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娟
改编自中国唐传奇《人虎传》的《山月记》是日本近代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一个颇有才气却不甘于一生做一名小官吏的李征,由于自己作为诗人的理想迟迟不能得以实现,再加上其人自视甚高,不屑与其他俗人共事,便辞官还乡,一心写诗,期待有一天自己能作为诗人名垂青史,千古流芳。然而,辞官之后因为怯懦的自尊心和尊大的羞耻心,所以从不与师友切磋,一味自闭于家中。后来为了妻儿的衣食,他无奈回到官场,看到昔日的同辈们现在都已是他的上司,心中愈发积郁,终于在一个半夜,发狂奔至山中,终化为虎。这部小说引起了很多中国学者的兴趣,他们大多从比较文学出发,探究了中岛敦是如何把以劝善惩恶为主旨的《人虎传》改编成描述知识分子内心苦闷的《山月记》。而本文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小说人物心理的分析来揭示小说的主题。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主人公李征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对他多次的“自嘲”的分析来解读,这一新的解读能使读者更深入地窥探人物复杂的真实内心世界。
自嘲,作为生活及社交中有效工具之一,能够调节交际气氛,减轻人的精神压力,同时也能修复人际关系,在社会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这重大的作用下面潜藏的是一种带着自卑的自我保护心理,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维护自己面子的行为。总的来说,自嘲具有的显著特征是:自嘲话语的心理表征和语言表征具有不对称性,直接表现为交际意图与信息意图的不一致性。也就是说,自嘲具有逆期待性。听者必须要理解这种“自嘲意识”才能达到这种自嘲效果。
读《山月记》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察觉,李征有着“自信”和“自卑”两种矛盾心理。一方面,他年纪轻轻就登进士第,身登虎榜,随后补为江南尉,可谓事业小有成;再加上他颇有诗词歌赋的天分,且坚信自己能有一天作为诗人流芳百世。这样看,他对自己的才能是自信的。另一方面,在辞官还乡几年之后,生活困窘,而文名尚未远播,为了妻儿老小的衣食生计不得不再次忍辱效力官场。可以说,这件事是对上面所说的自信的全盘否定。对自己的为官才能和做诗才能产生怀疑的他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中。这“自信”与“自卑”的矛盾冲突正是悲剧的导火索。
出于这一矛盾心理,在即兴吟诗前:
吟罢旧诗,李征的声调突然一变,自嘲地说道:“真是令人羞愧啊,纵然已变成现在这副可怜模样,在下仍然幻想自己的诗作为长安城里风流雅士传诵。这是在下横卧在石窟岩洞里做的梦。耻笑我吧,耻笑这个幻想成为诗家却错变为老虎的男人吧!(袁傪记起青年李征有自嘲之癖,便悲切地默默倾听着)……那好,既是笑柄,我就即兴吟诗一首,见证这老虎中存活着的仍然是当年的李征。”①
一方面,李征想要即兴作一首诗,这是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另一方面,却又担心袁傪及其同行的人会觉得这诗并非佳作,这是自卑。在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作用下,他用 “耻笑我吧……那好,既然是笑柄……”这些带有浓重自嘲意味的词语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而自嘲具有“逆期待性”,李征词面上是说“我现在化身为虎,已是可怜至极。多年幻想的成为诗人的梦是怎么也实现不了的,可见我做诗的才能并不高,你们就尽情地耻笑我吧”。但其实他对自己的诗才还是有一定自信的(从他所吟的诗可以看出),他自嘲的目的不是让对方来可怜他,恰恰相反,他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对方看轻自己。
李征这么做的原因结合文章可以分析出来。为官时,他看不起周围的小吏,觉得他们都是俗物,不屑于和他们交往;辞官在家写诗时,他也不与师友探讨、切磋诗艺,固守高洁,不与流俗为伍。这些行为在外看来完全是一种自视甚高的自信,但在其后却有一种自卑的羞耻心在作祟。他有几分相信自己的才能,不想和那些碌碌无为的人共处;但又对自己没有信心,害怕拜师求教,怕别人知道自己没有才能——这种“自信”与“自卑”的冲突就在“自嘲意识”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怯懦的自尊心”和“尊大的羞耻心”是导致李征走上悲剧的主要原因,而这两点主要表现为“自信”与“自卑”的矛盾和冲突。本文从集中体现这一冲突的“自嘲意识”入手,通过对李征自嘲词语的解读来窥探了当时李征复杂真实内心世界。
注释
①笔者翻译自:现代日本文学大系63梶井基次郎·外村繁·中岛敦集[M].筑摩书房,1970:265.
[1](日)中岛敦,梶井基次郎,外村繁.现代日本文学大系63[M].东京:筑摩书房,1970.
[2](中)李春分.论自嘲的产生机制和表达方式[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科学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