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移动教学的发展历程与理论基础

2013-12-12 14:58韦亚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建构理论语文

韦亚君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与移动通讯各个方面的技术日益更新,而人们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在学习型的社会中,移动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移动学习借助信息技术与无线通讯设备,实现在任何时间(anytime)和任何地点(anywhere)可以学习任何内容(anything)。“移动学习”为英译词,译自“M-learning”,在国内也翻译为“移动教学”。在本文的论述中,“移动学习”与“移动教学”相互指称。

在2010年之前,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主要是普通手机、笔记本电脑、PDA(掌上电脑),后来发展到智能手机。刚开始,移动学习大部分运用于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由于中小学生对手机的应用自制力不够强,用手机来进行的中小学移动学习还是比较少的。随着科技的发展,iPad作为智能的集成多种交互信息功能的IT工作平台,已经悄悄走入国内外一些教学课堂。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部88名一年级学生将统一购置iPad上“语文读写”课。[1]新学期伊始,美国很多公立高中的学生兴奋地发现,自己以后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了——作为教学设备,学校为他们每人免费配备了一个iPad,上课时可以做课本使用,下课后可以申请带回家完成作业。[2]移动学习逐步引用到中小学日常教学中来,基于iPad终端的移动学习系统也逐步开发、建立起来。

移动学习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呢?本章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梳理:一是将移动学习置身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历史演进来思考其出现与发展。二是分析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进展,具体通过梳理探讨不同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探究支持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是什么。

一、历史梳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发展历程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历史演进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而言如下。

首先是传统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很多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黑板+教科书”的模式,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沉闷、缺乏生气。教师的教置于教学的首位,大多都是老师说了算,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环境。特别是在语文科的传统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常常出现。教学模式固化,且评价方式单一。

接着发展到数字化教学。

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首先提出了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政策,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由此,美国的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并且运用到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应运而生。随后,许多国家都把信息技术引入教育,辅助课堂教学。在中国,“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从2001年起,要用5年至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3]数字化教育的“常规模式”普遍出现,其基于传统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另外,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也得到快速发展。

在语文课中,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并且能够借助多媒体及网络设备,学习到更新的知识,文字阅读与情境再现结合起来,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在当代社会,移动学习方式应运而生。

“移动学习开始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Wirdess Andrew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无线基础设施建设,为全校师生、管理者等提供了覆盖整个校园的无线高速连接。”[4]2001年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做出了关于“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的立项通知,移动学习在国内逐步推广、发展起来。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交互性、共享性、个性化等学习特征。与数字化学习相比较,移动学习不仅具备了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而且还具备了其独特的优势:学习者不再局限在电脑前,可以‘随时、随地、随身’,‘短、平、快’地进行学习。”[5]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通讯设备的推陈出新、wifi的大面积覆盖,移动学习成为可能,移动教育模式越来越突显其优势。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VR)的“虚拟现实模式”和基于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的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越来越具有移动性,移动学习得到进一步发展。

移动学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把高科技应用于教育领域,与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相吻合。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知识既有传承,又有着发展。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教学要突破一本之限、一室之隔,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要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所以,移动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会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国外,开始出现了反转教学,反转教学也是移动学习的一种新模式。“反转教学也称作反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Reverse Instruction,Inverse Teaching,等)、视频点播教学(Vodcasting Education)、教育视频点播教学(Educational Video-on-Demand)等等。反转教学指反转常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内容、方式、目的。反转的关键是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如各种视频制作软件、视频资源等。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教师将常规课堂里教师讲授部分制作成教学视频,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在家中观看并学习视频中的讲授内容。”[6]“反转的课堂往往录制成不同形式的教学视频,在网上公布,以供学生学习。”[7]反转教学也是移动学习的一种形式。

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特别是语文科的学习,反转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动态的视频图片与静态的语言文字适当结合,语文知识“活”起来了,学生由课堂上的被迫接受知识,变成课后的主动学习,变成了“我想学”、“我要学”。学生不用为课堂上听不懂而苦恼,通过观看录制好的有针对性的课堂视频,实现知识的自主学习。

(二)移动学习是时代的回响和呼唤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电子产品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ipad教学也是一种移动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是时代的回响和呼唤。方柏林认为:“在中国,孔夫子是一个周游列国的教育者,带着门徒到各个诸侯国讲学,沿途收学生。在古希腊,柏拉图也是一个‘远程教育者’。柏拉图是最早开展‘远程教育’的人之一。他希望利用书本,不再把学生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来学习。而今‘砖与水泥’的这种教室,将学生粘在座位上,其实只是一个阶段的学习教育模式,它是历史的产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模式也可能有消亡的一天,或者说会与其他模式共分天下。”[8]移动学习是古远时代教育者声音的回响。

移动学习更是新时代教育的呼唤。钱学森说过:“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国家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这个论述说明了教育信息化是下一阶段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工作,也是第一次在国家级的政策文件里面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时代的学习型社会也大力呼唤促进移动学习方式的发展。

二、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基于不同学习理论的教育技术的演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或者过分依赖,或者抗拒使用。从最初常使用PPT再现课堂的板书文字,到教师利用多媒体营造情景氛围,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再到当今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变成泛在的学习,可以不固定时间、不固定地点,而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这背后显示的是基于不同学习理论的教育技术的演变。每一种学习模式都有其理论基础,移动学习面向学习者以学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展开,强调知识的情境性,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的。在此之前,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最后到建构主义的演变过程。具体而言:

(一)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研究人类的外显的反应。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学习结果表现为特定刺激与特定反应之间联结 (表述为S―R)的建立。杨刚、徐晓东指出:“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却经常违背‘双向理解’的交互原则,教师经常以‘独白’的方式作为教学形态来传递知识,学生则以简单的‘应答’作为满足教师的问题需求,即‘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独白’与‘应答’表现的是一种‘刺激—反应’的机械过程,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得是外部教师‘教’的刺激结果,只要控制教师的‘教’的行为,就能控制和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控制和预测了学习效果。”[9]在教育初期,教育技术只有言传身教的口耳之术,后来逐渐出现了教科书、粉笔、黑板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最初的视听教学中用媒体(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机等)不断呈现信息来进行教学。教学中多媒体频繁使用,只起到单向度的传授知识的辅助作用,缺乏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最初常使用PPT再现课堂的板书文字,而黑板的书写板书却大大减少,一些教师借助多媒体来教学,“换汤不换药”,用PPT照本宣科,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优点没有充分突显出来。

(二)基于认知主义的教学

认知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包括了“格式塔”学派、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学派等。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是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的过程”。以信息加工理论为主的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的理论与技术有很大的影响,使媒体的教学应用从强调设置重复的信息呈现,发展到通过精心设计学习工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教学中的‘教’逐渐转向了‘学’,突出了‘学’的地位。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学生能够与计算机进行相互‘对话’来获得知识,这是一种程序性交互方式的表现。此时,计算机重新定位在辅助教学的地位,教师的作用只是部分被替代,课堂交互中出现了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并存的形态。”[10]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营造情景氛围,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现学习与文本达到较好的交融。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师也可把课本以外的知识呈现传递给学生。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

建构主义产生于认知主义心理学内部的反思,代表人物有斯滕伯格·卡斯和维果斯基等人。其内容很丰富,核心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10]“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11]强调“学习主要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而重新建构”。[12]

建构移动学习主要是认知建构支持下的情景学习。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和个体的身份是在互动中建构的,而且这种建构具有情境性。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合,而是个体与社会交互过程中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建构与组织。个体在互动中,不仅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且形成自己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即身份),学习者在共同体中的社会参与是学习的关键”。[13]iPad把声音和文字融合在一起,具有语音和书写训练功能,具有方便的阅读训练系统,图文音俱全,通过与教师的在线互动,可进行实时的学习、测试、点评。移动教学设置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交互式的,它使单向度的“人—机交互方式”转变为“人—机—人”的双向度的交互模式。

语文移动教学不像传统教育那样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内学习固定的内容。它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变成泛在的学习,可以不固定时间、不固定地点,而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生活即语文,处处有语文,移动教学将会为语文的学习引来源头活水,打开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这一教学模式将会逐步登上教学发展的舞台中心。

[1]王春超.深圳某校配备iPad引争议 理性教育切勿乱消费[N].通信信息报,2010-11-10(B03).

[2]薛宏.iPad替代纸质教材在美引争议[N].中国文化报,2011-09-10(003).

[3]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01):1-19.

[4]李玉顺,马丁.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03):9-11.

[5]白娟,鬲淑芳.M-Learning:21世纪教育技术的新发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04):45-48,63.

[6]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114-117.

[7]Ramsey Musallam.Should You Flip Your Classroom?http://www.edutopia.org/blog/flipped-classroom-ramsey-musallam.

[8]方柏林.知识不是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杨刚,徐晓东.学习交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从课堂学习到e-Learning,m-Learning再到u-Learning[J].中国电化教育,2010(07):52-58.

[10]Marion Williams&Robert L.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4-26.

[11]汪全仪.从教育技术的发展看学习理论的演变[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03):49-51.

[12]王毅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境教学[J].外语教学,2003(02):85-87.

[13]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02):60-64.

猜你喜欢
建构理论语文
坚持理论创新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神秘的混沌理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