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的评价体系初探

2013-11-30 04:56杨春蓉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历史建筑

杨春蓉

(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编辑部,四川 成都 61004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的评价体系初探

杨春蓉

(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编辑部,四川 成都 610041)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成为各个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同时适应现代生活,人们提出了“保护性开发”的概念。但几乎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都饱受争议,毁誉参半。鉴于此,有必要根据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体系设立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的评价体系。

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游客体验

一、设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评价体系的原因

当前几乎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都饱受争议。即便是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这些历史街区也是毁誉参半。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缺乏较为完备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评价体系。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应有一个较为完备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能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法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能受到完好的保护并代代相传。

2009年之前,我国在一些法规与文件中提出了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与历史文化街区应具备的一些条件,但没有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效果进行评价的标准,更没有相关的评价体系。1986年《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提出:对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也应予以保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可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做法,着重保护整体风貌、特色。

2009年我国进行了首届“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活动, 2010年4月我国开始进行第二届“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活动,提出了评选“历史文化名街”的六项标准:“(1)历史要素。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过重要影响,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有代表性的传统产业,能集中反映地方、民族的风貌特色。(2)文化要素。拥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有其传承。(3)保存状况。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保存丰富,有着较完整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具备一定的规模。留存的历史建筑及空间格局必须是真实的遗存,具有历史的真实性。(4)经济文化活力。对原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有较多的原有居民,至今仍维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文化活力。(5)社会知名度。在本省、市或者区域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及繁荣度,在历史上或者现代具有影响与作用。(6)保护与管理。主管部门对街区的保护和监督具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历史建筑的抢救、维护以及修整符合规范要求并取得成效,街区利益相关者对街区保护积极支持并参与,已经或正在制定保护规划,并能按规划实施”。[1]以上评价标准都坚持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完整性”与“可读性”等原则,并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但笔者认为,以上评价标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评价标准比较笼统,没有细化的评价指标,在具体操作中弹性过大,难以把握。其次,各项标准之间存在交叉和模糊之处。如,第一条中的“能集中反映地方、民族的风貌特色”与第二条中的“拥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交叉与重合之处。又如,第一条中提出“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过重要影响”,第五条中又提出“在历史上或者现代具有影响与作用”。再次,评价标准没有量化,只有定性分析而没有定量分析,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主观性较强,也会使评价结果不够准确。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创立了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评价体系,希望抛砖引玉。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标准、测评手段和测评方法。为使本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和合理,笔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和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查阅了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政策和法规,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考察。要评价其保护性开发的效果,还需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通过比较其相关价值是否受到损害或削弱来评价其保护与开发的成败。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分析

(一)历史文化价值

“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2]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是这个城市过去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的浓缩,里面有城市的故事、传说和回忆。芒福德 (Lewis Mumford)说:“城市通过它的纪念性建筑、文字记载、有秩的风俗和交往联系,城市扩大了所有人类活动的范围,并使这些活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城市通过它的许多储存设施(建筑物、保管库、档案、纪念性建筑、石碑、书籍),能够把它复杂的文化一代一代往下传,因为它不但集中了传递和扩大这一遗产所需的物质手段,而且也集中了人的智慧和力量。”[3]

1964年5月,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拟订于威尼斯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提出: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中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建筑及其生活面貌是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能传承城市文脉,在展现城市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突出一个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风景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形成其过去的生动见证,提供了与社会多样化相对应所需的生活背景的多样化。”[4]

历史文化街区能真实地显示出过去人们活动的历史环境,体现某一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可以证实、订正、补充文献记载的史实。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建筑及其街巷也是游客理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这个城市独特的资源。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建筑作为实物遗存,能启迪人们“认识”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如果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特色完全消失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就失去了大半。其它国家和城市的游客到了一个城市就感受不到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当前有条件的城市都积极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展示城市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二)经济价值

遗产的经济价值是以游客在遗产地游览观光的过程中的花费的形式实现的。[5]历史文化街区是展现城市传统文化的窗口,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能为大众提供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有着广泛的旅游市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们不再满足于现代化的热闹和新奇,他们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对让人心灵得以放松的古朴自然的人文旅游景点感兴趣。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宁静、亲切的风格,能使人的心灵达到一种回归自然的状态。从供求关系来看,人们对城市文化遗产的需求量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大。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属于稀缺资源,而且是不可再生的,其供给量不仅不会随需求量的增大而增大,反而还有减少的可能。因此,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还会不断升值。损害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遗产,则损害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并会降低其未来收益。

历史文化街区的知名度还会带动其周边地价、房价的上升。通过旅游开发,吸引大量游客到历史文化街区吃、住、游、购、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旅游开发能给周边居民带来就业机会和收入,也会增强居民的保护意识。如,北京市对胡同进行旅游开发,向游客展现了老北京的生活面貌,同时,旅游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能为民居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6]可以部分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面临的资金缺乏问题,历史文化街区也会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三)思想与情感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遗产还具有思想与情感价值。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建筑所营造的场所氛围,能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1975年,欧洲建筑遗产大会上提出,“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建筑遗产的意义和保护它的必要性。众所周知,如果我们要维持或者创造一个环境,使每个人能识别自己的身份,并在突发的社会巨变前感到安全,那么必须保护环境的历史连续性”。罗温萨(Lowen thal)指出,社区需要一些熟悉的标志,以便能够在迅速变化的世界里继续与其共有的过去保持联系。这些遗产景点能激发本地居民的情感,也能使游客寻求到自身文化的历史认同感。[7]罗斯金认为,建筑是高尚的、神圣的、具有献祭的精神象征。不能像对待劳动工具一样仅仅从功能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它。他在《建筑的七盏明灯》中提出,建筑应该是精神的、虔诚的,是精神和物质完美结合的代表。“凡是建筑都必然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而不仅仅为人体提供服务”。[8]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紧张、抑郁的工作之余,常常产生失落感,在忙碌后的空隙中常常忍不住怀念过去的生活。人们需要有一个能让自己得以放松的空间,需要一个怀旧的情感空间。“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他的感情能够也需要摆脱时间的限制而与已逝去的历史相连,于是才有怀旧、才有依惜、才有传统、才有文化。人需要生活在一个与已逝去的时间仍然相连的空间里!”[9]人们“对于时间的匆匆流逝而感到失落和焦虑,想重新体验过去的生活……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动机”。[10]历史文化街区则能为游客提供一个感受与体验过去的场所,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

(四)艺术、科学与教育价值

《威尼斯宪章》提出,保护与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是前人在建筑、艺术等方面智慧的结晶,其传统建筑融绘画、雕塑、工艺技术、生活、习俗于一体。其色彩、装饰反映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反映出建筑物的时代特色,具有艺术与科学价值。罗斯金认为,古代视觉艺术凝聚了以往伟人的思想,充当了传达永恒真理的媒介,当代艺术则具体呈现了当代伟人的思想中蕴含的真理,古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无疑都具有“启迪”、“教育”的功能。诗歌、绘画、建筑均成为时代的“发言人”,这就要求视觉艺术具有像文本一样的“纪录”功能,从而要求视觉艺术的形式构成要素同文字语言一样具有“语言”特征。历史文化街区还具有教育功能。首先,街区中的建筑遗产具有教育价值。《关于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提出,建筑遗产为建筑形式、风格及其应用的解释和比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今天,视觉感受和亲身体验在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保存这些不同时代及当时成就的、鲜活的印痕非常必要。《雅典宪章》也提出: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其次,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使游客了解到当地活生生的历史、文化和居民等。

总之,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多重价值,它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它的建筑、艺术,还向人们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甚至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与城市个性。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保护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

三、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

前面讨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价值,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其历史文化价值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历史文化价值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价值,其它任何价值的发挥都不能牺牲或损害其历史文化价值。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笔者建立了一个评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包含五个子系统,分别是:历史文化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评价指标(加权:30%);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评价指标(加权:30%);改造后街区城市公用环保设施指标(加权:10%);改造后街区的旅游经济效益指标(加权:10%);游客对改造后历史文化街区的体验与创新感受的指标(加权:20%)。具体设计为以下五张表:

子系统三: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公用环保设施指标(加权:10%)

子系统四:改造后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经济效益指标(加权:10%)

子系统五:游客对改造后历史文化街区的体验与创新感受的指标(加权:20%)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与说明

上述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思考,粗略设计的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成效的评价体系,对其中各子项目的分值的设定,也是笔者个人的粗浅想法,也许不够科学,体系设置也许不尽完善,这需要在实际运用中注意克服。

其一,本指标体系采用百分制考评,便于评判者打分、算比例和评优鉴劣。在各子系统中,每一个子类别的评分标准和得分所占的权重,是笔者根据自己对国际上和我国有关文化遗产和旅游规划的法规、章程的理解所作的划分。对一个事物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对同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效果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出发点和审美观,必然会得出不同的评分来,因此,要有评分小组,要综合小组中每位评委的评分,然后取平均数。

其二,在历史文化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评价指标(子系统一,加权:30%)中,笔者强调对原有历史传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建筑细部、周边环境、传统建造工艺的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和周边环境的保护与当前各地城市建设特别是旧城改造工作有一定的冲突。周边环境的历史风貌保持和历史韵味保留,很多情况下是单独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所不能完成的,这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形成一致意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笔者在设计评价标准时,主要看重改造后的总体效果,在实践中不能片面强求。

其三,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评价指标(子系统二,加权:30%)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内容很多,笔者仅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选取了传统风俗习惯、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名人记载宣扬、原住居民留居状况三大标志性的内容来设计评价标准,或许不够全面和科学。在运用该评价体系时,最好选取各个不同层次的人参与评价,要客观公正些。对评价体系中的原住居民的界定,笔者认为应指三代以上在此居住的家族居民,全部常住人口则包括原住居民、三代以下在此居住的居民,以及每年有半年以上在此居住、生活、疗养、学习、务工、经商人员的总和。

其四,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公用环保设施指标(子系统三,加权:10%)中,为了强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便居民和游客出行等,笔者重点设计了公用设施建设评价标准,包括水、电、气、灯光、交通和通讯、饮食服务、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在其后,笔者又设计了便民旅游设施栏目,在实践中,根据情况,也可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评。针对历史文化街区木料建筑多的实际情况,笔者还设计了绿色环保设施和消防设施的评价指标,这非常有必要。

其五,在游客对改造后历史文化街区的体验与创新感受的指标(子系统五,加权:20%)体系中,笔者重点考察游客对保留历史传统的满意率、对吸收外来或现代文化的满意率、对环保和消费的满意率和对创新设计的满意率。顾客的流动性强,思想和文化修养层次各不相同,其满意率如何测算,是个核心问题。对此,应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组织评价的机构,需要事先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在游客积聚的地点及游客稀少的地点,分别随机选取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请游客对不同的评价要素给分,然后综合各位游客的评分,汇总各单项分的总分后取其平均分。这样获取的评价分数,相对而言就比较客观全面了。

[1] 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入选标准[DB/OL].http://www.ccdy.cn/2010-03/29/content_390574.htm,2010-03-29.

[2] 梁思成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86.

[3] (美)L.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宋竣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80.

[4] 阮仪三,王景慧,王 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26.

[5] (英)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遗产旅游[M].程尽能,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12.

[6] 洪 静,周武忠.扬州古城历史性民居旅游开发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S1):220-223.

[7] Lowenthal,D.EnvironmentalPerception:Preservingthepast[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79(4):349.

[8] (英)约翰·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M].张 璘,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36.

[9] 伍 江.对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J].世界建筑,2001(6):84.

[10]尼尔·利珀.旅游管理[M].谢 昌,翁 瑾,陈林生,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99.

[责任编辑邓杰]

EvaluationSystemof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HistoricalandCulturalStreetDistrict

YANG Chun-rong

(Journals of Southwest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It has been a realistic demand for every city to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historical and/ or cultural street district at present.The concept of “the protectional development” has been advocated for the sake of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e heritage combining with the contemporary life.However,the concept has been a debate and the conclusion is barely made.For that,it is necessary to set an evaluation sysytem on the base of the value system of a special district.

historical-cultural street district;culture value;economy value;tourist experience

2013-09-08

中央高校专项基金项目“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历史街区的复兴”(11SZYQN46)

杨春蓉(1977—),女,四川南部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研究。

F590.3

A

1674-5248(2013)06-0132-06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历史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与文化遗产相遇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建筑的“芯”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新历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