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
【摘 要】框架结构是当前我国多层、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物常用的一种结构体系,具有空间布置灵活、自重轻等特点。鉴于框架结构在建筑施工中的广泛应用,本篇文章从框架结构的特点入手,着重论述了其在建设施工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对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问题;解决措施
当前,在多层、高层建筑物中,多采用框架结构来作为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体系,用以平衡和支撑建筑物的主体重量。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并且容易满足建筑的生产、施工和使用要求,所以受到了建筑业界的广泛青睐。但不可否认的是,建筑框架结构在实际施工时,由于部分因素无法控制,导致框架结构的质量问题频发,为了克服框架结构的施工难题,保证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就必须对框架结构在施工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分析其问题原因之后,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加以解决。现就框架结构施工中容易产生的问题作浅要分析。
1.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
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梁柱节点箍筋施工极为关键。由于梁柱节点区域内所分布的钢筋数量众多,且构造又较为复杂,尤其是位于框架结构中间部位的梁柱,其梁柱结构内部的钢筋纵横交错,如此分布方式使得梁柱节点箍筋难度增大,不利、也不便于梁柱节点的箍筋绑扎。就目前而言,建筑框架结构中,关于梁柱节点箍筋施工,大部分施工单位所遵从的施工顺序多是先安装梁柱模板;再进行节点箍筋绑扎,安装钢筋;等到钢筋安装完成后,再将箍筋和梁柱一起沉梁下落。这样的施工方式极不便于梁柱节点箍筋的绑扎,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梁柱节点区箍筋数量不对、密集度不够、位置不当,给梁柱节点区施工质量埋下大量的安全隐患。
解决措施:在以往的解决措施里,部分施工单位显然意识到了梁柱节点箍筋施工的重要性,所以在实际施工时,为了避免箍筋质量受损,大多采用两个开口箍筋来进行对向拼合,以此来保证梁柱节点箍筋的牢固度。这种做法虽然也可获得较好的箍筋效果,但是从规范性来讲,这种箍筋方法是不符合相关施工规范的。当然,也有部分施工单位会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遵循箍筋要求,保证箍筋的封闭性,并在箍筋末端留出弯钩,以保证箍筋能够对混凝土的核心区进行约束。(2)采取提前绑扎箍筋的方式,在沉梁之前便采取有效措施将柱箍筋进行绑扎,保证其牢固度,然后沉梁,使柱箍筋伴随着梁一起下落。事实上,这两种箍筋方式在具体实施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后者提前绑扎箍筋,当箍筋随着梁柱一起下落时,在下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箍筋与柱纵筋之间的摩擦过大,导致梁不能完全下落,或者下落不平衡,工作人员不清楚情况而强力往下打的现象,最终造成箍筋变形,甚至发生位移。
正确的解决措施是:(1)梁柱节点箍筋施工过程中,当进行到钢筋下料加工这一步骤时,施工人员就应该开始考虑在梁柱节点上增加若干根与箍筋级别相同的短钢筋,所增加的短钢筋的实际长度根据梁柱节点区域内的箍筋的高度而定;另外,要做好箍筋开口部位的焊接施工,然后按照设计施工方案中所规定的间距,将短钢筋和柱箍筋焊接起来,焊接时只需在箍筋两边作相对焊接便可。(2)在安装梁钢筋之前,把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用垫木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然后穿梁纵向钢筋并绑扎,待梁钢筋安装完沉梁时,节点区骨架就与梁整体下落,且不会出现变形、开口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保证节点区箍筋的间距与数量,实施效果很好,使得节点区箍筋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问题
在建筑框结构设计施工之前,根据施工要求以及结构设计原则,施工中所采用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般会根据施工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通常而言,框架结构施工大多遵循“强柱弱梁”的施工要求,所以框架结构内部,柱的混凝土强度一般会高于梁的混凝土强度,且随着建筑楼层高度的不断增加,梁、柱之间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差异会越大。如果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刻板施工的话,在实际施工中就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和麻烦。
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柱和梁板混凝土分两批集中浇筑,即节点区采取和梁板结构混凝土相同强度等级浇筑。如果单独浇筑节点区,会存在因供应量少和与梁板分隔困难的问题,若同柱一起浇筑,会因节点区混凝土施工缝留置出现违背规范规定的问题,如与梁板同时浇筑存在节点“夹层”,存在质量隐患。
根据文献规定,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不宜大于5MPa,如果超过时,梁柱节点区施工时应作专门处理,使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相同。特别强调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与柱相同,不能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而文献规定,当柱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高于梁板的设计强度时,应该对梁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等级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节点混凝土的强度。两个规范都在保证强节点的设计原则。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为了方便施工,可以直接在梁端(柱边)设置垂直交界面,采用快易收口网,可避免在板内设置交界面,使施工难度降低;但为防止交界面出现施工冷缝,建议施工时节点区混凝土采用塔吊用漏斗浇筑。
3.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
保护层厚度的规定是为满足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保护层厚度大小,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太大则构件表面易开裂。因此,施工时须严格按规范和设计要求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但实际施工时很难做到。高层建筑中。由于柱箍筋直径较大,间距较密,肢数较多,加工难度较大。安装时内外箍筋很难做到完全重叠,只能部分外突部分内凹,外突箍筋使模板无法安装,为此施工单位总是有意识地将箍筋做小一点以便安装模板。但会造成柱纵筋保护层偏大,解决该问题有赖于提高现场加工精度。
在框架结构施工中,由于楼面标高是一致的。双向框架梁同时穿越柱节点时,必然造成一侧框架梁面筋保护层厚度偏大(往往会超过40mm)。井宇架梁节点也有同样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避免。但需注意:一是梁箍筋的下料问题.由于一向框架梁面筋需从另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过。若该向框架梁端箍按原尺寸下料,面筋无法直接绑扎到箍筋上,对梁骨架受力不利,因此梁端箍筋下料时高度可减小2~3cm(仅一向框架梁端需要);二是施工时以哪一向为主,保护层厚度增大,截面有效高度变小,正截面受弯承能力减小(约5%),设计时是否考虑这种影响,另一方面构件表面容易开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2.4条规定: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对此须在设计时就明确以哪一向为大,并对保护层厚度偏大的一向梁端加铺一层钢丝网以防表面开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框架结构作为一种自重轻,空间布置灵活的主要建筑结构体系,其当前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通过对框架结构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框架梁柱节点箍筋施工、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框架结构施工中应该注意的三大问题,施工单位应该引起相关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切实保证建筑框架结构的质量。 [科]
【参考文献】
[1]刘佳明.探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7).
[2]龚志刚.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的质量控制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3).
[3]孙秀云,蒋星卫.框架结构节点施工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和保证质量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