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 胡一桐
(山东省软科学办公室 山东济南 250101)
自我国设立软科学计划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外先进项目管理理念的不断引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相继开展了软科学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不少软科学计划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软科学项目管理改革尝试,出现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和较为成熟的做法。但按照哲学原理,对软科学项目管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继而将所思、所悟、所得凝练、升华后指导实践,并取得初步成效的案例,至今尚未见报道。现将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刊出,供软科学项目管理同行参考。
在此系统内,参与软科学项目管理的组织包括项目管理部门、课题组、项目承担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评审专家、成果应用机构等。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各参与方都应按照规则运行,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追求自已不同的权利。各主体的责任和诉求相互关联,相互交织,有时相互对立,也可能互为因果,对立的双方中某一方的职责,可能是另一方的工作基础,而一方的权利,可能需另一方承担相应的责任才可能存续。参与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相关人、事、物构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有机整体。系统内矛盾各方即对立,又统一;即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矛盾各方的地位和关系持续发展、变化,不断相互转变、替代。
软科学项目与其他项目一样,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立项阶段(包括项目申请指南的编制及发布、项目申报、评审、审批、立项等)、实施阶段(开题、研究方案实施、中期考评、变更处理等)、结题验收(包括验收申报、验收评审、成果登记、成果归档、知识管理等)、成果应用(包括成果推送、应用跟踪、情况反馈、应用绩效评审奖励等)等阶段。在项目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系列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活动主体及其活动连接组成,各参与方的“角色”扮演、作用的发挥、诉求的满足程度等,决定着各阶段活动的内容和结果。
软科学项目管理系统组成的复杂性、主体诉求的差异性、参与各方关系的易变性等决定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环节发展的不可预见性。如不能正确把控,很容易使项目管理进入“盲区”,造成失控。为了保证项目沿着正确的路径推进,必须对项目实施进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就对管理者的责任心、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能将软科学项目管理看作一复杂巨系统,应用哲学的原理和系统的方法,设计管理流程,制订管理规则和办法,辩证地审视和处理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即可保障项目实施达到预期目标。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初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决策者面临的局面越来越复杂,决策难度渐大。党的一些高层领导意识到了建立一种科学、民主、高效的决策机制越来越紧迫和必要。1986年 6月3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在首届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发表题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大力推行科学民主决策。同时,也为软科学规定了“属性”和“宗旨”:软科学计划,实质上是在“市场失灵”的背景下,政府为了改变旧有的、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应对复杂的形势,避免决策失误,而采取的一种由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智力成果的行为。软科学计划设立的20多年来,软科学管理和研究者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感,密切关注中国跨世纪时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直接投身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沿,为众多的工程项目和社会事业进行了软科学研究和论证,极大地提高了决策和管理的水平,为经济、社会进步和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参与全球化程度加深。但也面临众多深层次问题、矛盾。传统发展模式不可能再维持下去,必须选择新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加快,问责制已浮出水面。各级领导者决策面临的形势之严峻,问题、困难之复杂,无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还是回溯世界工业革命二百多年来的历史,都是前所未有的。
从逻辑上推理,复杂多变的决策环境、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进程加快向前,定会产生日益紧迫、不断增多的决策咨询需求,使以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服务为根本宗旨的软科学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而作为现代决策的“智库”或“外脑”,软科学研究应为各级各类决策者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责无旁贷地担当其历史赋予的神圣职责,即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但面对软科学发展的现实状况进行客观的审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决策者无论从隶属关系,还是可信赖程度,都更愿意委托系统内部的研究咨询机构承担决策前期的研究任务,而不是软科学研究团队。长此以往,决策者与软科学研究机构的联系越来越少,关系也渐行渐远,致使一些专职的软科学研究机构慢慢被决策者遗忘,渐渐淡出决策程序。
由于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重立项、轻应用”的导向,研究人员面对着科研任务的刚性压力,对软科学研究项目,因其也具备科技计划项目的一般属性,呈现出越来越“旺盛”的需求,但这种对软科学项目的追逐,并非缘于决策实践需要,必然导致只“开花”而不“结果”,即研究成果与决策应用的“两张皮”。
现行的软科学管理体制还是政府主导型,面对貌似“旺盛”的需求,大多软科学项目管理机构既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压力,也无硬性的绩效考评指标约束;逐渐形成“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由于软科学管理自身未能恪守“决策应用导向”的宗旨,对出现的偏离软科学属性的倾向未能及时纠正,造成了现时软科学研究成果与决策应用的脱节,这也是导致软科学研究成果得不到决策者充分认可和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长此以往,软科学研究将会被决策不断地“边缘化”,其功能和作用在不远的将来也有被党政决策咨询机构“取代”或被其它科研计划“同化”的可能。
如果说党和国家对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视是软科学兴起和发展历史机遇的直接动力来源的话,出现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则是决策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未曾上升到制度和法律层面予以确认,也就无法使软科学研究法定嵌入决策程序。可以断言,在我国,软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和意义无法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得以确认和体现之前,日益增长的决策需求与软科学研究成果针对性不强的矛盾将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长期存在下去。
当前软科学项目管理的主要矛盾是逐渐膨胀的软科学研究群体对软科学项目“旺盛”需求和支撑经费不足的矛盾。目前我国承担软科学项目数量最多的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快速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这些单位往往将科研项目的“级别”和“项目数”,而非研究成果的“应用绩效”作为硬性指标要求。科研、教学人员迫于任务压力,为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会千方百计争取立项,而很少顾及成果应用。这种由于考核指标体系的导向造成的越来越高涨的软科学项目的“旺盛”需求现象,一样会导致软科学项目资源的紧缺和不足。消除此“供”、“需”矛盾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国家财政收入盘子足够大;二是软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三是研究成果应用绩效显著,对决策的支撑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在以上条件未完全满足之前,这一矛盾将长期存在下去。
矛盾的主要方面为软科学管理部门。我国科技职能部门是软科学计划的唯一管理机构,是我国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管理体系的真正“主角”,他的“表演”规定了项目的走向,“角色”扮演的好坏,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实施的成败。
当前,我国的咨询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各级各类领导部门决策服务的咨询业的市场价值很难充分体现,市场供求调节机制失灵;党委、政府的内设研究机构由于历史的原因,短时期不能完全满足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决策咨询需求。依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来满足各级各类决策部门的咨询需求是现实的唯一选择;而要想弥补市场“失灵”,必须人为制订一个能充分体现政府意志的规则来保障研究成果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也就是以管理为中心的软科学管理理念和运作机制,才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的作用,靠政策和资金凝聚社会各方力量、调动有关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软科学研究成果对决策的辅助作用,这就赋予了科技管理职能部门的主要矛盾地位。
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软科学项目管理机构必须围绕新时期软科学项目管理的基本矛盾,即日益增长的决策需求与软科学研究成果针对性不强的矛盾,抓住软科学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逐渐膨胀的软科学研究群体对软科学项目“旺盛需求”和现实支撑经费及其它资源稀缺的矛盾,勇敢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充分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新观念、锐意进取、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对现行的软科学项目管理规则和流程大胆变革。
客观地讲,自我国软科学计划设立以来,二十多年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软科学项目管理体系逐步健全,不断进步,成效不容置疑。但总体上讲,软科学项目管理的现状并不十分理想,与决策者的需求和期望仍有不小的距离。要保证软科学项目管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应按照“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项目“治理”。即藉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项目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使得软科学管理的数据、信息、能够迅速搜寻、提取、整合,软科学管理知识不断被总结、借鉴、学习和复用,每一环节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必然会得以大幅度提升,研究成果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始终保持螺旋上升的势头。
1)这是由新时期软科学管理的极端复杂性决定的。软科学计划的组织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包括申报指南下发、项目申报、项目评审、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绩效考评、奖励等许多环节,每一步骤都会相应地产生许多繁杂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如果不能适时将其做整理、分类、入库等处理,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一团乱麻”,不但会影响工作效率,还势必严重影响以后的成果应用推广。由于这些内容和活动设计的行为主体类别多、层次高、活动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等原因,致使管理工作涉及知识领域多,决定了软科学计划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对管理人员素质要求高,传统的管理知识、技能已不能应对自如。在新的历史时期,软科学管理工作者要适应形势发展,必须对自己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管理流程也许不会发生质的变化,但在不同阶段应将各个环节的知识需求逐一列出、细化、分解,并进行认真研究、对照、梳理,组织管理人员根据岗位分工,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学习;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工作环节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归纳、著录、标引,以及总结、升华等各种知识加工、生产,力求产出各种较为规范化、标准化的指导性知识产品,使软科学管理规定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流程更加公开、公正、合理,管理效率更高、效益更为显著。
2)软科学研究成果独特知识属性的客观要求。软科学研究成果是高智力劳动成果,是研究团队所有成员合作研究的结晶,它具有知识产品的所有属性。总体上讲,大多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由于他们的读者大多为各级各类决策者,或是为决策服务的研究咨询人员,这些研究成果一旦被决策者参考、应用,将会发挥不可限量的作用,产生巨大的效益;由于一些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也可能是不同区域、不同领域或行业的共性问题,故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对其它相关领域、地域的读者可能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和意义。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按照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规范,将软科学研究成果整理、排序、链接,使其更加有序、便捷,更加方便不同的读者查阅、获取,可避免重复研究带来的浪费,节约信息、知识收集成本,提高知识利用率,加速软科学研究成果的知识利用和扩散,拓宽其推广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软科学服务决策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3)当代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为软科学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先进的技术、方法、模型等在计划(项目)管理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自20世纪80年代末,相继出现了“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新技术。由于Internet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决策支持系统将以新的结构形式出现。决策支持系统的决策资源,如数据资源、模型资源、知识资源,将作为共享资源,以服务器的形式在网络上提供并发共享服务,为决策支持系统开辟一条新路。网络环境的决策支持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方向。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知识管理与新一代Internet技术——网格计算,都与决策支持系统有一定的关系”。以上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将为软科学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以及适应各种决策者的决策需求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原本难以想象的都可轻而易举地成为现实,软科学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可不断丰富和逐渐完善软科学计划管理体系的知识资源,使管理、研究、应用等各个主体、各方面的行为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大大提高软科学计划管理组织的效率和水平,加强研究、应用和管理各方的交流、沟通、合作,从而提升软科学计划的实施绩效。
软科学计划设立的20多年来,软科学管理和研究者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感,密切关注中国跨世纪时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直接投身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沿,为众多的工程项目和社会事业进行了软科学研究和论证,极大地提高了决策和管理的水平,为经济、社会进步和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做出了积极贡献。软科学项目管理体系也逐步健全,不断进步,成效不容置疑。但总体上讲,软科学项目管理的现状并不十分理想,与决策者的需求和期望仍有不小的距离。为使软科学项目管理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作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实践,从哲学原理的视角,对软科学项目管理进行了思考,认为:
1)软科学项目管理工作体系是由相关组织及其人员、一系列管理规则和过程环节等因素组成的复杂巨系统。
2)现阶段软科学项目管理的基本矛盾是日益增长的决策需求与软科学研究成果和决策应用针对性不强的矛盾。软科学项目管理的主要矛盾是逐渐膨胀的软科学研究群体对软科学项目“旺盛需求”和支撑经费不足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为软科学管理部门。
3)软科学项目管理工作是矛盾各方不断变化和水平逐渐提高的螺旋运动过程。
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软科学项目的管理机构必须围绕新时期软科学项目管理的基本矛盾,即日益增长的决策需求与软科学研究针对性不强的矛盾,抓住软科学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逐渐膨胀的软科学研究群体对软科学项目“旺盛需求”和现实支撑经费及其它资源稀缺的矛盾,勇敢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充分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新观念、锐意进取、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对现行的软科学项目管理规则和流程大胆变革。
软科学项目管理工作是一变化大,实践性强的事务性工作。具备强烈的事业性和责任感,树立先进的理念,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是成功的前提和条件,而最终能否取得满意的成效,检验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软科学项目管理实践。
[1]关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探讨,考试吧(Exam8.com),2007-7-22,论文大全.
[2]邓苏,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