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琼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传染科,辽宁沈阳 110006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由于病情迁延不愈,终身困扰患者,且易反复发作,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明显降低。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通过对80例乙肝患者进行健康干预,指导患者积极参与到健康维护及疾病的控制中,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80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62~76岁,平均70.8岁,病程1.5~8.0 年,平均(2.7±0.2)年;肝功能损害程度:重度 13 例,中度63例,轻度4例;HBeAg阳性45例。干预组中,男40例,女40例,年龄 60~78岁,平均 68.2岁,病程 1.1~7.4年,平均(2.6±0.7)年;肝功能损害程度,重度16例,中度57例,轻度7例;HBeAg阳性4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肝损害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与分级标准[1]。
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利肝口服液等护肝药物。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健康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1.3.1情绪变化的护理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肝炎,就会被作为对周围人造成危险的传染源进行隔离,以避免疾病的传染和蔓延。此时,患者不仅自己要蒙受疾病的折磨之苦,还要与亲人分开,心理上势必会出现剧烈的变化,如急躁、悲观、绝望等一系列负面情绪,此时应当积极主动了解患者的生理活动及心理特点,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安慰,解释暂时隔离对患者及家属健康的重要意义,打消患者的顾虑和猜疑,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这种生活。同时要注意言行,使患者真正感受到真诚、温暖、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3]。
1.3.2 日常生活的护理 给予患者指导,指出患者应食用低脂肪、高维生素及碳水化合物,忌辛辣食物,避免消化功能的减弱。忌烟、酒,并保持定时进餐,少量多餐。严禁患者治疗期间抽烟,因其可加重或导致肝细胞的坏死。对嗜烟酒者应向其讲明危害,同时与家属和患者共同制订戒烟戒酒计划。不能进食过多的糖类[4-6]。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分,±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分,±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生理职能 精神健康 情感职能 社会功能 精力 躯体疼痛 一般健康对照组(n=80) 干预前干预后t值 P值干预组(n=80) 干预前干预后t值 P值36.0±9.2 60.7±8.3 5.389>0.05 37.9±10.1 89.0±10.1*11.682<0.01 39.8±10.4 64.0±7.2 5.402>0.05 37.8±10.0 88.6±8.7*11.097<0.01 38.2±7.3 63.9±8.4 5.231>0.05 39.3±8.5 87.9±9.2*10.066<0.01 42.4±7.6 60.9±8.1 6.443>0.05 44.6±9.5 78.6±10.4*9.254<0.01 40.7±7.4 62.9±8.2 9.782<0.05 42.6±6.4 78.3±9.0*9.023<0.01 72.5±9.2 80.9±11.2 5.446>0.05 70.2±9.4 95.6±10.7*7.980<0.05 40.1±10.3 61.4±9.2 6.712>0.05 42.8±11.0 77.3±10.1*9.871<0.05
1.3.3 健康知识的教育宣传 根据患者的差异化诉求,可开展形式各异的宣教,为患者及家属讲解乙肝患者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及有关用药、自我调护方面的知识,同时给予乙肝者针对性的处理干预,调整和完善干预措施,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并鼓励患者多积极主动,保持开朗乐观的心理,得到家庭、朋友等的支持与安慰,促进疾病的改善及快速康复[7]。
1年后全部患者均完成随访,测定肝功能及HBVDNA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后1年的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8]并结合自测健康评定量表[9]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得分越低,则生活质量越低,超过60分定义为生活质量提高。干预前后均发放调查问卷,并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测查,力争排除人为的暗示、诱导等干扰。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干预前后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问卷率100.0%。
结果提示,治疗后,两组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力、躯体疼痛、一般健康评分均升高,且干预组各指标升高显著(P<0.01或P<0.05),对照组精力评分升高明显;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慢性乙型肝炎作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病,其起病慢,病程迁延不愈。患者往往由于心理活动、对疾病的感受等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及其生活质量,此时给予其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治疗、接受相应协助至关重要。健康干预是针对疾病及患者本身,通过纠正其不合理的认知及活动行为方式,改善或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消除患者心理障碍,从而纠正疾病对患者造成的负面情绪。本研究采用的中文版SF-36量表,从8个方面出发,具体为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精力,较为直观、全面地反映了肝病患者的机体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降低与疾病本身相关。除肝功能受损,饮食内容及方式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也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度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两者呈一定的正相关。社会与家庭的因素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可加剧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行为,心理压力及负担过重,患者的社会功能及情感角色扮演、地位等会明显降低。本研究结果提示,治疗后两组生理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情感职能、精力评分均升高,且干预组各指标升高显著(P<0.01或P<0.05),对照组精力评分升高明显;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F-36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偏低,经过健康干预后,患者在各因子方面的评分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效果明显,健康干预对于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应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2]王凤卿,廖小卿,贾宏,等.社会家庭支持状态与慢性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10):10-11.
[3]秦浩歌,宋铁英,侯春阳,等.认知干预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生活质量和性功能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06,15(9):3-5.
[4]林屹,顾海银.社区健康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3):201-202.
[5]方莉莉.健康教育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影响[J].当代医学,2009,15(10):160.
[6]万漠彬.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现状及前景[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0(1):57.
[7]陈爱娇.健康饮食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22-23.
[8]陈晓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1):44-48.
[9]张作记.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