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绪增,秦延恒,高金梅,李厚杰
耳鼻喉科在行咽喉部局麻手术时常规先行1%丁卡因溶液喷雾咽部或喉腔内滴入,以减轻患者咽喉部反射,提高疼痛阈值,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主要用于支撑喉镜下会厌及声带表面的手术。我科应用麻醉导管自制的咽喉腔喷药装置在此类麻醉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资料 2011 年以来,我科经治的声带息肉、咽食管异物、会厌囊肿及喉肿瘤取活检术在行手术前咽喉部表面麻醉的患者共367 例,其中男295 例,女72 例,10 岁以内患者21 例。其中声带息肉或小结患者207 例,下咽部、食管异物71 例,会厌囊肿患者56 例,下咽及喉肿瘤患者取活检33 例。其中咽喉反射过度敏感的患者91 例,占24.8%。
1.2 方法 均采用自制咽喉腔喷药装置是以麻醉导管改装而成。具体做法是将麻醉导管截成25 cm 长,将改装后的麻醉导管的远端自患者一侧鼻腔送至咽喉部,大约20 cm 左右(自鼻前孔至舌根水平面的距离),近端连接5~10 ml 注射器,将其内的1%丁卡因溶液缓慢推出,期间可以缓慢前后移动麻醉导管,使其远端麻药喷射的范围更广泛、均匀,使其麻醉效果更理想。见图1。
本组367 例患者采用此种方法行咽喉部表面麻醉,均达到了理想的局麻效果,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术中患者无明显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感,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咽喉喷雾及气管内滴药。
图1 自制咽喉腔喷药装置示意图
传统的咽喉腔内给药是取端坐位,先以喷雾器喷雾口咽部,数分钟后让患者右手拉出舌,麻醉者左手持间接喉镜,右手持连接喉腔滴药管的注射器将患者会厌挑起,嘱患者发“依”音,以较快速度将药物滴入喉腔(主要是声带表面或会厌表面)。这种用药方法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及不便性,在咽反射过度敏感者及年幼患者更为突出。给药的范围较局限,药物在咽喉部的分布极不均匀,多数仅局限在于声带表面,而咽喉部的感觉神经广泛分布于咽喉部黏膜,主要的感觉神经为蝶腭神经节分支、喉上神经内支、部分喉返神经的分支等[1],因此给药的效果也不一定能够达到手术要求。主要见于舌体肥大、会厌位置低、声门显露差及咽反射过度敏感的患者。
近年来我们采用自制的咽喉腔喷药装置行支撑喉镜手术前的表面麻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滴药装置采用麻醉导管,其优点在于取材方便;管径细,前端有3 处不同方向的微孔,注射器将麻药经此管路推出后能够在咽喉部黏膜表面均匀分布,使得麻醉效果更佳充分,同时也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条件。
[1] 孔维佳,主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