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锋 谢 芳 张生芳
(河西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发展的理性思考
朱忠锋 谢 芳 张生芳
(河西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中国体育军团在奥运赛场取得的骄人战绩带给国人的惊喜无以复加。许多人开始沾沾自喜,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体育强国。然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等诸多方面的现实告诉我们,我国只是具备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2010 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清晰地表明:中国“绝非体育强国”。要真正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世界体育强国的跨越,这条路任重道远。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跨越发展;思考
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战略的指引下,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雅典、北京和伦敦奥运会取得的成绩就是有力的例证。但是,在这光辉的背后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我们离体育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我国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竞技领域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1985年至2010年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表明:中国学校体育、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这就形成了中国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一边是竞技体育高唱凯歌,一边是青少年体质的大幅下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中国体育应该协调全面发展[1]。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成为体育强国有三项指标: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只有将这三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最终使大众体育更加广泛开展,真正实现国富民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这种局面推动下,我国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大为提高。在“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竞技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和广大体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缩小了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差距。但是总体上我国竞技体育与体育强国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从21世纪我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的3届夏季奥运会的金牌数和奖牌数来看,三届奥运会平均金牌数排名第1 ,奖牌总数排名第3。这些事实证明,我国的竞技体育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银牌、铜牌远少于美国。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我们的一些优势项目上包揽金银牌的比较多,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项目上,因此在总体上我们并不占优势[2]。
从拿金牌的项目来看,虽然近些年有了大的改善,但我们走的仍然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各个小项目上遍地开花,而在金牌大户上少的可怜,最典型的是田径、游泳。从世界最普及的集体项目篮球、排球、足球来看,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管在技战术还是意识,甚至在精神上我们都不如欧美甚至亚洲球队。也许从最深处来说,西方国家的队员职业精神更好,更热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而我们受“举国体制”之限,威严有余灵活不足[3-4]。
从体制来看,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体制仍是举国体育体制,就是国家出钱出力培养教练员、运动员,以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为主要目标。从进各级各类体校到最上层的国家队,层层选拔,他们的任务就是搞体育,以至于很多人伤病缠身、知识匮乏,连找工作都成问题,这种体制可以培养出较多的奥运冠军或者洲际运动会冠军,但是以牺牲大众体育为代价,成就了少数运动员,这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我国在校生人数大约有2.6亿。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说明学校体育是推动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学校体育开展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身心的健康成长、优良个性的养成以及终身体育观念和习惯的培养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期望青少年身体素质也呈现同步增长,但是,现实并非如此。2010 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虽然比2000年和2005年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2.1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缓慢下降
2010年调查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但与前一个五年相比(2000年-2005年),下降幅度明显减小。与2005年相比,19-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cm、0.23cm,引体向上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44次、1.45次,1000m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s、3.09s;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cm、0.92cm,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02次/min、2.48次/min,800m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s、1.87s。另外,城市男生、城市女生握力分别平均下降0.18km、0.35km;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50m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0.06s、0.10s、0.05s。
2.2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7-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别增加1.94、0.63、2.76、1.15个百分点;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比2005年分别增加1.56、1.20、2.59、3.42个百分点。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仅要在竞技体育上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更要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身体健康素质。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堪称体育强国。因此,我们在关注中国体育代表团规模历届之最的时候,也要关注群众体育,通过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进步,这也是我国运动员参加奥运比赛的另一个积极示范效应。
我国的群众体育从1996 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群众体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体育人口数量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体育人口的总量达4 亿多人,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体育大国就是体育强国吗?由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用数字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回答。 为全面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状况,向群众体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国家体育总局于2008年1月到4月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对16岁以上的中国居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含在校学生)。其中,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中达到“经常锻炼”标准的人数,占全国16周岁及以上总人口的8.3%;男性“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是9.0%,女性是7.5%;城镇居民有13.1%达到“经常锻炼”的标准,乡村居民为4.1%,城乡差异较大,20-50岁三个年龄段的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还不到7%。2007年我国有3.4亿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 这个数字近十多年来虽然一直在增加,但和欧美日本等国家的40%-60%还是有不小的差距。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与2005年相比,2010年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即达到合格标准以上的人数比例)有所增长,这种增长的趋势在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城乡人群中均有所体现。调查结果显示成年人、老年人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成年人、绝对力量和爆发力呈持续下降趋势,老年人力量素质有所降低。这充分说明我国国民运动健身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运动健身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4.1结论
通过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体育的发展十分地不均衡,要真正实现体育大国迈向世界体育强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需要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工作,使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等多方面协调发展,本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把全民健身作为打造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普及和推广科学健康的健身知识;努力实现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体育发展的后劲与活力;还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锐意改革创新,建立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体育大国、体育强国。
4.2建议
4.2.1 强抓机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好这些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领会落实胡锦涛总书记“9.29”讲话中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和中央领导关于体育今后发展的指示与要求,全面落实国家提出的“十二五”体育工作蓝图,研究创造性的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促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
4.2.2 全面提高竞技水平和实力
在我国竞技项目发展思路上,既要突出和扩大原有的优势,同时也要提高整体水平。对我国多年来形成的优势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射击、举重、女子柔道、女子跆拳道等项目要巩固和扩大优势,力争创新;在击剑、女子射箭、赛艇、皮划艇、帆船、自行车、摔跤的一些项目具有冲击奖牌甚至金牌的实力,必须挖掘潜力。对群众喜爱、观赏性强的篮、排、足球等集体项目进行合理调整,加大青少年的培养力度,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4.2.3 大力加强学校体育
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树立新型的学校体育观。学校体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整体教育的有机部分,学校体育要为“育人”的总目标服务;树立开放的学校体育观,即学校体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学校体育能为创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教育青少年热爱和平和分享社会乐趣作出应有的贡献;制定规划,明确目标,科学管理。要认真总结学校体育工作的经验教训,探索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参考国外学校体育的先进理论和实践,以此为根据,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学校体育改革的整体思路和规划,找到突破口,加快学校体育改革的步伐,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4.2.4 促进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
除了发展竞技体育以外,还应加大宣传普及体育运动的另一面,即社会化是竞技体育面临的一大任务。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竞技项目已经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存在着。而如今要满足人们体育多元化的需求,还特别需要将目前尚未社会化的竞技项目向大众推广和发展,如开放冰上运动、水上运动,指导人们进行难度较低的重竞技、体操、跳水,甚至把某些竞技体育技术动作与群众性的健身运动相结合等等,使这些运动成为人们眼中的平民化运动,要让百姓享受竞技体育的快乐[5]。
[1] 高雪峰.我国全面推行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改革构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1-4.
[2] 吴寿章.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Z].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99:17-21.
[3] 谢和刚,龚德贵.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探索[J].体育学刊,2005,12(4):20-23.
[4] 马铁.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2):9-13.
[5] 朱忠锋.学校体育与体育游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RationalThinkingontheSpanningDevelopmentfromthegoldenmedalpowertosportspower
Zhu Zhongfeng, Xie fang, Zhang Shengfang
(The P.E. Department of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
From Athens to Beijing and to London three session of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The Chinese sports community brings extremely surprise to the Chinese people. The results of total number of gold medals for the first and the third make compatriots ecstasy. In the face of competitive sports honor in the Olympics, many people are beginning to be complacent about it and think that China is already the world sports power. However the reality of athletic sports, school sports, mass sport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tell us that our country just has the conditions and possibilities of the spanning development from the golden medal power to sports power. The 2007 bulletin of investigation on the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hysical training, the 2010 national civil constitution monitoring results and the 2010 students' constitution and health research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China is not a sports power. To really realize it,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Sports power; sports power; development; think
2013-03-13;
2013-04-20
朱忠锋(1968-)男, 甘肃民勤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社会体育。
G80
A
1672-1365(2013)05-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