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亭,聂磊明,陈红梅
(红河学院 美术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建水紫陶是建水地区继青瓷、青花、粗陶之后产生的又一别具特色的陶工艺,它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技法于一身,其独特的无釉磨光、残帖及填刻装饰等技法显著区别于其他陶瓷制品,故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
建水地区的制陶经历了从新石器时期的红陶、灰陶、黑陶,到元明时期的无釉陶、釉陶、青釉、酱釉、青花,再到清末民初时期的粗陶、紫陶几个发展阶段。每一个时期的陶瓷文化都形成了其独特的装饰艺术,并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建水紫陶受建水地区千百年来陶瓷艺术的影响,又从中国传统文化、当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后又受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其装饰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其文化内涵在紫陶产品装饰艺术的风格流变中得到了体现。
近年来,随着紫陶知名度的提高,关注紫陶艺术的人们越来越多,学术界对紫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有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紫陶的产生与历史发展,如孙和林的《云南建水紫陶》;有的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紫陶未来的发展之路,如王芳斌、江启龙的《云南陶瓷工业现状发展的若干问题》;还有的从紫陶艺术、工艺品特点、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角度来研究紫陶,如高媛菲的《建水陶的审美内涵和装饰语言新气息》等。这些研究应该说或多或少都提到了建水紫陶的历史发展及文化内涵,但将紫陶装饰艺术的历史与文化相结合,从紫陶装饰艺术的历史发展来考察不同时期紫陶文化内涵的研究还非常少。建水紫陶作为一种工艺品,其价值由材料、制作技巧和人文背景等因素构成。在各类民间工艺品制作不断向产业化发展的今天,在材料、制作技巧类似的情况下,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这一工艺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不同时期产生的紫陶工艺品所承载的是它所处的那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历史。本文从早期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产生开始,对建水紫陶装饰艺术在产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入手,探讨当代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促进建水紫陶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开发出更多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紫陶艺术品,进一步促进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建水陶瓷史有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1]的说法,这样建水紫陶产生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继青花瓷之后。当时长期的战乱严重阻碍了建水的经济发展,建水紫陶的生产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主,产品多为汽锅、烟斗、茶具、花瓶、烛台、笔筒等实用品,这些产品造型古朴大方,主要是侧重产品的实用性,并不注重其装饰的精美。《云南建水陶瓷》一书中说到:“明末清初,虽然建水青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青花瓷器的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和表现手法,都在紫陶中得到延续和发展。”[2]从中我们可以推测,早期的建水紫陶装饰艺术应是借鉴了青花瓷器装饰的技巧。
从建水出土的各类陶瓷制品可以看出,建水的制陶业一直受到中国传统陶瓷装饰艺术和装饰风格的影响,而建水青花瓷的装饰艺术更是延续了景德镇青花瓷的装饰手法,并将建水当地的特色文化融入其中,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其装饰题材多以具有寓意性的植物、动物、人物、中国传统纹样、文字等内容为主,例如以牡丹代表富贵吉祥,以鱼代表富足有余等。在其装饰构图上,建水青花装饰讲究线条的流畅、简洁,通常是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物象,强调神似而非形似。
关于建水紫陶的兴起发展,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19世纪末期,紫陶艺人们根据洋货中咖啡壶的原理模仿铜炊锅的形态生产出了紫陶汽锅,从而实现了建水紫陶从粗陶到细陶的转变;另一种观点认为,紫陶的产生源于道光年间的细陶烟斗烧制。道光年间,由于吸食鸦片之风盛行,紫陶烟斗的销路也看好,刺激了紫陶的兴起与发展。由此可知,大约在19世纪,紫陶产品开始大量涌入人们的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紫陶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其本身的实用功能外,人们开始关注其做工、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建水紫陶的装饰艺术也由此得以发展。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紫陶装饰题材,有通过填刻技术表现的,取材于山水、花鸟、木石,讲求笔墨情趣和画中意境的文人画装饰;有运用五色泥土,层层雕刻,将中国书法字帖相互叠加并再现于产品之上的残帖装饰;有以陶体做纸,在白陶底上用各种色泥镶填,以表现中国画浓淡、虚实、墨分五色的淡艳装饰;有运用多色泥土混合而成的抽象图案装饰;有记述建水地区抗战历史事件的书画装饰;还有借鉴我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瓦当图案、民族图案等的装饰。可以说,这一时期,紫陶的装饰艺术受到了建水地区多元文化的影响,紫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其装饰艺术中得到了体现。
从装饰的内容来看,建水紫陶将中国书画和民间图案融入其装饰中,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其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准则,也是中国古典艺术极力追求的一种境界,它集中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3]紫陶作品的装饰题材大多来自于中国书画,在对中国书画的借鉴中,建水紫陶装饰也承载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的意境美。如云南红河州博物馆收藏的山水画紫陶尊,尊的鼓腹部位用了一幅描绘山水景物的中国画作为装饰,此画分为两个部分,画面的左下角是一座亭台楼阁隐现于湖光山水间,右上角描绘的是远处的山水,一叶孤舟置于山水之间,体现了悠闲自在、平静淡泊的意境美。再如图1所示的紫陶观赏圆盘,此盘烧制呈乳白色,盘中用黑泥填刻出一幅山间村落的自然景象,这一紫陶圆盘装饰用色淡雅,墨韵十足。画面上方为平峦缓坡,山峦之下林木点点,山村小屋依山而建,屋外溪流潺潺,体现了一种如世外桃源般幽静、自在的意境美。
在建水紫陶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叫做“残帖”的装饰。据说是制作建水紫陶的艺术家在整理字帖时偶然发现的,这种装饰将古人残缺的字帖堆在一起,竟有一种杂而不乱的残缺之美;将这种艺术形态作为一种装饰手法用在建水紫陶上,用不同色泽的泥土进行填充,可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形态(见图2)。
残帖装饰现在已成为紫陶独有的一种标志性的装饰手法。这种装饰集各种字体于一身,避免了一种字体的单调贫乏。多种书法字体通过穿插、呼应、组合等构成手法,经过恰当的排列,使之相互协调、烘托,不同的字块运用不同的色彩来装饰,使书体与色块之间对比调和,体现出新的视觉效果。残帖这一装饰方法是将我国不同时代的书法文化艺术再现于同一空间中。无论是古朴庄重的篆书还是行云流水的草书,富于变化的各种书法字体在建水紫陶上的运用,增强了建水紫陶的文化韵味,赋予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作者往往会通过对一些特定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发自己的内心诉求或对生活的感悟。在紫陶的书画装饰中,最为常见的中国画题材有梅花、兰花、竹子、菊花等。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紧张、忠贞、高雅的象征意义;兰花则象征着知识高洁、幽贞,以及中华民族的内敛风华;而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代表着文人内心的自喻、自省、自尊和自强(如图3所示的紫陶装饰,竹枝苍劲挺拔,竹子所象征的不畏霜雪、高风亮节的品质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菊花是傲骨怒放、高风亮节的象征。在对中国绘画借鉴的同时,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也具有了象征的特性。
民间图案是建水紫陶装饰中为数不多的装饰题材之一。我国的民间图案种类繁多,这些图案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与民间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民间图案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每一个图案都有其特定的寓意或特定的用途,有的图案具有祈祥纳福的象征意义,有的图案则是用以颂扬世间的伦理道德。
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中对民间图案的运用,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特色,如民国年间的麒麟吐玉书紫陶烟斗。麒麟是中国传说中的瑞兽,是吉祥的象征,麒麟吐玉书的故事源自于我国民间故事,传说孔子将要出生的前夕,他的母亲梦见麒麟吐玉书。因此此款烟斗有送子、欢乐、吉祥的寓意。
1940年代,正当建水紫陶装饰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滇南抗战拉开了序幕。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建水地区的制陶艺人们顺应时代潮流,加入到抗战队伍中,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抗战文化的“抗战陶”。抗日战争时期,“抗战陶”日益繁多,其装饰内容记载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信息。在当时的紫陶产品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抗战建国”、“抗战到底”等书法字样,表达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重建美好家园的愿望,记载了滇南人民的抗战历史。
图1 紫陶圆盘
在建水紫陶的装饰艺术中,有一类装饰题材是取材于红河州的自然风光,将红河州特有的地域文化表现于紫陶工艺品上,如当代建水紫陶名家谢恒的梯田系列紫陶作品。他运用了彩色绞泥填泥技术,根据梯田的光影效果,利用不同的色泥进行搅拌及填压,在陶胚表面再造出元阳梯田色彩和线条的肌理效果,形成一种自然的、不确定的艺术特色,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图3 紫陶竹子装饰
纵观建水紫陶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建水紫陶的装饰艺术兼容了我国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其独特的外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之成为中国陶瓷工艺的代表之一。在建水紫陶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认清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独特价值及发展趋势,开发出更具文化特色的紫陶工艺品,是加快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从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建水紫陶装饰一直以来都以传统的艺术风格居多,这也受到了一部分人的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紫陶工艺品的消费群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一代的年轻人不一定都会接受这种古老、传统的工艺品形态。所以,只有注重现代消费人群的审美观念,尝试不同的造型与装饰题材,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证紫陶工艺品不被社会所淘汰,进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现代审美的角度来看,当代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的选择应注重以下5个方面。
首先,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发展应以体现民族文化为主。人们购买建水紫陶,除了关注其实用功能和传统文化特色之外,更希望购买到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艺术收藏品。建水紫陶是云南红河州特有的陶制工艺品,红河州是彝族哈尼族聚居地,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建水紫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少数民族文化的运用更能成为建水紫陶装饰中的地域性标志,满足人们对旅游商品或纪念品的需求。
其次,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发展应融入现代装饰语言。紫陶装饰的内容大多来源于传统书画,但对于即将成为消费主流的“80后”、“90后”来说,传统的书画已经很难与之产生共鸣,一些不拘泥于形式韵律的现代视觉语言反而更受大众喜爱,所以,在建水紫陶装饰中融入一些现代装饰语言也是其装饰艺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再次,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发展应注重现代人的情感需求。在当代人的生活中,人们对事物亦有着诸多感慨,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玫瑰代表爱情,星空代表梦境,背影代表思念。因此,在现代建水紫陶的装饰艺术中,注重人们的情感需求,通过装饰的方式将都市人对生活的感慨、幻想与梦想描绘出来,不仅能够丰富紫陶装饰风格,更能与现代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最后,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发展应适应市场需求。文化内涵可以提升紫陶工艺品的价值,也是提升紫陶精神魅力的关键所在。文化内涵的选择要以市场定位为依据,如作为向外销售的旅游纪念品,可在设计中融入云南民族文化元素,使产品更具云南特色;作为企业、集团的装饰品,设计中更应注重装饰艺术的象征性;作为家居摆设品或礼品,设计中就要融入一些代表吉祥、美好的寓意,以此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而作为茶具、文具等文化气息浓郁的用品,就应体现传统中国文化、文人情结,使作品更具典雅、古朴的气息。
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建水紫陶已从简单的适应生活需求的用具发展成为艺术形式多元化的装饰品,其装饰艺术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建水紫陶装饰艺术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特色,传承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也要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审美感受。
[1]谢恒.建水紫陶[M].昆明:昆明国际统一出版社,2004:5.
[2]李朝春.云南建水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353.
[3]金朝明.浅析中国画的意境美[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