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勐,胡文静(兰州大学 图书馆,兰州 730000)
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焦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标准、技术问题。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Rao Shen博士于2006年,将Fox教授的数字图书馆5S模型应用于以手工艺制品为主题的数字图书馆的构建,从社会性、情境性、结构性、空间性、流体性五个要素入手,分析了手工艺制品数字图书馆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1]在数据组织方面,美国学者主要研究语义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中的应用。哈佛大学图书馆还着重加强了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在欧洲,学者主要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开放获取研究,并建立了欧洲文化遗产在线(European Cultural Heritage Online,ECHO),鼓励用户的共同参与和分享。
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问题的研究最早始于2004年,主要集中于特定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法研究、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构建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问题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社会价值研究等方面。总体来看,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各个地区都着力于研究本地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很多地区已经开始探索构建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数据库。此外,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研究还处在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阶段。
甘肃是一个历史久远、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人文资源环境独特的地区,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1年6月,国家共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两批扩展名录,甘肃省共有4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一直是各民族、各级政府、各种研究机构关注的重点。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不同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法、技术也各不相同,对这些方法、技术的合理应用以及对转化为数字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进行组织、整合,使其知识化、可视化、易用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建设的关键问题。通过研究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重点是“花儿”特色数据库),以期能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提供实证依据。
(1)对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一个全面系统收录原始资料和研究资料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旨在通过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化的手段,让古老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保存,同时将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展现给世人。
(2)对弘扬中国文化艺术具有积极意义。充分利用网络这种互动的传媒手段,推动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文化的快速发展。这对于繁荣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对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具有借鉴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方式为口耳相传,使得它们只在小范围内流传。要对这种传统方式进行改革,“酒香也怕巷子深”,千万不能忽略商业运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运作方面做得还不够。
(4)对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具有特殊意义。各级职能部门应该尽早制定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战略规划,针对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早构建研究性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甘肃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中,“花儿”艺术可谓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2009年9月,“花儿”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及“花儿学”也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花儿”的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传承出现断档危机、仅停留在几个传统的花儿会场和精英演唱会、研究学者和研究文献多限在交流范围、音视频多媒体资料散落各处。[2]现阶段对“花儿”艺术的普及、宣传、整理、挖掘、研究,就是为了首先达到保护的目的,再将其继续传承,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它的传承和发展在延续以往口耳相传方式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保护“花儿”的生存环境,同时应该尽快地进行数字化保护。目前在互联网上也开通了一些“花儿”网站。[3-6]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花儿”及“花儿学”内容基于简单的事实描述,概念间缺乏关联性,未进行系统搜集和总结,难以体现“花儿”艺术的全貌;网站更新慢,二级页面链接内容过于简单,未进行全文链接揭示;音视频内容仍较为零散;网站整体定位的起点不够,显得较为散乱,研究性不高;检索功能不足,交互性不强,可视化程度低,不利于“花儿”的展示与共享。
基于传承发展和数字化保护的迫切需要,进行了“花儿”特色数据库的构建,系统框架见下图。
图 系统框架图
“花儿”数据库应用系统界面有以下六个基本分类。
(1)“花儿”基本信息。介绍“花儿”的历史起源、发展变化、风格流派、传唱地域、传承保护现状等基本情况,以文本、图片和音视频等形式对“花儿”多角度、全方位的挖掘与展示。
(2)“花儿”人物概览。在此大类下设立“传承人”、“老歌手”、“演唱精英”三个小类,详细介绍他们的基本情况。这些人物均是“花儿”传承发展重要的有生力量,因此也是最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的对象,对他们的资料要尽早进行数字化搜集和完善。
(3)专家和研究成果。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花儿”专家信息库,介绍研究专家的基本情况及研究专著、文章等。
(4)音视频资料库。包括文化单位出版,民间散落的磁带、光盘,对这些音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处理。
(5)唱词曲令库。除常规唱词曲令,重点对挖掘出的“花儿”古籍进行编目整理和数字化加工。
(6)“花儿”新形式。对新创作的花儿剧、大型花儿交响乐、花儿芭蕾舞剧及花儿改编歌曲等“花儿新形式”予以充分的数字化展示。设立此版块的目的,就是要鼓励对“花儿”艺术进行再加工和再处理,使古老的“花儿”艺术焕发青春。
“花儿”数据库主要包含文本格式、图片格式、音视频格式三大信息类型,数据库设计的六个基本版块内包含着不同类型的信息,各自有许多检索字段。“花儿”概览包括以下字段:文献题名、背景资料、关键词、相关图片等。“花儿”人物包括以下字段:文献题名(一般为人物简介)、人物性别、人物籍贯、民族、年龄、艺龄、流派、擅长、关键词、人物图片、演唱音视频等。专家和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字段:文献题名(一般为专家简介)、人物性别、人物籍贯、民族、年龄、关键词、人物图片、研究文献出处、出版年代、文献页码、文献正文(全文)、相关图片等。音视频资料库包括以下字段:文献题名(一般为歌曲简介)、演唱者、演唱地点、演唱时间、背景资料、关键词、相关图片等。唱词曲令库包括以下字段:文献题名、传唱地域、演唱特色、关键词、书影图片等。花儿新形式包括以下字段:文献题名、背景资料、关键词、相关图片、相关音视频等。
上述检索字段有些是通用的,对于不能通用的字段,均使用技术处理进行了合并。我们将这些信息放在同一库中进行管理,实现了全文检索,同时也使数据库结构得以简化,提高了查询速度。
数据库使用方正德赛系统,数据库设计为交互式的网络数据库,采用分布式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的三层体系结构,支持MARC、DC元数据标准,具备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功能,数据最终以PDF、HTML、XML、AVI、JPG格式存储。
目前正在进行数据的采集、录入和校勘。数据库可为读者提供基于WEB方式的公开免费检索,数据库中不涉及知识产权的内容直接提供全文,涉及知识产权的内容以文献传递服务方式提供全文。
数据库要收集与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文献、图片、音视频资料、个人信息等,这些都会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例如“花儿”专家的研究专著和文章,其版权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在收入数据库的时候,一定要联系作者取得授权,并给著作权人支付相当的报酬,这样才能妥善地处理好版权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在取得授权的情况下,对于全文的浏览和下载也应该进行有效地控制,采取控制网络用户访问权限(全文文献只能看到前17页)、实行注册会员制(有效证件注册用户可浏览全文)、全文文献版权保护预处理(只能浏览不能打印和复制) 等方法,加强数据库的版权保护,保证“花儿”数据库的研究性和特色化。
“花儿”是传唱于我国西北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蒙族等9个民族的独特名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元素。因此“花儿”特色数据库主界面的设计也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设计中注意使用了一些少数民族服饰、花儿会山场等作为背景。
通过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促进了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完善与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建成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必将为其研究、传承、保护、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公共平台,同时有效培育诸如“花儿”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土壤,可以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支持、参与和研究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1]王怀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探 [J].图书馆论坛,2009(6):147-151.
[2]刘勐,杨雨清.“花儿”的传承与数字化保护研究[J].兰台世界,2009(16):20-21.
[3]中国.临夏花儿网 [EB/OL].[2012-03-20].http://www.lxhuaer.net/index.asp.
[4]中国花儿网 [EB/OL].[2012-03-20].http://www.huaercn.com/www/default.asp.
[5]宁夏花儿网 [EB/OL].[2012-03-20].http://www.nxhuaer.com/main.asp.
[6]青海花儿网 [EB/OL].[2012-03-20].http://www.520q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