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维持和迅速减弱的华南登陆热带气旋对比分析

2013-12-06 03:24黄滢彭俊龙郭亮
海洋预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高空槽气旋环流

黄滢,彭俊龙,郭亮

(1.南京大学,大气科学,江苏南京210008;2.广西省防城港市气象局,广西防城港538001)

1 引言

热带气旋(简称TC,下同)登陆后,由于陆地摩擦、水汽减少,会逐渐衰亡。但有的TC登陆后不久就减弱消失,有的却能在陆地上维持很长时间,TC引起的重大灾害往往与其在陆地上维持有关,如0604“碧利斯”登陆后维持了4 天,深入内陆行经6个省份,一路狂风骤雨,引发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2016.7 万人受灾,死亡164 人,失踪140 人,直接经济损失118.7 亿元的巨大损失。因此,研究TC 登陆后的维持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李英等[1]用中尺度模式MM5 对Bilis 陆上维持过程进行模拟,并通过多个敏感性试验,研究不同方向水汽输送对TC在陆上维持和降水的影响。于玉斌等[2]对超强台风“桑美”在中国近海急剧增强的特征及机理进行分析。郭丽霞等[3]分析了TC 登陆后进人黄渤海加强的环境场特征。黄荣成等[4]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法对近海突然加强和突然减弱两类TC的环境场进行对比分析。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在TC衰减变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有许多问题未解决,TC的强度变化仍是大气科学领域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5]。而且TC的衰减研究,在登陆北上影响华东、华北地区方面的成果较多,而研究登陆西移影响华南的TC 陆上强度变化、结构演变特征较少。华南是受登陆TC灾害影响较重的地区之一,因此研究华南登陆TC 衰减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寻找长时间维持TC与迅速减弱TC的环境场、物理量场特征及其差异,以提高对登陆华南TC 衰减的认识,为提高预报能力和减少热带气旋灾害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2 选例及方法

为了找出影响登陆TC强度维持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对比分析登陆后长时间维持和迅速减弱的两类TC的影响系统。从1980—2010年登陆华南的TC个例中,选出7个登陆后长时间维持的热带气旋(简称LTC,下同),分别为8515、8607、9903、0103、0104、0312 和0606,选出10 例维持时间短的热带气旋(简称STC,下同),分别为8314、8903、9302、9509、9615、0107、0214、0313、0906和0915。选取的个例移动路径基本相似(见图1),登陆地点都在两广地区。LTC 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为25—35 m/s,登陆后平均维持的时间为48.4 h,均≥40 h;STC登陆的强度为25—50 m/s,TC 登陆时强度很强,衰减时间却<20 h。为研究两类TC环境场的不同,采用每天4 个时次、经纬网格距2.5°×2.5°、垂直方向17 层的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TC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特征。

图1 两类TC的移动路径

图2 两类TC登陆后200 hPa气压等值线和风速阴影图

图3 两类TC登陆后200 hPa气压等值线和风速阴影图

图4 两类TC登陆后500 hPa等值线图

3 影响系统对比分析

研究两类TC从登陆后直至消失的动态演变情况,并对不同影响系统进行合成分析,以研究其差异,发现200 hPa的南亚高压和高空槽、500 hPa的副高、低层的季风槽和TC登陆后的衰减相关最密切,是其最重要的影响系统,当200 hPa、500 hPa、850 hPa三层均为有利形势时,TC会维持较长时间。

3.1 200 hPa南亚高压

200 hPa气压图上(见图2),当影响系统为南压高压时,LTC登陆后的0—72h南亚高压中心始终稳定位于20—30°N,50—120°E的范围内,在其上空形成明显的反气旋式环流,南亚高压强度一直维持在1256 hPa,1052 hPa的范围覆盖整个华南地区,高空辐散强,有利于低层辐合上升运动的维持,对TC环流的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8515、8607、9903、0104、0312 都属于这种情况。由图2 右图可看出,STC 登陆后,南亚高压强度明显偏弱时,高空辐散弱,不利于TC登陆后维持,8314、8903、9615均属于这种情况。

3.2 200 hPa高空槽

DeMaria等[6]用TC高空的涡动角动量通量的大小来判断TC 是否与槽相互作用,并将高空槽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利于TC增强的槽,另一类是不利于TC增强的槽,在TC中心诱生出太大的垂直切变使TC 暖心通风而减弱。对这17 个TC 个例的研究也发现类似的情况。当200 hPa的影响系统为高空槽时(见图3),LTC 登陆后至24h,200hPa 南亚高压分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青藏高原和日本海,我国的中部为一槽,槽底离TC中心有一段距离,华南地区位为高空槽前的辐散区域,有利于低层的TC 环流的维持,0103、0606 属于这种情况。而影响STC 的高空槽比影响LTC的要深得多,高空槽深入到华南的南部,槽底南压到TC中心附近,并且槽前和西太平洋高压形成很强的气压梯度,TC中心附近的高空风风速形成超过20 m/s的急流,研究表明[7]当TC靠近西风急流但还有一定距离时,急流给TC 环流的高层流出提供了高速气流以及一个高层反气旋切变的环境,可使TC发展。当TC与西风急流距离非常近时,由于垂直切变增大或急流造成的高层气旋性切变流场,TC 的发展将受到显著抑制或迅速减弱。因此这种类型的槽不利于STC 环流的维持,0214属于这种情况。

3.3 500 hPa副高

500 hPa高度场(见图4),LTC在位于副高西侧,随着TC的登陆,副高从120°以东逐渐加强西伸,副高和TC环流之间维持较强的气压梯度,因此TC东侧的东南风风速增强,产生了东南风急流,海上低空东南急流源源不断地向华南沿海输送水汽,因此这种副高和TC 的位置配置,有利于形成气压梯度和水汽输送,有利于低压环流的维持。而STC开始登陆时,西太平洋副高西脊点西伸超过110°E,并且从TC 的北部、东部到西北部对TC 形成了包围,TC进人副热带高压内部或向强的高压脊前进,副高的热力结构不利于TC的维持,TC的垂直环流会受到抑制,对流减弱,因此这种形势不利于TC强度的维持。9302、9509、0107、0906、0915 号均属于这种情况,以0915 为例,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 级,但是副高对TC 形成一个包围的形势,副高的下沉气流对TC的维持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个TC登陆后迅速减弱,仅维持了19 h。

图5 两类TC登陆后850 hPa流线和风速阴影图

图6 两类TC登陆后穿过TC中心的南北向散度垂直剖面图

3.4 850 hPa西南季风

850 hPa 图中(见图5),所有的LTC 登陆期间,850 hPa低层印缅地区均稳定存在一个季风槽,季风槽深厚,有≥12 m/s的西南风低空急流源源不断地向华南地区输送水汽,局部的风速还超过了24 m/s;TC的东侧,由于TC和西太平洋高压形成强的气压梯度,TC 东侧的偏南风也较强,登陆时和登陆后24 h,均达到12—16 m/s,登陆后48—72 h 才减弱。低空急流和水汽输送是TC能够在登陆后长久维持的重要环境条件。而STC登陆后,孟加拉湾季风槽较弱,登陆后24 ≥8 m/s 的西南风在输送到华南地区时中断,水汽输送被切断,TC东侧的风速也不大,水汽输送弱,TC迅速减弱。8314、8903、9615、0107、0915均属于这种情况。

4 物理量动态合成分析

对LTC 和STC 两类TC,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进行诊断分析,诊断分析数据采用NCEP 的客观再分析资料,每天4 个时次(02、08、14、20),分辨率为2.5°×2.5°,垂直方向17 层。以各时次各TC 中心位置为中心、南北、东西各30 个格点、60°×60°的经纬距范围区域分别对LTC 和STC 进行动态求和平均,代表该时次此类TC的物理量场。

4.1 散度

图7 两类TC登陆后穿过TC中心的从地面到300 hPa的整层水汽通量图

从图6可以看出,在TC中心附近,两类TC散度均在低层为辐合,高层为辐散;但可以看出LTC 高空辐散明显比STC强,LTC在登陆时和登陆后24 h,TC中心上空高层辐散平均维持在15—20×10-7s-1,而STC登陆时,TC上空的辐散在9×10-7s-1以下,并且很快减弱。对比前面所述LTC 的高空形势场知道,LTC登陆后华南上空为强的南亚高压控制或处于高空西风槽前,TC 移入一个高空辐散区中,高空辐散是维持低层辐合的补偿机制,在高空辐散的抽吸作用下,使得低层辐合上升运动得到加强和维持,对TC 环流的长时间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STC的高空辐散较弱,不利于TC登陆后的维持。

4.2 整层水汽通量

大量研究表明,登陆后TC 的衰减主要是热量和水汽供应减少,从而导致对流活动的减弱[8]。为显示登陆TC 的水汽环境变化,计算了整层水汽积分,即计算水汽通量从地面到300 hPa 的积分。从图7上看,水汽图通量图上有两个中心,表明登陆华南TC的水汽来源主要是来自西南季风和登陆后TC东南侧的海上水汽的输送。对比天气形势也可以发现,LTC登陆期间,印缅季风槽强,形成西南风急流,水汽输送强盛,LTC 在登陆后0—72h 在季风区均维持一个20 g·cm¯1hPa¯1s¯1以上大的水汽通量中心,LTC 的水汽通量中心强度比STC 明显偏强,此外,副高和LTC的位置配置,使得TC后部和副高之间形成较大的气压梯度,因此LTC后部的东南风急流,在LTC 东南部形成水汽通量强中心,将水汽从海面源源不断输送到TC中。TC热量主要来源于水汽凝结潜热的释放,所以充足、持续的水汽输送使登陆TC 获得水汽凝结潜热的补充,有利于LTC 气旋性环流在陆地上维持,减缓其登陆后的强度衰减,而STC的水汽通量中心强度明显偏弱。

4.3 Q矢量

自从Q 矢量被提出后,Q 矢量一直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是天气诊断分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以Q矢量散度为强迫项的非地转w方程[9]为:

Q矢量散度表示的是产生垂直运动的强迫机制的强弱[10],从(1)式可以看出,当w具有波状特征时,式(1)左边与-w成正比,从而▽·与w成正比。当▽·<0 即Q矢量辐合时,则w<0,非地转上升运动会在一定时间尺度内得以维持,持续一定强度的上升运动,有利于TC 环流的维持;反之w>0,垂直方向上为下沉运动。从两类TC 穿过TC 中心的850 hPa Q矢量散度图(图略)可以看出,闭合的Q矢量正负中心呈相间分布,即辐合和辐散区相间,LTC登陆后0—24 h,TC 中心附近有一对正负Q 矢量散度中心,TC中心位于为鞍形结构中,登陆后48 h,正负速度中心移动到TC 中心的西北侧,且正负中心的强度梯度减弱。STC 登陆时,在TC 中心附近也有一正负强度中心,但其梯度比LTC 的小,且在登陆24 h 后就迅速减弱。这表明Q 矢量辐合辐散中心的强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TC衰减的过程。

5 结论及讨论

对LTC和STC两类TC的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类TC的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存在明显的差异:

(1)影响两类TC 的天气系统差异显著:影响LTC 的南亚高压强度较STC 明显偏强;当200 hPa高空槽距离TC 有一定的距离时,其高空槽前的辐散气流有利于TC 的维持,而当槽底距离TC 很近时,由于垂直切变增大,TC将迅速减弱;副高和登陆后TC 的位置配置有利时,在TC 的东部形成急流,急流将海上的水汽输送到TC内部,有利于TC的维持,而当副高较强时,TC的垂直环流会受到抑制,不利于其环流的维持;强的西南季风槽带来热带海洋上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减缓了TC环流的衰减;

(2)物理量场方面,LTC上空存在较强高空强辐散,高空辐散的抽吸作用有利于维持低层辐合,从而有利于TC 的维持。水汽条件是TC 能维持的重要环境条件,从水汽条件的物理量诊断分析看出,华南登陆TC有两个水汽通道,即西南季风及TC东侧的水汽通道。登陆期间,LTC 两个水汽通道的水汽通量均较STC 明显偏强。Q 矢量分析表明,Q 矢量辐合辐散中心的强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TC衰减的过程;

(3)影响登陆华南TC 陆上衰减的天气系统和物理量场是相互联系的。高空影响LTC 的天气系统——强南压高压和高空槽前,会导致LTC高空的辐散明显偏强;强的季风槽输送热带海洋上强盛的水汽,LTC 水汽通道的水汽通量就会明显偏强。物理量场是天气系统是否有利及其有利程度的佐证,并反映了其物理本质;

(4)南压高压强大或处于高空槽前的辐散区域,适当的副高位置配置,强盛的季风槽,这种形势下,容易出现登陆后长久不消的热带气旋。而当影响系统出现以下之一的不利条件:200 hPa南亚高压中心强度弱;TC距离高空槽强度太近;副高太强;季风槽弱,这时TC 登陆后的维持时间就会大大减少。TC的维持与南亚高压、高空槽、副热带高压、季风槽密切相关,相对应的物理量对TC 强度的维持也具有很好的预报意义,可以作为TC 强度预报的重要参考,分析表明,当48—72 h 预报出现有利TC维持的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时,就要考虑登陆TC长时间维持和出现灾害的可能性,提高警惕,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1]李英,陈联寿,徐祥德.水汽输送影响登陆热带气旋维持和降水的数值试验[J].大气科学,2005,29(1):91-98.

[2]于玉斌,陈联寿,杨昌贤.超强台风“桑美”(2006)近海急剧增强特征及机理分析[J].大气科学,2008,32(2):405-416.

[3]郭丽霞,陈联寿,李英.登陆热带气旋入黄渤海强度变化的环境场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0,21(5):570-579.

[4]黄荣成,雷小途.环境场对近海热带气旋突然增强与突然减弱影响的对比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0,26(2):129-137.

[5]Krishnamurti T N,Pattnaik S,Stefanova L,et a1.The hurricane intensity issue.Mon.Wea.Rev.,2005,133:1886-1911.

[6]Demaria M, Kaplan J. An updated statistical hurricane intensity prediction scheme(SHIPS) for the atlantic and Eastern North Pacific Basins[J].Weather and Forecasting,1999,14(3):326-337.

[7]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3 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547-549.

[8]陈联寿,徐祥德,罗哲贤,等.热带气旋运动研究进展的综述[c].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议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9.

[9]朱健,沈晓玲.2004年几次台风暴雨Q矢量诊断的比较分析[J].灾害学,2006,21(2):91-94.

[10]杨小艳,曹希孝.准地转Q 矢量诊断场与暴雨关系的分析[J].气象,1995,21(11):l7-21.

猜你喜欢
高空槽气旋环流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2003年3月北大西洋上两个爆发性气旋的“吞并”过程及发展机制分析❋
氨还原剂喷枪中保护气旋流喷射作用的研究
热盐环流方程全局弱解的存在性
武宁县连续性暴雨过程分析
吕梁市2017年2月20—21日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一次影响内蒙古中部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大暴雨过程分析
北太平洋上一个爆发性气旋族的结构分析❋
谜底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