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的三种实践样态及其发展范式转换*

2013-12-06 23:27军,黎冬,莫
体育教育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样态课余体育训练

向 军,黎 冬,莫 健

(1.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湘南学院 体育部,湖南 郴州 423000;3.广西梧州第八中学 体育组,广西 梧州 543000)

学校体育经历的风风雨雨,作为执行者的体育教师应感受颇深,在经历多次改革、实验后,面对学校和社会变革的现实要求,他们也找到了合乎自身现实的“出路”。我国高中学校之间的实力存在严重差距,并形成了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学校所招的学生按中考成绩的优劣依次录取,从而使不同等级学校的定位、学生的定位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根据学校定位不同,我们把以考一本为主要目标的学校称作A类学校,把考二本为主要目标的学校称作B类学校,把主要靠特色专业考本科的学校称为C类学校。通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和访谈发现,这3类学校的学校体育存在着明显区别。按照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学和课余运动训练两个坐标来划分学校体育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类。

1 学校体育实践样态的类型和主要特点

1.1 体育教学为主型:A类学校体育实践样态

A类学校,这类学校学生都是各市或县的中考成绩前100~300名的学生,学习基础好,学校以考重点本科为目标,能考上清华、北大、浙大等国内名校或国外名校的机率大,这类学校名声远扬。这类学校一个普通地级市只有1~2所,县级高中通常没有。如笔者所在地的附中,一本上线率可达78%。正因为A类学校高考重点本科升学率高,名气大,因此能吸引全市或县最优秀的学生来就学,学校不必靠升学以外的方式去扩大影响。在A类学校中,学校体育主要为了完成基本体育教学和课间体育活动组织的工作,体育教师的中心任务是体育教学,并对体育教学有较严格的要求,课余运动训练不受重视,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不高。这类学校学生虽然学习压力很大,但学生在课余时候能够较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表现出较强的体育自觉性。这些学生学习禀赋都较高,学习成绩都不会相差太远,学习之余有较充足的时间放在体育休闲娱乐上,这就造成了“可竞争性”的局面,这种“可竞争性”除了反映在学习上,也有可能反映在体育竞技上。通常可见这类学校的学生在课外时间自己组织体育比赛,但总体上说,这种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是自由组织的,没有系统的计划,缺乏教师的直接指导,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不高。

1.2 课余体育训练(一种亚型:荣誉型)和体育教学分离型:B类学校体育实践样态

B类学校,这类学校的学生以考上二本及其以上为目标,大部分学生都能考上二本的大学。这类学校一个地级市大约有2~3所,县级高中一般有1~2所左右,学校在市、县有一定的名声,但不如A类学校。在这类学校,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课余体育训练,因为运动员可以在赛场上为学校争夺荣誉,扩大学校影响,缩小同A类学校的差距。可以说,这类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是为学校争取各种荣誉,其次是为了升学,主要以考取大学高水平特招和运动训练单招为主,因此,我们认为这是课余体育训练中的一种亚型,即荣誉型。这类学校带训练队的体育教师压力较大,成就感也较高,进取心强,相比之下,在体育教学方面没有太大的压力。为了避免体育教师身兼两职而使运动队的训练质量受到影响,这类学校一部分体育教师专门负责体育教学,另一部分体育教师专门负责运动训练,但这类分工也不是绝对的。在这类学校中,由于学生学习禀赋可能稍低,学校文化教学质量稍差,学生需花更多的时间用于文化课的学习,导致学生因学习任务压力较大,不太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体育健身和娱乐上。虽然如此,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同感较强,能抓住体育课有限的时间积极学习和锻炼,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维持教学秩序方面也比较容易。这类学校通常都有运动队,运动队员基本上是特招生,文化基础较差,但运动竞技水平较高,主要以考上大学高水平体育特长生和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为主。由于有专业的运动队,文化类的学生们也就在比赛场上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认为体育是运动队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因此,这类学校体育锻炼的氛围大都不如A类学校,但B类学校运动队的实力通常要强于A类学校。

1.3 课余体育训练(一种亚型:高考型)为主:C类学校体育实践状态

C类学校,这类学校的学生基本上中考成绩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也较差。这类学校的学生能通过文化考上本科的较少,极少数考上的基本上都是二、三本院校。这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呈另一番“景象”:“放羊式”体育教学比较多,学生上课积极性很低,体育教师组织较松散。由于体育高考压力,体育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体育高考生的训练上,有强烈的竞争欲望。这类学校通常对有运动训练经历的体育特长生没有吸引力,专项成绩好的基本都被B类学校招走。因此,体育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体育高考上,目标主要是考上大学体育院系的体育教育专业。体育高考班的学生以前大都没有训练经历,基础较差,参与训练的人数很多,通常一个年级有40~50人。从笔者多年的观察和调查来看,这些训练的学生,许多人并没有特殊的体育才能,因此淘汰率很高。他们所练习的基本上都是体育高考需要的几项基本身体素质,而非某一专项,因此,学生运动专项成绩往往不是很好。

2 学校体育的理想样态构想

学校体育的理想样态是指学校体育的应然状态,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引导下应该达到的未来状态。学校体育三种实践样态是现实的状态,但现实状态是否正在走向应然状态呢,这关键看三种实践样态的性质是不是“以人为本”。从三种实践样态来看,A类学校的体育不受重视,没有地位,教师教学、训练的动力不足;学生的体育自觉性较好,但缺乏指导和进一步的培养,从而错失培养全面发展体育人才的绝好机会。B类学校的学校体育主要精力放在课余体育训练,为了追求学校荣誉,特招少数运动员学生,专为比赛所用,不重视学生文化水平,其实又是在走类似竞技体育系统的专业化路子;C类学校中的学校体育也主要放在课余体育训练上,但是主要是为了体育高考,参与训练人数众多,体育教师压力大,对体育教学根本无心顾及。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在学校体育中看到最多的是学校荣誉、运动成绩、高考升学,人、学生被忽视了,被轻视了。仅从体育教学来说,体育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开设,就应该具有教育的一切属性,教育是为“人”的教育。然而,我们的学校体育连“人”都看不到,何谈教育属性呢,学校体育又怎么能走向“应然状态”呢。从学校体育的内容结构来看,可分为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又分为课余体育训练、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哲学知识告诉我们:结构决定功能,系统内部的结构越合理、越优化,系统的功能也就越强。然而,学校体育三种实践样态告诉我们学校体育结构最应该强大的体育教学被忽视了,普及的任务被提高的任务取代了,应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被直接(特招和体育高考生)提高了,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权利被少部分学生的功利体育剥夺或忽视了。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认为,学校体育的理想样态应该是这样的: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指导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为目标,以体育教学为学校体育的基础,以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和少数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为两翼,以面向全体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为平台,构建一个在教育属性范畴下的“四轮驱动”的学校体育结构体系。

3 学校体育的出路——学校体育发展范式的转换

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两个重要的方面,肩负着普及与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任务,然而在3种类型的学校中,学校体育普及与提高始终不能兼顾,3种类型学校都只抓了一头而忽视了另一头,总体来说,普及不如提高,提高不是在普遍的基础上提高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有研究认为,目前我国主流的教育研究范式是绩效主义范式,其所确立的学术信念是:教育要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生产力进步的基本力量;教育的功能在于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确立了教育是通过知识传授来培养人才的前提假设。这种教育大大缩小了教育的内涵,出现了教育失真、失善、失美现象。这种绩效观反映在学校体育上就出现了以下情况:文化考生的绩效高于全体学生健康和体育能力的绩效;少数学生运动成绩的绩效高于大多数学生体育教学的绩效;带队体育老师的绩效高于上体育课老师的绩效;运动技术掌握情况的绩效高于运动兴趣、情感、意志的绩效。这种绩效观让教育和体育只看到显性的可以量化的绩效点,到处充斥着高考升学率、知识、技术、分数,而忽视了不可以量化或难以量化的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理想等。

在教育研究绩效范式的影响下,学校体育也随其他文化科目一样采用了显性的评价方式。然而,学校体育最不应该采用绩效式评价,因为它的特点根本就不适合用数字进行精确的计算。学校体育属于体育,而体育主要是活动性的不是学科性的。体育的学科性不强,逻辑性不强,表现形式感性,但作为教育一部分的学校体育并不停留在直观的感性,它已经蜕去了其朴素、盲目、混沌、原始等自然特征,上升为一种合目的性、合规范性的人文存在,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保护自我不受攻击性本能侵害的唯一一种最自然的方式”,“将攻击性本能转化为更高形式的精神交流,即文明竞争的理想模式”,“使用身体来雕刻人类的灵魂”,这些特点就是体育特有的人文或文化价值。尽管运动项目有一定客观的技术知识体系,但技术知识体系并不是体育文化的主要特点,而是渗透在运动项目中的理念、价值、制度、精神、道德等,人文存在是其文化的主要特点。近些年来,体育的文化性受到普遍重视,比如篮球文化、足球文化、民族体育文化等运动文化概念不断被创造和挖掘出来,体育的文化特色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和发展。可见,体育已不仅是一种纯技术体系,而且成为一种高级文化体系,它是精神交流,是文明竞争的模式,是道德典范。体育具有这样的高级文化特性,作为教育重要部分的学校体育也应该如此,而且这更是学校体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应该从绩效范式向文化学范式转换,更好地把体育的思想、理念、价值传播到教育中去。

但是“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目前,我国关于学校体育的思想、本质、功能的探讨一直处于“白热化”状态,就是缺少按照某种思想不断前进的学校体育实践,所以我们没能获得检验思想正确的标准,使得学校体育的思想泛化严重,这样的思想没能使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发展,即没能使学校体育文化向核心层次发展。学校体育3种实践样态告诉我们,学校体育还处于功利、工具层面,文化还远没有形成,就连物质、制度文化都没有达到,精神文化更是遥不可及。所以,学校体育改革与实践必须力图趋向某种思想,不断前进,学校体育文化才能不断深入发展,思想才能够受到现实的检验。

[1]徐继存.教学文化:一种体验教学总体问题的方式[J].教育研究,2008(4):46-47.

[2]段健芝,梁晔,安福秀.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卢元镇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07(8):1-4.

[3]谭希培,高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83.

[4]刘献君.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4.

[5]赛莫斯·古里奥尼斯.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1、11、172.

[6]张学忠.当前学校体育思想研究泛化现象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1-5.

[7]管水法,夏积仁.对目前高中体育课程的改革的几点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1,23(6):32-35.

[8]李炳林.浅析新课标下高中体育教学新模式[J].体育世界·学术,2010(11):83-84.

[9]叶二红.高中体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2(3):14-16.

[10]陶涛.浅析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5):51-53.

猜你喜欢
样态课余体育训练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高校体育训练中如何培养兴趣探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体育训练改革发展趋势探究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