对权威、崇尚知觉,核心观点是人能够超越感觉和真理,直接认识真理。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代表作,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分为《经济篇》、《我居住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阅读》等18章。这是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两年多野外生活的生动记叙和他观察研究自然得到的启示的不朽记录。河水的流逝,瓦尔登湖上的东去春来,松脂的芳香,鸟雀的啼鸣,带给了人们无限的神往。梭罗依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向我们抒写他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感悟真理的至高境界,作品充溢着的超验精神更是可见一斑。
具体来说,作品就是对超验主义思想的实践。首先超验主义强调宇宙中的精神,即“超灵”的存在,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自然观。当时的美国正由手工生产转向大规模的机械生产时代,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随之改变。超验主义者对风行于欧洲大陆的物质文明持着尖锐的批评态度,提倡人们远离物质社会,远离现代化的诱惑,回归自然,以获得人的最佳的精神体验。对精神的重视是对迅速机械化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前进方向、对国人沉湎于积财致富而忽略精神生活的世风的一种反动。
《瓦尔登湖》总的来说是主张人应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梭罗认为:美国现代文明的发展加速了人的堕落;社会道德标准在逐步解体,人自降生之日起便开始为自己挖掘坟墓。 梭罗崇尚“简单,再简单些的质朴生活”。如果单从物质的层面来衡量,梭罗的确是清贫的,但他无疑深爱着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而且他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需要。在梭罗看来,财富大多只是身外之物,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拖累与妨碍,他认为欲保留自由之身,就应该最大限度地远离物质诱惑,他说“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
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思想自立性的重要性和价值,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突出了人的需要、情感等主观因素在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人文精神,主张个性解放,从而把人性的自由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超验主义对个体独立精神的宣扬,尤其是它无畏的批判精神对美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的重要性的体现。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因素,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现。因此,人的首要任务是自我完善,梭罗等超验主义者告诉世人,如果他们肯于自强不息修身养性,人是可以达到完善境界的。超验主义通过强调人的重要,希冀世人能认识到恢复业已失去的人格意义。梭罗对人的现状极不满意,人们整日急功近利,疲于奔命,不能摘取生活的“更美好的果实”,虚度人生,过的是一种“没有原则的生活”,人在奴役自我,人生变成“例行公事和习惯”,毫无自由。梭罗在瓦尔登湖湖畔隐居,旨在向人们说明应该如何生活,让读者从紧张的生活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精神自由。梭罗说:“我们整个人生及其场景为什么不应当如此美丽而分明呢?我们的生活都需要一个恰如其分的场景,至少,我们的生活当如隐者的生活那样令人感触至深,就像人们惊见沙漠的活物,看见一望无际的地平线上那一根断裂的树干或一座崩塌的土丘。事物的特征总是确保着他自身的优点,因此独一无二与相邻的凡人俗事毫无关联。”这是梭罗在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当我享受自然的友爱时,我相信,任什么也不能使生活成为我沉重的负担。梭罗认为与大自然做伴是让人最受惠,最使人格完善,最能摆脱沮丧抑郁的情绪,大自然的恩惠给人们带来健康和欢乐是其他任何事物所不可比拟的。
超验主义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认为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在他们看来,自然界不只是物质而已。它有生命,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是超灵的外衣。因此他对人的思想具有一种健康的滋补作用。超验主义者主张人回归自然,接受它的影响,以在精神上成为完人。
中国古有隐居大自然过着世外桃源生活的陶渊明,他有着悠然见南山的旷逸情怀,但是陶渊明的思想中存有着消极避世、被迫和无奈的因素,而亨利·梭罗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放弃浮华世俗、超然追求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主动的、积极地、自愿的。他亲身体验着大自然美丽、恬静惬意,乡村生活的纯洁、愉悦、朴素,进而告诉我们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之论,他正是用自己的实践警示现代生活中忙忙碌碌的人们,提醒着他们不要忘记心灵的真正的需求,因而更具现实意义。梭罗是一位热爱自然的实践家,他呼吁大家“我们如大自然一般自然地过一天吧”。
作者在《瓦尔登湖》中描写的自然景观,表明他对自然的感受有特有的神秘性,令人缅怀阴翳昏暗且超自然的韵味,只有朴素天真的灵魂才能窥探出大自然那最深的秘密。
在《湖泊》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细致的心灵描绘了瓦尔登湖的秀美湖色。若不是通过精心的观察、切身的体验,是无法写出湖泊那最细小的变化、四季轮回的差异。“瓦尔登湖景色秀丽,优美却并不壮观,那些不常来或不住在这里的人是体会不到她的魅力的”。他对湖泊的观察是任何人所不能及的,若不是以全身心的精力和永不枯竭的兴趣与热爱是无法写出这样的神来之笔。一般人会对海水的颜色产生疑问吗?可是书中这样写作者无微不至的观察:“康科德的水至少有两种颜色,远看是一种,近看又是另一种。近看的颜色更真实一些,远观是受蓝天与光线的影响较大。在晴朗的夏日,尤其是当水面泛起涟漪时,从稍远处,湖水呈现出一片蔚蓝;假如再远一些,就成了水天一色。下暴风雪时,它们有时是一片深灰色。然而据说海洋有时蓝,有时绿,并不受环境影响。我曾在大地银装素裹时观察过河川,河水与冰几乎都像青草一样翠绿。但直接从船上看这水,却觉得它们有好几种颜色。即便从同一角度去看,瓦尔登湖的湖水还是时而蓝色,时而绿色。他介于天地之间,同得天和地的光彩。”
之所以这么细致地去描写自然景象甚至是湖水的颜色,是因为在梭罗看来任何的自然物都不是偶然的,它是有生命的,是超灵的象征,超灵是无所不在,不所不容,它存在于人和自然界中。外部景物是精神世界的体现,因而自然界更富有灵韵。
作者在描绘湖面风景时用过这样一段比喻,精辟极了:“湖,是风景中最优美,最富有表现力的地方。它是大地的眼睛;凝望湖泊,可以测量出自己天性的深度。靠近湖岸的树木,就像细细的睫毛,为湖岸平添了一条美丽的花边,而四周青翠蓊郁的群山与山崖,是它俊逸高挑的眉毛。”梭罗对湖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把之喻为是大地的眼睛,甚至可以测量自己天性的深度,可见湖在作者心中已是最崇高最美好的一块圣地。《黎明》篇中写道:“每个清晨都是一个令人愉悦的邀请,让我的生活像大自然一样朴实——或许我还可以说是纯真。我如同希腊人一样虔诚地像曙光女神膜拜。感官生活的一部分休息之后,人的灵魂,或者说是人的真正感官,每天都会散发出新的生机,他的天赋又会去尝试所能创造的高尚生活。应该这么说,所有重大事件皆产生于黎明……”
黎明是一天中最珍贵的时光,是觉醒的时刻。他提醒着人们要在黎明中去修身养性,保持清醒,去从事一天中所有高尚的活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切都源于黎明的活力与丰盈。从这段描写中可见超验主义者对自然的近似宗教虔诚的崇敬和仰慕,他们把大自然看成是上帝的精神在人间的显现,是超灵的外衣,回归自然就能使人修身养性,且获得最佳的精神体验。
在现在城市生活中的烦扰喧嚣、仓促庸碌的背后,我们是否正在追求一种宁静,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渴望呢?城市生活教会了我们该怎样抓紧时间、抓住机遇去为生活为事业努力打拼,却弄得人们心力交瘁、身心疲惫。而如果我们能放下一切包袱去走进乡村简单地生活,快乐地活着,感受大自然四季的奇妙变化,净化自己的心灵,也许我们会获得更加惊奇、难忘而又宝贵的经历。梭罗说过:“有时我会感到在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中,人们能寻觅到最甜美、最温馨、最纯洁、最鼓舞人心的友伴,即使是那愤世嫉俗、最孤独忧郁的人也不例外。”也许我们会在这其中顿悟出许多朴素的却被世人所遗忘的真理,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这也就是自然对人的心灵的修补作用吧!
综上所述,梭罗关于自然的基本思想是超验的,即认为自然之中渗透着一种宇宙精神,亦即爱默生所谓的“超灵”。他和爱默生一样,认为自然是宇宙精神的创造,自然和人的精神是相通的,对梭罗来说,真正的智慧存在于充满希望的自然之中。《瓦尔登湖》就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鼓励人们放下纷纷扰扰的事情,仔细观察身边的自然世界,从中学习而获得平静、智慧和愉悦。正如书中所说:“安静下来,平静下来!那是宁静的湖……我们变得最纯的水晶一般的宁静的湖,无须做什么我们的深度就显露出来了。世间万物在我们身边经过,倒映在我们的深水中。多么清澈啊!这种清澈需以纯洁的方式,通过简朴的生活和动机的纯真才能获得!”
[1]常耀信.美国文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曹麟.源于自然,回归自然——论梭罗的超验主义自然观[J].科技创新导报,2010,35,
[3]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4]夏光武.美国生态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