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恺
受访时间:2013年9月19日
受访地点:程敏工作室
受访人:程 敏
采访人:李 恺
现在绘画对于我来说,不是一种生存赚钱的工具,而是如同呼吸一样的东西,不能缺失……
SHMJ:在关注艺术家作品的同时,我对艺术家的工作室也比较关注,工作室为艺术家支撑起一个创作的背景环境,艺术作品与它的诞生环境往往是相生的。
程敏:艺术家与他(她)的作品肯定有着直接的关系,艺术作品和工作室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没有这么直接了,它们之间只存在一些间接关系,不存在某种绝对的关系。老一代艺术家在他们奋斗的年代里没有条件有工作室,照样画出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当然环境良好的工作室也会对创作起到促进作用,但不会是绝对因素。影响艺术作品好坏的诸多因素还是与艺术家本身关系比较密切吧。
SHMJ:一般来讲艺术家们总会给自己制定一个相对长远的规划,这与他(她)们的视野密不可分。你对自己的艺术发展是否也有规划呢?
程敏:很多艺术家都会给自己制定短期和长期的艺术规划,这样有利于艺术家的成长和发展。至于我个人,目前的计划就是希望几年之后可以做一个自己的小型画展,无愧于这多年自己对艺术的执着与努力。一个小型画展对画工笔的人来说并不容易,因为工笔太慢了。而我的画与一般中国画人物背景大多空无的特点相反,画面很满,背景其实就是一张复杂的工笔山水画,构图复杂,气势又比较宏大,耗费的时间比前景的人物都长。我又是个理想主义者,每一张作品都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接近作品的完美状态……因而完成这个愿望不容易。
SHMJ:对此你的时间上有什么特别安排吗?
程敏:为了完成这个心愿,我决定“闭关”创作,尽量减少社交活动,甚至避免市场运作。这在很多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了。博一刚开学的时候我和导师唐勇力老师聊天,谈到我考上艺术研究院博士不容易,所以这三年的学习时间暂不考虑卖画的事情。真心希望能通过三年的宝贵时光将学业和研究完成好,在学术上有所收获,在各个方面都有个整体的提升。导师还是比较支持我的想法的。
SHMJ:这也许是你选择继续读博的初衷,希望给自己一段时间和空间来探索个人的绘画风格。接下来能否简单谈一谈来到艺术研究院之前你的艺术经历是怎样的?
程敏:我的求艺之路可能与别人的不太一样,可以写本书了。我是70后。我最初的工作不错,是事业单位的老师,生活节奏稳定安逸。后来社会的压力,加上自身上进的要求,来京在央美进修,后来又考取首都师范大学续本,之后自费学习外语。我曾有过3个月背8000多个单词的经历,那是我最骄傲的记忆。04年考上了研究生,那时候技法类研究生已经是美术学的最高学历了。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家级大型事业单位,名字很牛的那种单位。说是事业单位,其实干的是企业的活,工作非常辛苦,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工作,很锻炼人,眼界也开阔很多。但是工作不对口,是个搞音乐的地方,这辈子是别想绘画了,加上人际关系复杂,内心很苦闷。那时候就想只要能回到美术圈就行。而自己一介头脑简单的知识分子只适合做学问画画,于是接着考博……这一考又是几年过去。考博期间还在一家大型文化机构做过部门主管,自己还开过画廊,呵呵,一个知识分子经商,连账都搞不懂,赔得一塌糊涂……我现在的博士同学大多为80后甚至85后,最小的和我相差15岁左右。我有时很羡慕他们,才二十多岁本科研究生博士顺着读下来,什么都不耽误,真的很棒。而我一路走来,上学、工作、进修、学外语、读研、再工作、读博……说不清是自己要这样,还是社会要我们这样,都有吧。
SHMJ:对这样的人生有没有后悔过?
程敏:前几天看到一句话:“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觉得挺贴切的。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要“体验生活”。这些年,我深刻体会了都市上班族的生活状况与生存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冲击。那些生活经历,开心的或者不开心的,现在看来都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是生活的源泉,也是我的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只有经历过失去才知道拥有的可贵。现在绘画对于我来说,不是一种生存赚钱的工具,而是如同呼吸一样的东西,不能缺失。这些年的积淀,应该是在绘画上有所体现的时候。我耽误了太多时间,这时候再不珍惜,而是着急卖画搞什么宣传,真正想要表达的没画出来,我怕我会后悔一辈子的。
SHMJ:一直以来你的绘画创作是围绕怎样的主题展开的?
程敏:我目前的工笔画以人物为主,但也画山水,并且不限于工笔或水墨形式,油画丙烯也画,基本算是个“杂家”。这和我的求学经历有关。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首都师范大学学习,师范大学以培养教师为宗旨,我们那时候美术类的学生会学很多内容,也可以选修其它课程。我曾经学过人物、花鸟、山水画、油画、铜版画、陶艺、设计等课程,我很感谢这样的学习安排,因为这些课程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敢于打破一门之界限,在艺术的世界里比较自由地游走。但不管画人物还是山水,都融入了我对于当下社会的思考。我希望自己的绘画中除了技术,可以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SHMJ:从你的画中能够明显看出你想要表达一些东西。
程敏:我绘画的核心,就是希望人们摆脱物质的现实来来关注精神,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中找到心灵的共鸣。
这种观念在我的《幻城》系列和《浮华时代》系列的说明里阐述的比较清楚。《幻城》是我自己艺术语言探索的第一张工笔作品,体现了我对时代、对社会以及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思考。《浮华时代》藉以对拜物主义下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的描绘,刻画人们空虚无奈的精神,引发人们的思索——物质的追求终究如烟云一般,随风而逝。
SHMJ:你人物画中的那些形象,在生活当中你也了解他们和他们有所交往吗?
程敏:有的有,有的没有。
我选择人物形象,尤其对年轻人的形象比较挑剔。不仅形象要入画,并且在她(他)身上还能体现出时代的典型特征与精神面貌。很多艺术家关注现实,有的艺术家喜欢表达社会颓废的那一面。我想为在中国经济大跃进进程中奋斗生存的普通人作心灵与精神的写照。
SHMJ:为当代的普通人的心灵与精神写照,听起来好像比较难。
程敏:嗯,难度比较大。越是普通的人越是难以表现,尤其精神层面的表达更难。这些在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拼搏的人,普通但有共性,他们基本都受过教育,有或大或小的理想,有正义感,为了生活而奋斗,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他们迷惘但不堕落,疲惫但不颓废……他们拼命努力希望能跟上急速增长的经济列车,但一切都发生的太快,因而,他们缺乏安全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中国的“迷惘的一代”。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是整个时代的“末梢”,你我都是其中的一员,渺小但却独立,努力而又遵纪守法。这样的人身上没有张狂的个性、另类的服饰装扮。可他们身上又有着普遍的典型特征:隐忍、坚强、善良、自尊而又孤独……一个无言的表情,往往隐含着一些诉说。这种表情对我很有吸引力,往往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我有自信能把这样的形象辨别出来并创作出来,画家具备了发现美的眼睛。
SHMJ:你思考的诸多问题贴切当下的时代,也许是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让你变得越发敏锐。
程敏:艺术与艺术家的人生有着直接的关系。美是千姿百态的,没有绝对的标准。一朵生长在温室里娇嫩的花美丽单纯,与一株饱经风霜傲然挺立的松树之美肯定不一样。换成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曾现出不同的感觉。艺术家首先应该具备敏锐的感觉。在这个不稳定和毫无把握的现代生活中,艺术家有责任关注与表现混沌与较为黯淡的现实生活,创作出能引起人们心灵触动的作品。
SHMJ:工笔画是中国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既要面对传统的来源,又要应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对于这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程敏:当代每一个想在中国画领域有所建树的艺术家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矛盾问题。这是由于多方原因造成的,这里就不多讲了。客观上来讲工笔人物画在当代确实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一方面,工笔人物画发展可喜,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画家;另一方面,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大多建立在素描造型基础之上,尤其是年轻艺术家与传统造型和文化之间存在着“断代”的事实,画出来的作品总感觉缺少点传统中国绘画的高级与雅致。我在仔细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时候有许多体会,比方说《捣练图》中的“捣练”一段,画中四位捣练者的形象从四个角度描绘:正面、侧面、半侧面、背面,完全不一样,色彩的安排和色块的大小处理绝到好处,这说明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对人物的安排、构图和色彩的运用能力都非常讲究,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可惜我们的艺术传承断代了,中国社会文化多元性的现实无法更改。但好的画家会去权衡“既有传统”与“世界文化”二者的关系。
SHMJ:你是如何平衡二者关系的,或者说你的作品中二者的边界在哪里?
程敏: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欣赏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一个清醒的艺术家必须要知道自己的根基在哪里。在艺术道路上,一方面尽可能多地重新回朔到传统中去挖掘和学习,另一方面对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与取舍。在绘画的笔墨语言与审美情趣上,我注重保持中国画的审美特征,而在造型语言与部分技术运用上,可以借鉴或运用西方艺术的一些特点。总的来说,一张艺术作品的其表可以运用部分西方元素,但其血肉一定要是东方神韵并体现中国文化精神。比如我的人物画背景中山水画组合中的势,甚至直接将山水画放入背景中以其代表中国传统哲学精神,都是对中国文化的致敬。
SHMJ:工笔画当中的“工”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程敏:“工笔”与“写意”是相对的,它是能够表达更多细节、更多层次与丰富色彩的一个绘画种类。一些人把“工”等同于“谨细”,把“极致工细”作为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这个我不太认可。工笔发展到今天,在艺术多元化的时代,在外延上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是一种有自己独特材料要求,完备技法语言以及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可以在继承优秀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得以大力发展的。
SHMJ:一个在外延上开放的工笔概念,你可以进一步解释一下吗?
程敏: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我喜欢把古典油画来做比较。传统的观念把古典油画当成一个历史阶段,简单将其概括为印象主义出现之前的西方油画。但艺术发展到今天,古典油画在当代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都依然存在,它成了一种绘画表现形式的统称。艺术家可以用古典油画的方法画写实主义的作品,画表现主义的作品,甚至可以画抽象形式的作品。如我们熟知的美国写实主义大师怀斯,他以精致的写实画风在先锋艺术林立的美国现代艺术中脱颖而出,但他却自称是“抽象画家”。工笔也同样。工笔可以把人物头发、眉毛都画得根根分明,毫厘不差,也可概括渲染,几笔带过,“工”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艺术作品本身的需求,其实最终取决于艺术家艺术思想需要怎样表达。工笔画也决不是工细到和照片一样就是好的作品了,我们的文化从一开始就是排斥艺术上的功利目的和“匠人画”的。这方面我特别赞成唐勇力老师“写意性工笔”和“工笔的写意性”的艺术主张。
SHMJ:不同于我认识的一些工笔画家,你似乎对西方艺术了解比较多一些。
程敏: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读了很多西方艺术史和艺术家传记的资料,收益颇多。我非常欣赏三个西方艺术家,美国的怀斯、法国的巴尔蒂斯和意大利的莫兰迪。怀斯的绘画和中国工笔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有写实精致的技法,但却以探索宇宙的精神意象取胜;巴尔蒂斯使用非常古老的湿壁画技法,绘画语言是古典的,但内核精神却是表现的;还有意大利的莫兰迪,他一生的创作都是在画着几只瓶子和居住地附近的风景。他的绘画技法在我们看来再朴素不过:静物、素描、光影、色彩,并且画布尺寸很小。但西方评论界认为,莫兰迪的画“反映的却是整个宇宙的状态”,毕加索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而我最为欣赏他们三个人的另外一点就是他们作为艺术家的独立精神。他们三个都身处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激进迸发,先锋艺术彼消此涨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艺术家们都被现代艺术的大潮裹挟着往前走,哪个艺术家不加入现代艺术阵营便被视为out了。怀斯在美国,巴尔蒂斯在法国,莫兰迪在意大利……我们都知道这三个国家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可他们三个人都保持着独立清醒的头脑,静守其心,过着隐居一般的生活,倾尽一生做自己的艺术。分别用最为传统的绘画媒材,传统的美学倾向,创作出最为触动人心的杰作……他们的艺术证明一件艺术作品是否“现代”或“当代”,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和艺术家本身。我举他们三个的例子,一是他们是我艺术创作的榜样,另外,在浮华躁动的中国社会,他们身上那种“独立精神”的尤其值得我们学习。这包含两个含义:一方面是作品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是艺术家人格的“独立自主”。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因为你和潮流不一样,你要冒着你和你的艺术可能被画廊、画商、藏家甚至观众都不理解和接受的风险,很少有艺术家愿意冒这个风险。
SHMJ:作为画家你怎样才能透过世界的表象,去透彻世界的本质呢?
程敏:我觉得艺术家首先要对生命有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才有可能透过世界的表象去透彻本质。其次,艺术家还得具备提炼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运用所擅长的艺术语言来表现作品主题,表达自我的内心。至于用写实的手法,还是意象的或是抽象的手法,这要看画家内心的诉求是什么,他所选择的技法手段要与之相吻合。
SHMJ:你的研究生博士生的研究方向都是工笔人物,你又有很强的造型能力,会不会坚持走写实主义道路?
程敏:我可不想把自己限制为一个写实主义画家。如果可能,我倒是希望自己能像怀斯一样用写实的元素画出“抽象意味”作品来。说实话,我的性格不太适合画工笔。工笔人物画有较为严谨的绘画程序和规范,长达几个月在一幅画上细致描写对我来说感觉很煎熬,画到中途简直要崩溃,就想肆意涂抹。所以我在技法上一直寻求着突破,在题材和材料上进行各种尝试。我喜欢尝试一些别人没有做过艺术探索。希望接下来可以去画大写意大抽象作品,所谓物极必反了。你看我目前工笔画的人物主题是写实的,背景就是意象的,甚至有抽象的元素。整个画面含有隐喻的诉说,目的就是让观众通过真实的人引起现实的共鸣,而通过背景的虚幻感受空灵与梦幻,进而引发心灵的思考。而我的山水画就是接近抽象的。接下来我计划尝试一批理想当中的“意象山水”,现在一些想法和构思都已经有了。其实我已经在几幅人物画的背景中展开尝试了,我想把它们抽离出来单独作为题材可能更加自由一些。
SHMJ:对于艺术家来讲,他(她)的经验更重要,还是直觉更重要?
程敏:在艺术创作中,经验和直觉都很重要。渐修和顿悟是佛家修行的两种法门,渐修是量的积累,顿悟是质变的过程。艺术家对于生活的体验(经验)就像“渐修”一样有一个点滴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积累多了,自然会有感悟,只是有的领会发生在瞬间,突然就明白了,这就是“顿悟”。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艺术家一定要和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积累经验,获得感悟,提高艺术感知的敏感度。
SHMJ:再次感谢你接受我刊的采访,期待在展览中欣赏到你更具个人色彩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