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生
【摘要】自全国性的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教育以来,已经有十来年的时间,这些年来国家相当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上,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如何?取得哪些效果?需从哪些方面改进?本人观察近年来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和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能及平常学习表现来看,情况并不乐观,本文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表现为出发点进行探究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制约;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探析
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提出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用5至lO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网络联通,让师生们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据这该目标要求,全国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完成目标的硬件和硬性要求,建机房连网络开课时甚至办比赛搞达标,并制定了一系统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时、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及培养目标等。但实施效果如何?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信息素养来看都不容乐观,整体来说,信息素养不高,动手能力差,作品层次低等,缺乏创新和实践的动力源泉。
1问题及表现
1.1信息素养不高: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没有形成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整合的习惯,学生对信息技术难以内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信息技术与学习过程的整合,没有把信息技术方法融人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学习中遇到困难疑惑时潜意识都是向教师同学请教,一般都不会想到用百度解决。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缺乏对网络的正确认识,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不会把信息技术当做学习工具也不当做解决其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2实践能力不强:从各种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或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来看,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不足,思想性和技术性层次亟待提高。以我县为例,县上每年举办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要求县直属学校每校挑选5件作品,各乡镇挑选10件作品上报参加评比,结果是不是报不够就是质量太差,偶尔有两件作品看上去不错,经评审考证很大部分是教师制作或网络拼凑,完全没有学生的思想和思维。
据调查发现,把声卡、显卡、网卡放在一起让学生辨认,我校65%的学生难以区分。30%的学生连显示器信号线脱落故障都不会排除,近一半的学生不会安装卸载常用软件。
1.3创新思维匮乏:由于受传统思维影响,仍有约半数被调查者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且存在过于严谨、尊崇权威的倾向。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也常常表现为与其它学科一样,答案尽量与标准答案接近,思维与尽量与教师同步,活动在规定范围设计。如果布置制作电子报刊或网页,99%的学生在版式上一定与课本或教师介绍一模一样,千篇一律,缺乏奇思妙想,大家的想法和活动都在同一个圈套里完成。2原因及改进
2.1课程整合只对教师不对学生:我们平常所说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教学效果的显著,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也被广泛开展应用。但运用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用的比较多,在教学过程及学生参与方面远远不足,除信息技术课外,几乎没有其它学科教师会选择在机房上课,也不见教师布置网络任务和实践活动。把整合变成掺合、凑合、混合,缺乏学科内容上的真正整合,没有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评价、探究来完成其它学科内容的学习掌握。多数教师都属于PPT展示教学阶段,没有要求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所以建议加大教学实施中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过程的渗透,所有学科学习都能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方法、手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提高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2.2信息技术普及只对课时不对目标:现在大多数中小学校都已按要求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时,由于课程设置开展比较随意,教学内容不明确、评价不完善,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特别是小学,信息技术没有任何考核目标,课堂随意性较大,课时不保证,内容不完成。甚至有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只设置在课表里供上级检查,教师身兼数职,打字员、复印员、材料员等根本保证不了上课保证。普及只是课时上的而不是知识,教学只是形式上而不是内容上。初高中比小学好一点,有学业水平考试达标要求,但信息技术也只是作为一种知识掌握,在技能和实践方面开展甚少。造成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内容重复,一直到高中毕业学生只是简单的学习了几个Office办公软件及一点上网知识。建议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考核评价指标,并组织实施达标考核,并多组织一些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和技能比赛,教材安排上尽量不要重复,增加一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学习问题的实例。
2.3网络资源共享只对教师不对学生:多数学校教师除了可免费下载网络资源外,一些学校专门购买网络教学网站使用权,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相反,学生则不同,他们面临两大难题,其一,不能共享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使用权限仅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不能共享,另外,大量的课外作业或试卷让学生吃饭睡觉都顾不上,哪有时间去上网使用网络资源。其二,不能使用网络资源:大部分教师、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态度是追杀赶尽,一网打“禁”。中小学生根本没机会接触网络。我们倡导课后作业向网络化任务发展,既完成作业又让学生开拓视野,网络资源共享最大化,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兴趣。让网络成为学生习惯性使用的学习工具,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实践方式。
2.4社会风气只看成绩不看素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学校都只盯着中高考科目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综合质素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要有尽有。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应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在信息化社会中,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降低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增强记忆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容易把握研究的方向,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信息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必修的基本功。参考国外经验看,主要途径是改变传统学习结果评价方法,例如,印度主要通过学生活动来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考查学生在学习和讨论活动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情况来评价学习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印度课程评价体系对学习结果评价指标有非常详细的说明,成绩认定比较客观,可操作性强。新加坡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的、全面的、客观的,质性评价多于量化评价。
2.5教学只重知识记忆不重创新培养: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上常犯一个错误“穿新鞋走老路”,为了考试过关,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仍然是听教师讲、黑板上记、卷子上做。问题的解决没有经过学生动手体验、团队探究、思维想象完成。简单举例“电子小报”一节教学:如果全部按教师说的方法式样做可能全班50个学生就一个式样,如果让学生据个性特点充分发挥想象可能就是50个版本,最后让学生互评互议再加上教师点评归纳后应该就有很多主流的优秀的作品了。特别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是任务式的教学为主,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学习资料,学习环境,让学生组织学习,因为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操作技能只要学生学会百度,视频的、文字的、声音的要有尽有,学生完全有能力找到并据个有爱好开展学习。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扮演协助、点评、归纳、总结的角色,允许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交流探讨、讨论学习的过程。
特别是小学初中阶段,在学生课业负担减下来后,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参与教学、体验创造;家庭要积极配合,尊重孩子的思想,鼓励他们的思维成果;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学习活动,尝试建立起专门的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机构,来开展中小学生创造力的科学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