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214153)
高校财务分析指高校财务人员对本校发展计划、会计资料、财务预算等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及同类高校中比较先进的高校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系统比较、剖析和研究,从而揭示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取得的经验、应采取的措施,以不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科学性。然而,目前在高校内部,财务工作一直处于辅助地位,高校管理层及绝大多数教职员工对财务管理的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难以运用财务分析成果促进财务管理的科学水平。
王翠芳(2003)提出了高校财务分析必须坚持客观性、时效性、效益性、可比性的原则。陶小平(2004)认为应从增加反映办学社会效益的指标,增加反映高校内部各单位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的指标,增加反映报告期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及现金流入流出比的指标,增加对外投资收益率指标等方面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赵炳起、李永宁(2005)认为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六大误区;黎晓林、祝传何(2005)认为应利用报表信息完善高校财务分析体系。姜毅(2006)认为现行高校财务分析存在着管理者认识不足,财务分析的资料来源、方法、指标以及技术手段落后,财务人员等方面的局限性。陶亚文(2007)认为应通过建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部信息的分析,增加报表内容,应增设附注内容,改革现行的报送时间,改革财务分析必须在现代化手段上下功夫等方面发挥高校财务分析的功能。陈少杏(2008)认为应牢牢把握日常收支情况分析、资产情况分析、财务风险预警分析、办学效益分析等分析内容。吴赛(2009)认为应加强财务分析制度建设。齐红、孙文贤(2010)认为高校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是财务状况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务风险分析及资金运用和绩效状况分析等;陈晓莉(2010)提出了高校财务分析的目标。袁素琴(2011)提出了领导重视是做好财务分析的关键。朱雪嫣、刘明达(2012)指出高校财务分析最大的误区是认为财务分析就是会计报表分析,应改进和完善高校财务分析制度;雷超宇(2012)认为应从偿债能力、财务能力、运营效益、成长能力等方面构建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1.外部管理系统缺少对财务分析的考核。高校的上级教育与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往往只在年度会计审核时要求必须附有财务分析报告,但对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却没有要求,不进行考核与评价,导致财务分析报告形式化,失去了从行政上强力推进高校财务分析有效开展的力量。
2.内部管理系统缺少对财务分析的科学认识。首先,多数高校领导是教育行家,但对财务工作并不了解,对财务工作的关注仅限于资金供给状况,不要求开展财务分析工作,从而影响了高校财务分析的有效开展。其次,高校财务部门缺乏财务分析的主动性。在高校领导不要求财务部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财务部门负责人又不知道开展财务分析后的效应如何的前提下,也就不会主动提出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再次,其他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由于既非本职又非所长,只关心能否及时足量的使用预算资金,不关心财务分析工作。最后,教职员工关心工资能否按时发放,个人的科研经费能否正常使用,很难了解和要求学校开展财务分析工作。
1.重收入来源,轻使用效率。在支出软约束下,高校对如何筹措足够多的资金非常重视。但对如何使用资金却往往是经费相互挤占,支出无计划、无定额,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分析,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重数量现象,轻问题实质。例如在预算管理方面,往往表现为运用比较法,将预算执行数与预算计划数、同期实际数、同类先进数等进行比较,但对造成某种数量的实质却难以揭示。然而,预算执行数与预算计划数恰好一致的原因,是偶然的巧合,还是财务部门与使用部门控制有力,抑或是财务部门与使用部门机械均衡地使用预算计划数等问题,才是预算执行效果的实质。
3.重事后分析,轻事前控制。事前分析是发生在执行计划的行动之前。事前分析是管理者最希望采取的控制行为,因为能在工作开始前就对工作执行中可能产生的偏差结果进行预测和估计,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避免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事中分析指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事后分析指在工作结束或行为发生之后的分析。尽管事后分析能够真实地了解计划执行效果,便于总结规律,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其成效的科学性必将不如事前规划与事中控制。因此,财务分析首先要从事前分析,科学规划做起;其次要坚持事中分析,确保正常运行。最后才是事后分析,良性循环。这就要求高校的财务分析能预先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进行事前分析,做好科学规划,使高校财务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4.重分析形式,轻结果运用。高校一般会进行财务预算分析与年度会计报表分析,特别是对财务预算分析情况会在财务工作会议上进行通报,但往往仅限于此。未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较好的院系及各职能部门进行表扬,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不好的院系及各职能部门也没有批评。
5.重内部分析,轻外部比较。一是重视对高校内部财务行为和财务制度等导致的财务效果分析,忽视对国家财经法规及财务管理体制等的因素分析。二是只重视对自身会计报表、预算方案、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忽视对同类高校相关指标进行的比较分析,不便于了解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
6.重财务信息分析,轻非财务信息使用。高校财务信息指以货币形式的数据资料为主,结合其他资料,用来表明高校资金运动的状况及其特征的经济信息。非财务信息指以非财务资料形式出现与高校的经营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信息资料。一般而言,高校相对较为重视财务信息分析,但不太重视同时运用非财务信息进行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结合不够,使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理应高度一致的结果无法实现。
7.重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轻风险性影响因素分析。一般而言,高校相对较为重视对资金的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等确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而对高校筹资能力、偿债能力等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则很少进行分析。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财务分析的内容只列举了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率、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生均支出增减率、经费自给率等指标。在实际运用上,又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财务综合分析指标体系两部分。前者包括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生均事业支出等。后者包括财务综合实力,即学校总经费收入、国家拨款额、学校自筹收入、教学收入等;财务运行绩效,即师生比、教职工人均获取经费额、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学校自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等;财务发展潜力,即校累计负债总额、学校年末存款净余额占学校总支出的比重、学校年末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暂付款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等。这种分析指标体系存在着两点不足,一是没有反映无形资产及其收益率的指标;二是缺少各种指标标准值,即没有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标准,使得计算出财务分析指标值后,没有参照值可比。
财务分析方法包括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但很多高校在开展财务分析时釆用的方法却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忽略了对其他方法的应用。特别是没有认识到比较分析法的缺点,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亦或两种与多种分析方法共用,从而更科学地探求真相。
1.服务对象不明,针对性明显不够。高校内一般财务分析主要提供教育及财政主管部门使用,这主要表现在年终财务决算分析上,此外均为校内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等。由于财务人员不了解各方对财务工作的需求程度,导致财务分析目的不清晰,针对性明显不够。
2.重检查过去,轻指导未来。高校财务分析习惯于对过去已完成的活动进行分析和检查,却没有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
3.缺乏标准,难分优劣。有些高校对外不清晰同行情况,缺少外部标杆,难以分析本校的优势与劣势,看不到机遇与威胁。找不到外部标杆的结果是习惯于自我比较,与本校本年度预算相比,与历史同期相比。缺少正确的比较就难以形成真正动力,无法找准正确的方向。
4.只解剖整体,不分析个体。有些高校财务分析较为宏观,出现了重视整体分析,轻视个体分析的现象。未能对各部门的各项费用展开全面分析,没有对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等,因而难以挖掘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也就很难发挥以点促面的作用。
一是高校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高校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必须把握管理知识及相关知识。但高校财务人员缺乏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了解,不具备统计学、概率论、管理学、政治思想学、心理学、人才学、行为科学、社会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二是高校财务人员工作关注点不当。高校财务人员平时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记账、算账、报账方面,很少关心与重视对学校的经济活动进行财务分析。三是高校财务人员参与决策的意识不强。高校财务人员应通过财务分析发现问题,探讨原因,提出建议,供高校领导决策时参考。四是高校财务人员惯于执行,短于思考、规划、创新、建议。因此,导致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一直未被重视,高校财务工作和财务人员的地位也始终难以提高。
1.高校外部财务分析领导机制。主要包括两种力量:一是教育厅、财政局等上级机关,应将高校财务分析纳入高校及领导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金融机构等债权人,应要求高校进行财务分析,特别是对债务风险与还债能力进行分析。
2.高校内部财务分析领导机制。主要包括四种力量与三层组织。四种力量:一是高校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二是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三是高校各职能部门及二级院系;四是高校财务部门其他人员。三层组织:一是高校财务分析领导小组。组长由党政一把手担任,副组长由高校其他领导担任,成员包括各职能部门及二级院系负责人。高校财务分析领导小组办公室属于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制定高校财务分析制度及财务分析活动的开展。二是高校教代会。要改变现行财务部门负责人在教代会做报告的方式与内容。应发放材料,每次就教职员工特别关心的个别话题进行专门分析与汇报。三是审计部门。审计部门要改变现行查错纠弊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财务分析效果的审计,从而迫使高校强化财务分析工作,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和决策提供可靠保障。
高校要将财务分析工作制度化与常态化。一是建立健全财务分析工作岗位责任体系。例如预算管理人员负责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的分析工作;报表管理人员负责对收支规模、收支结构、发展趋势、资产负债及结余状况等的分析工作;学费管理人员负责对学费收缴、学生奖助等的分析工作;工资管理人员负责对各类人员收入水平的分析工作;资金管理人员负责对现金流量、资金收益状况等的分析工作;财务部门负责人在以上基本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更为综合的分析,为校级领导提供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二是建立健全财务信息收集和传导机制。主要是应明确财务部门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各岗位上数据提供者之间的衔接与责任。三是建立健全财务分析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明确规定财务分析工作的主管部门、执行部门、工作程序、分析内容、分析方法、成效运用等,从而用健全的制度来保证财务分析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上述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可考虑增加如下指标:(1)无形资产率及无形资产收益率。无形资产率是高校智力资源的反映,无形资产收益率说明高校无形资产使用效果的程度。(2)负债偿债能力指标。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3)成长能力指标。包括货币资金支出比率、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净资产增长率、现金净额增长率。
现有会计报表体系中财务资料不能满足财务分析工作的需要,应增加成本分析表、各职能部门及二级院系业绩评价表、各职能部门及二级院系资源使用效益分析表、年度预算表、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表等,从而更全面地反映高校的经济活动效果。
为了正确评价学校财务状况,财务人员应在多种分析方法的前提下,选择一种或综合运用几种财务分析方法。一是将财务活动与教学活动及其他辅助活动相互联系,采取综合分析的方法,形成对财务活动的全面认识和了解。二是在财务分析中将全面分析与重点分析相结合,从而抓住关键问题,制定有效措施。三是运用现代财务分析技术。例如预测分析技术、实证分析技术、价值评估技术、电算化分析技术等,以高质量完成高校财务分析工作。
指标标准值是财务分析的重要依据,只有找到科学合理的指标标准值,才能使被考核者认可。一是在高校内部,要由财务部门牵头分别与各职能部门及二级院系对前三年各项目的费用展开分析,剔除不合理部分,从中寻找先进水平,并以此作为指标的标准值。二是向同类高校取经,采用其先进水平作为本校该指标的标准值。三是教育厅、财政厅等上级机关制定各项目的标准值或严格按财政厅预算编制手册中的参考标准执行。
知识结构方面,高校财务人员不仅应具备扎实的财务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熟悉高校发展方向、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分析能力方面,应能在复杂的事务中,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有效的归纳、概括、判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观念素质方面,应体现时代精神和现代观念,运用市场、竞争、服务、战略、发展、科学观念等提高财务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方面,在开展财务分析时,应做到独立思考,思维灵活与敏捷,符合逻辑,看问题全面整体,从而形成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