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与作文教学共舞

2013-12-12 12:33苏锋英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期
关键词:流行歌曲作文音乐

苏锋英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众多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从各门学科来看,音乐就非常适合与语文进行跨学科的融合。从表面上看音乐与写作没有太大的联系,可细心的人会发现他们从古至今就不曾分开过:早在《诗经》时代写作的主体“诗”都是可以入乐的,可以歌唱的;还有楚辞中的《九歌》,汉乐府诗,唐宋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戏,现代的歌无一不是音乐与写作的合体。音乐的语言和文字的语言都能诠释人们的情感。二者这种共同性,自然就让它们之间有了互补性,就像学音乐的人需要了解音乐作品中的文学性一样,如能在写作的过程中融入音乐的元素,一样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恰当地引入音乐这一生动的元素,用美妙的旋律中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培养其言说的情感;用精妙的歌词丰富其写作的素材,提高其言说的能力。下面我就如何合理地利用音乐来激活我们枯燥的作文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用音乐活跃写作课堂——增加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是一个教学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不少学生提到作文就头痛,写起作文来不是无话可写,就是东拼西凑了事,更不用谈“兴趣”二字了,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主动性呢?这里有一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子,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一书中就详尽地记录了在中学时期音乐是如何激发他写作的梦想,并最终走上创作之路的。有此类似经历的还有作家刘索拉等,所以把音乐引入作文教学用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下面我就关于此法应用从课堂和课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在作文课堂中用音乐导入,创设写作情境。学生在上课前注意力往往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教师如果运用精彩音乐导入,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某个对象转移到课堂上来,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用音乐营造氛围就是一种别致的导入方法,音乐能以轻重缓急的音乐曲调、明快的节奏,给学生以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的感受。新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与写作内容密切联系的乐曲或歌曲,可以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乐声中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转移到所描述的主题情境中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如此时让学生即兴写一篇相关文章想必一定会比只让学生对着一行文字标题空想一篇文章来得更为生动有效吧?

从心理学角度讲, 在美妙的乐曲中,学生能自觉地调动起与主题相应的情愫,激发出言说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很快进入到音乐所描述的意境中。像这样利用合适的音乐导入写作情景,往往能够产生语言描述难以企及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他已在不知不觉中提起了学生的兴趣,我想这种洋溢着美妙音乐的作文课,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熏陶氛围,在不知不觉间滋养着学生言说的情感和激发他们的言语欲望。

有了这种写作课堂模式的导引,教师还可以配以相应的课后作业,如让学生收集优美歌词,或让他们学着自己创作歌词,必然促使学生在课后更为关注音乐歌曲,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对音乐的喜爱有了更为深层次的要求,这样学生对于原来很反感的作业也变得很有趣味。让学生产生兴趣,这对于我们的任何教育而言,已成功了一半了。

二、用音乐激活写作灵感——开拓学生写作思路

“音乐能使人的灵魂爆发出火花”,它能触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听音乐能给学生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并以音乐中的思想意蕴、感情火花为依傍,洞悉生活的本质内涵,培养学生发现“值得思索事物”的能力;或促使学生沉浸在歌曲的特定情境中,在充分感受体会的基础上审视自己以往对类似生活的认识,在比较中深化心灵无意间发生过的感动,增强意会歌曲中的深邃哲理与充沛感情的能力;或让学生充分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合乎逻辑地类推引申,从而补充、丰富歌曲对社会、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写出立意深刻、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比如教完朱自清的《背影》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黄磊的《背影》这首歌,乐曲感情真挚,学生跟随音乐,用心感受,文本、音乐与现实生活产生了共鸣,学生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平时难以察觉的父爱的点点滴滴,一下子涌上心头,对父亲的敬爱、感恩、歉疚等复杂的感情充满了整个身心。这时,笔者抛出写作题目《××,我想对你说》,以往说到作文就唉声叹气的学生个个都如有神助,很快完成了作文。此次作文大多数学生都能抒发真情实感,写作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用音乐丰富写作积淀——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上一点中提到教师可以布置收集歌词这类课后作业,其实就是为了通过此方法来丰富学生的文学积淀,提高写作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利用摘录、引用歌词,来辅助作文教学。大多数歌词的语言凝练、优美,富有表现力。学生平时可以从歌词中摘录有使用价值的字、词、短语、句子,以便在写作时加以运用。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多唱歌、唱熟歌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为现在的歌词基本上就是诗。同时,几乎每一首歌曲都是精心构思之典范,或是“小处着墨,大处着眼”,或是运用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借鉴它们的独特构思、精巧的布局、生动的表现手法,帮助学生大中取小、以小见大,努力使学生的作文达到新、奇、精。如,《潮湿的心》中写道:“是什么冰冷我的心情”、“是雨声喧哗了我的安宁”、“是雨伞美丽城市的风景”,用冰冷、喧哗、美丽三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抒情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境。另外,许多优秀的歌曲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深沉的人生意识,意蕴丰厚。如刘欢的《从头再来》:“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有的歌词已成为名言警句,脍炙人口,如“阳光总在风雨后”、“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等。在平时的常规课,对课文的教授过程中也同样可以加入音乐的元素,来提高写作的能力。有些诗、词、曲、散文写上曲谱或经过改编后再写上曲谱,可以唱。这对于学生的记忆是大有好处的,让学生学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累的积极性,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歌词或曲谱。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丰富了其积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如教完《沁园春·雪》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沁园春·雪》这样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卖炭翁》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片断进行改写,编写歌词,并请有作曲特长的人为其作曲,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来说也是值得一试的好方法。

不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音乐元素引入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避免出现“力所不及”与“过之不及”这两种结局,因此接下去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关于“度“的问题。

(一)把握好“类”度的问题

在音乐的类型上,我主张一个“杂”字,不局限在一个时空、古今中外,不局限在一种音乐类型、轻音乐、摇滚乐、民族、美声、戏曲、通俗等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欣赏一首乐曲,也同时了解了它背后的时代文化和文学内涵。但在“杂”的基础上又要有所侧重,流行歌曲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学生中很有影响力,而生活中的素材是教育教学的最好材料,作为教育工作者就不能漠然视之。再则流行歌曲本身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审美特征,正确认识并深入研究流行歌曲,特别是对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流行歌曲的引入,并充分挖掘其有益成分,发挥其在作文教学中积极作用,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一些高雅的音乐如美声、戏曲等虽然相对陌生,但恰到好处地引入则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尽量利用流行歌曲的这一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同时又要注意引导其甄别良莠,提高品味。

(二)把握好“质”度的问题

由于歌曲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自己的学生以批判性的眼界自主挑选出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和经得起时间洗礼的精品。有不少经典流行歌曲久盛不衰,就因为其歌词优美形象、委婉动人、耐人寻味,一首歌就是一首优美的诗,如“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或是诗的再创作如:“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歌词的优劣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因此在这一点上,教师必须下一番工夫。

(三)把握好“量”度的问题

作为作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对音乐恰到好处的引入犹如点睛之笔,泛滥地应用则会使之变味,以致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把写作课上成了音乐课,这就产生了过之而不及的效果,所以音乐的引入必须要有一个量的范围。

此外,把音乐引入作文教学还要求教师本身对音乐要有比较深的领悟能力,在应用此教学前,收集经典音乐作品、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文学,及如何音乐作品中吸取文学的养分,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前要做的功课。只有教学体系的完备和周密,才能让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大放异彩,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潘新和.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赖瑞云.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

[3]余华.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M].作家出版社,2008.

[4]仲华.浅析音乐的教育功能[M].黑龙江生态学报,2009.

[5]李白坚.趣味作文[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流行歌曲作文音乐
音乐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
《刨洋芋》——“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二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