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荣:德业相济 知行合一

2013-12-02 05:37李士伟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学院职业高职

李士伟

王成荣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从事流通经济、企业文化与品牌管理教学与研究30余年,主持完成国家和北京市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及政府课题项目31个,出版学术著作12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3篇。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北京城市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言辞谦和,思维敏锐,举手投足之间透着儒雅之气,这让身材高大的他极富个人魅力。而更加触动记者的,是他在采访之中不止一次提到的那个词——“坚守”。

而正是这样一种“坚守”,不仅让他在从事商业研究30余年之际,一举摘得了2012~2013(第八届)中国零售业年度人物的殊荣,更让他治下的学校在群雄并起的中国高职界独领风骚,成为国内财经类高职院校中仅有的5所国家示范校之一,具备了领跑行业的潜质。

他,就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成荣。而今,他把满腔的专业热忱转化到学校新一轮的内涵建设中来,在“打造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财贸高职名校”的梦想之路上躬身而行。

重装上路

2011年2月,王成荣正式接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一职,自此开启了自己崭新的事业征程。

此前,从打造一个北京高校流通业研究品牌——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商业研究所开始,王成荣一直致力于流通理论、企业文化和品牌管理的教学与研究,不仅出版了包括《流通现代化新论》《企业文化学》《企业文化大视野》《企业文化新思维》《中国名牌论》等在内的十余部学术著作,而且为多家著名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专业咨询与策划,其有关流通现代化理论、企业文化基因理论、品牌评价理论等具有广泛学术影响,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知名商业专家。

期间,虽然有过多次入职政府、著名高校甚至下海经商的机会,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了,“不知为什么,我无法割舍对学校、对专业的热爱。感觉一旦离开了,自己会无所适从。”

因此,对于就任院长一职,王成荣坦言是组织的信任,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为学院实现新一轮腾飞贡献自身。要知道,如果从当年入职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那时算起,王成荣已经在这片承载了他无数梦想的热土上奋斗了30多个春秋,整个身心已然融入学校的发展血脉之中。

如此深厚的情结,让他倍感责任重大,在内心深处更是平添了一份敬畏之心——要带着怎样的梦想重新上路才能不辱使命?

诚如他在学院2013年暑期工作会上与同仁们共勉之语:“把以前画一个句号,重新开始,在新的起跑线上,以新的姿态、新的精神面貌,履行新的责任,不能消极懒散、精神懈怠……”

因此,王成荣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院党委领导下,主持编制了学院“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财贸高职名校”的战略目标和内涵式发展思路。

“提出这个目标,我们是基于两个判断:一是对学院所处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二是对学院内外发展环境的科学判断。”他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特质在于,它是从“职业”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出发的教育。高职教育要遵循高教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还要遵循市场规律、产业规律和企业规律;高职院校的文化,既要有大学精神内涵,还要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特色。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对于“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财贸高职名校”战略目标的提出,给出了全面而独到的解读——在他心目中,一个一流是不够的,至少要涵盖五个一流,即专业一流、师资一流、学生一流、管理一流、办学效益一流,最终构筑起学院的综合竞争力。

而对于“一定国际影响力”,他这样向记者描绘:在开放办学的思想指导下,一是有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资源;二是有稳定的国际教育交流渠道和合作伙伴;三是在重要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有发言权、话语权;四是学院的学术成果与办学经验在国际上得到传播;五是学院要瞄准国际化标准办学,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素养,且有一定的比例在国际化企业就业。

而赋予王成荣如此底气的,是他对名校内涵的准确把握,“‘高职名校应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有品牌效应,综合竞争力排名在百所高职院校中至少排前三十位,在财经类高职示范校中排在前三位。”为此,他不断告诫自己,“尽管在稳定发展规模、营造发展环境、优化结构以及机制建设(尤其是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制度规范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如果用高职名校的指标来评价,发展只是刚刚起步。”

诚然,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只有不断树立忧患意识和经营意识,才能在不断创新中提高质量,在不断深化管理中提高效益,进而用最好的质量与效益为学院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蓝海战略

2005年,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在《蓝海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蓝海战略理念,将竞争激烈的产业比喻为红海,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则是蓝海。

近年来,随着生源市场的急剧萎缩,广大高职院校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考验。为维持招生规模,大家纷纷把眼光和主要精力牢牢地放在了在校生教育方面,即职前教育,一度忽视或淡化了职后教育与培训市场。

对此,王成荣敏锐地意识到,随着生存压力的日益加剧,传统的职前教育势必成为高职教育中的“红海”。而随着技术进步、信息化加速、产业升级和职业的快速变化,大量的在职劳动力或需要提升技能,或因转岗升职需要学习新的技能,职后教育与培训必定会成为“蓝海”。

与此同时,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进入了王成荣的视野——社区学院既有1~4年的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还有以各种短期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后教育,从而把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很好地对接起来。

这不正是自己心目中的蓝海战略吗?由此,他在制订学院“十二五”规划过程中,首次把“蓝海”战略导入高职教育发展轨道之中——在高职教育的“红海”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前提下,努力在高职教育“蓝海”市场中有所作为。

“‘蓝海战略的实施,就是要超越传统的以职前教育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激烈竞争的‘红海市场,开拓广阔的职后教育与培训的‘蓝海市场,建立起全程财贸类职业教育培养与培训体系。”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学院按照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打造从入职前的职业教育到入职后的上岗、转岗教育与培训,新知识和新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晋职培训等一条链式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形成了面向人人、面向终身、开放灵活的现代财贸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记者在采访时获悉,学院依托“京商研究”和“首都流通现代化研究”两个北京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以“京商研究”为旗帜,以咨询服务为特色,以职业培训为重点,不仅总揽了北京市 “十二五”、中关村科技园区、CBD商务区等40多项商业规划项目,形成了公司创办、战略管理、理财实务、营销策划、卖场管理等20多个培训品牌,每年职业培训万人以上。

而这也使王成荣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只有把高职教育视为‘全职业生涯教育,并以此对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和教学模式、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使职业教育有根、有市场、有动力、有特色”。

素养比技能更重要

近年来,北京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牌。尤其是“十二五”时期,北京将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实现服务业创造GDP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78%以上目标。

在王成荣看来,建设高端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亟须高端服务业技能型人才,这为财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随着未来首都服务业的升级转型,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水平必定会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深入研究职场变化规律和趋势,在专业结构、培养规格和质量等方面与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对接,实现由被动适应北京服务业产业需求到主动适应产业升级的转变,成为摆在首都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职业人?

采访中,面对这一问题,王成荣没有急于回答。他反问记者,为什么有的护士在服务病人时就像看守机器一样冷漠,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固然,职业教育必须着眼于职业需要,重视职业技术与技能培养。如果只是着眼于职业技术与技能培养,这不是教育而是培训。

他话锋一转:“职业教育应是‘德业相济的教育,尤其是面向现代服务业的财经类高职教育,其职业性质多是与人打交道,需要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更灵活的随机应变的职业艺术。”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王成荣组织专门人员对市场需求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企业最需要的人,一是让人喜欢,二是让人放心,第三才是技能合格。其中,让人放心是诚信、有责任感,让人喜欢的因素除了相貌以外,气质、穿着、行为举止至关重要。

对此,王成荣在学院“财贸素养教育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创新,一方面在素养教育形式上进行了深化,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环境熏陶、典型引领,强化教育养成,另一方面在倡导“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的基础上,推行感恩与敬畏教育,推行以“财贸素养卡”为代表的新型评价方式,确保素养教育考核更加全面。

卡内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谈到让人喜欢的秘密有6条:尊重并真诚关心他人;保持微笑;牢记别人的名字;善于倾听;迎合他人的兴趣;让他人感到自己很重要。

在王成荣看来,这正是财贸人才最需要的素养。

“三师”与“三业”

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优秀教师制度、名师制度、教学质量奖管理办法、班主任制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仅从2011年以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围绕师资建设出台的相关制度竟有十几项之多,堪称“制度现象”。

这一“制度现象”的背后,是王成荣的苦心一片。他坚持认为,师资队伍是学院的主体,是核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为此,自上任以来,他举全校之力,提出并践行“三业、三师”的发展目标——严格参照“敬业、职业、专业”的“三业”标准,重点培养三类教师,其一是专业带头人,其二是教学名师,其三则是在行业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行业专家。

在王成荣心目中,高职教师既是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职业的完美结合,更是行业专家,具有行业根底、行业气质和专业能力。而衡量一名高职教师是不是行业专家,要看他在行业里有没有发言权,有没有咨询服务能力,即能否为企业出谋划策、解决实践问题,能不能在应用型科研、技能性教学方面取得成果,进而得到社会同行认可和学生爱戴。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行业专家?王成荣给出的唯一答案是,教师必须与行业企业打成一片,这缘自他自己的成长历程,“企业是一本书,也是一个‘实验室,我的科研成果多数源于下企业的思考与探索。我曾亲身经历过从企业选择自己到企业寻找自己、自己选择企业的过程,企业有问题、有难题时都会想到我,寻求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在王成荣看来,下企业也有三种境界,即仰视企业、平视企业、俯视企业。只有经历了这三种境界,读懂企业的“真经”后,教师才可以走出企业,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相关解决方案,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把企业遇到的问题提炼、深化、升华成为理论成果,用于教学、科研,从而使“下企业”与教学、科研实现良性互动。

“这种互动形成后,才会使教师的职业内涵得到延伸,在学校课堂、企业课堂和学术讲堂上同时实现价值”,他坚信,企业是教师成长最好的平台。

实践中,为了进一步给教师下企业搭好平台、建好保障机制,王成荣又不失时机地要求有关部门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制度,为教师下企业疏通各种渠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天,让王成荣倍感欣慰的是,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渐成规模,其中包括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1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6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5人,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3人……

懂行业、能咨询、善教学,已逐渐成为王成荣赋予教师们的鲜明印记。

校企相互依存,共同成长

2012年12月22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牵头成立了北京商贸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涵盖了包括企业、行业协会、学校、科研机构在内的57家单位,成为首都唯一的商贸类职教集团。

这不能不说是王成荣上任以来的一个壮举。

尤为可贵的是,该集团成立一年来,各成员单位之间不仅实现了教育信息、人力资源、教育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共同探索和实施了校企互动、岗位互换的“双百计划”,而且协同开展招生、人才培养工作,试行了“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双主体全程合作育人模式,深刻诠释了“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观,与困扰当前各地职教集团发展的“集而不团”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此,王成荣坦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集团的顺利成立与突破发展,得益于三个纽带的牢固建立:一是情感纽带,二是事业纽带,三是利益纽带,荣辱与共,共同成长。”

借此,学院和企业建立了“市场搏浪共扬帆,紧密联系鱼水情”的依存关系。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结构要求,学院实行跨专业组合企业冠名订单培养模式,先后举办了“菜百黄金营销”“7-11店长”“易初莲花零售精英”“华西证券客户经理”“百货大楼行政经理”等多类型订单班,使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了学院发展之中。

王成荣告诉记者,由于校企间有着很高的信任度,无论是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银行行长还是财务总监,纷纷把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作为自己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为学院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也为推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财贸素养证书“三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记者了解到,在推进校企双主体办学进程中,学院先后成立了菜百商学院、北财·恒天商学院和北财·尚游汇商学院等多家企业冠名商学院和人才培训基地,王府井百货集团、西友集团、全聚德集团、北京菜百集团还在学院建立了企业冠名奖学金,校企双方在研究开发、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真正实现了深度合作。

如今,王成荣又将目光投向了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东城“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之中,以期与首都金融、商贸、物流、旅游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牢固建立一体化发展战略。

他深知,只有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把学院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纳入统一的战略体系,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体制与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跨越运河千年的沧桑,看天下金融潮落潮涨。挽起奔涌的金波银浪,汇成民族富强的海洋……”今天,每当这首旋律激昂、气势磅礴的《财富之歌》响彻耳畔,王成荣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代代财贸儿女“财融世界,贸连天下”的执著梦想。

德业相济,知行合一。对他而言,梦想,仍在延续……

猜你喜欢
学院职业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我爱的职业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