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
编者按:对尚无经济自主能力的在校大学生而言,贷款买“苹果”挑战了传统的消费观念,而引起人们非议的或许还是他们的学生身份,如此消费行为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回到了教育本身。
只需身份证、学生证,可首付三成买苹果手机。一年间,2万多武汉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额度超1.6亿元。他们大多瞒着父母,从牙缝里抠出钱来还贷,如果中途没钱还贷,还是要求助父母。目前已有近百人逾期未还款而背上信用污点。(据《武汉晚报》报道)
苹果手机对还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而言,堪称奢侈消费。如果大学生是来自经济一般的家庭,家长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花钱为其购买苹果手机的,但现在有了货款完全不一样,可以先买手机,再还钱。钱如何还?一方面是从自己的生活费中省,以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另一方面是向家长要。等到真的还不了钱的时候,也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继续向家长要;另一条路是干脆不还钱。这就会影响到自身的信用度,给以后的生活埋下隐患,这是得不偿失的。
背债买“苹果”,固然有大学生虚荣心作怪,但其背后蕴藏着管理失责之痛。那么多的大学生用起了与自身经济条件不相符的苹果手机,学校没有理由不知道,也不能熟视无睹,应该管起来,至少也应该问清楚情况,同时在抑制大学生攀比上有所行动,而不是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在贷款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如果大学生贷款时,必须让监护人知道才能发放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大学生过度消费。
“苹果”手机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为了苹果手机,不惜背债,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不应该的。然而,根不只是在大学生身上。谁在诱导大学生背债买“苹果”?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