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胃炎

2013-12-04 00:00:00李艳鸣
农村百事通 2013年22期

胃炎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归属于中医“胃痛、胃脘痛”的范畴。从中医角度来看,首先要辨明胃炎症状的虚实。所谓虚,就是人体本身的正气亏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谓实,就是由外来的致病因素造成,其本身的脏腑功能失调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或者说人体本身的正气不亏而由外部邪气所致。中医理论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病例一:蒋某,男,42岁,白领,应酬多,常饮酒。饮食上喜好五花肉,逐渐出现胃痛、腹胀、口干口苦、大便黏滞。经查舌红苔黄厚腻,胃镜检查后,确诊为湿热型胃炎,属实症湿热中阻证。以清中汤治之,一周后舌苔化掉,症状消失。

治疗药方:山栀10克,川黄连6克,法半夏8克,陈皮6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白豆蔻10克。用法与用量:400毫升水煎至200毫升,一天两次,早晚各一次。

病例二:李某,70岁,长期胃痛,反复发作,有严重的癌症恐惧心理,每年定期做胃镜检查。胃部隐痛,饿时不思食,口干咽燥,舌红无苔,经诊断属典型阴虚型胃痛,其表象有手足发热、脸红、虚汗、潮热。用养胃阴的方法调理,半月后效果明显。

治疗药方: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各15克,陈皮6克,生地黄30克。用法与用量:400毫升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预防胃炎,首先提倡胃镜普查。当出现经常打嗝、反酸、烧心、上腹部疼痛、进食后早饱这些症状时,就应该尽早做胃镜检查。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要暴饮暴食。避免情绪波动大,要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避免过度劳累,要劳逸结合,并应做到饥饱有度。

最后还要提倡适度运动,饭后不要马上洗澡。

(广西 李艳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