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春煦地址为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鸢飞路潍坊一中宿舍6号楼2单元22310信箱)
季文秀(左1)
生于1934年9月12日,是内蒙古安盟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朝阳村的一位老蜂农,现四世同堂,一家三代从事养蜂事业。
我是一个马上80岁的内蒙古养蜂人,有幸迎来了《中国蜂业》杂志创刊80周年,在此我向该刊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蜂业》创刊80年来几经起落,在坎坎坷坷中迎来了今日辉煌。感谢《中国蜂业》以及国家好政策,对我们蜂农大力支持和重视,激发了我们发展的动力,增强了大家的信心。
我于1954年进入养蜂业,从1958年开始订阅《中国养蜂》(《中国蜂业》前身),断断续续直到现在。对我来说,就和这份杂志一样,我亦经历了自己人生中的坎坷和波折,但我没有灰心、放弃,一直坚持到现在。与这个刊物同龄,我马上就要步入耄耋之年了,如今仍然坚持在养蜂第一线。工作中我追花逐蜜到处漂泊,养蜂百十箱,赢利不大,但我热爱这项事业,它让我身心愉悦,健康开心。
如今我四世同堂,有几个孙子已经继承了我热爱的养蜂事业,相信后辈们一定能把它发扬光大,为养蜂事业贡献一点力量。
在这里祝愿《中国蜂业》越办越好,能更好地服务广大蜂农,再创辉煌。
(责编:马景芳)
王春煦,山东省莱州市主桥镇苗家村人,生于1934年2月23日(夏历正月初十日)。毕业于山东省莱阳农业学校(青岛农业大学前身)做过农业技术员、农学教师,后任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生物教师。
笔者1934年2月23日生于山东省莱州市主桥镇苗家村,1955年9月毕业于山东省莱阳农业学校(青岛农业大学前身)农作物专业,分配到山东省高密县双羊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57年12月,被调到山东省昌潍农业学校任农作物专业教师,翌年10月,调到了山东省潍坊市的普通中学任生物学教师。
196 6 年众所周知的一场运动开始了,大学提出“砸烂生物系”,中学也取消了生物课。学校的十多亩生物教学实验园地被工厂侵占。于是我改教《农业基础知识》课,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学校位于市内无实验园地,要教农业客观困难可以想象。为了开发试验园地,创造一点农业课实验教学的条件以便更好地启发学生,我于1969年自费购买了一群意大利蜜蜂进行饲养。
196 9 年7月,我花80元买了一群意蜂,跟随介绍人晚上用自行车,从寿光农村,往返50多公里把蜜蜂载回,当时校院很小蜜蜂无处安置,幸得同事支持,让我放到他的院子里。不巧,同事家的院中种的花生有蛀牙,翌日同事的父亲在花上撒了农药666粉。下班后我去检查才买回的蜜蜂发现死蜂遍地,不仅如此,发怒的蜜蜂还蜇了我的左眼睑,整个脸和脖子都肿起来,两只眼只剩一道缝。好在学校领导理解我的苦衷,同意我请假休息。
虽然在农校学过几节养蜂课,但对实际的养蜂还是一知半解。两周后,农药中毒的蜂群慢慢恢复,但因为养蜂技术匮乏,蜂群越冬失败,春节过后全部死掉了。人们的非议、家庭经济困难等等压力接踵而来,在这关键时刻潍坊三中校长党支部书记王文山领导给予了我理解和支持。
不久,我又遇到了一位学生家长,现年90高龄的李廷干先生。李先生是位业余养蜂爱好者,他在自家院中养的蜜蜂很好,但因蜂病所致1970年春也死光了。他鼓励我不要灰心,一定能把蜜蜂养好。之后我们联合出资,买回一只蜂王三框蜜蜂,放在李先生家的院子饲养。在李先生的精心饲养管理下,三框蜂的小群发展很好,到八月份已发展成四个满箱群,每人两群,要分开自己饲养了。我没有自己的院子,于是就在学校宿舍院的一角,用院中整修房屋倒出的破砖、碎石等建筑垃圾垫了个50cm高的小墙,建成了一个约有8m2的小院用来养蜂。
我虽然是学农的,也曾经是农业技术人员,但关于蜜蜂的知识,只限于我在莱阳农校李老师讲的十节左右养蜂课的听课笔记。就依照这点知识,再虚心向李先生学习,我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把蜜蜂养成了。从1970年秋到1983年秋,13年来我在小院子饲养了5群蜜蜂,作为教学实验蜂群。
197 4 年,昌潍农校张学武老师送给我一本《中国养蜂》(《中国蜂业》前身),我一口气看完,非常激动——我终于找到了一份好杂志。在总结了从1969到1973年的养蜂体会的基础上,我写了《蜂群的安全越冬》一文,并在该刊1974 的五六月份刊上发表。那个年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必须经由单位党支部批准,我校党支部书记王文山同志支持了我。从此我结识了一位良师益友《中国蜂业》,它伴我业余养蜂40年(从1975至今一直订阅)。
我坚持从生物学角度(如蜜蜂的生殖发育、新陈代谢、蜂群习性、影响蜜蜂生活的环境因素等)出发,对蜂群进行细致的观察记载,实验探索。把业余饲养的蜜蜂作为教学实验蜂群,将养蜂的内容补充到高中《农业基础知识》课的教学中。编写了相应的教学讲义,组织学生利用蜂群进行参观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到蜜蜂王国的奥秘。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探讨,笔者总结了经验教训,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中国养蜂》杂志上发表了几篇养蜂文章。之后,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询问有关养蜂技术的问题,我都基于自己的经验实事求是地一一作答,算是为祖国养蜂事业的发展做了一点贡献。
我自1966年起进行物候观测记录。通过对蜜蜂生物学的研究,发现物候学与养蜂的关系密切,结合定地饲养意大利蜜蜂的时间与对蜂群生活习性多年观察资料,制定了《养蜂月历》。以物候为指标,根据季节变化,适时采取相应的蜂群管理措施,同时利用物候规律预测北方春末夏初的优良蜜源植物刺槐的开花泌蜜日期,用以指导蜂群管理和转地放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7 7 年10月,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被吸收参加“山东省蜜蜂育种科研协作组”。1984年10月,1989年11月笔者应邀出席了中国养蜂学会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1992年10月应邀出席了中国养蜂学会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在这三次会议上我分别发表《用物候学预报刺槐开花流蜜情况的初步研究》《论刺槐蜜源信息预测预报系统的建立》《关于山东刺槐蜜源信息预报课题执行情况的报告》均获得了中国养蜂学会优秀论文奖。1991~1993年,我主持农业部畜牧兽医司下达的“山东刺槐蜜源信息预报”课题,圆满完成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据此撰写的《刺槐蜜源信息的预测预报》论文被国际蜂联选录,我有幸以论文代表身份出席了1993年9月21~26日在北京召开的33届国际养蜂大会。《刺槐蜜源信息的预测预报》在大会宣读后,受到国内外蜂学界朋友们的好评。
199 2 年1月,“物候和养蜂”科研项目被纳入潍坊一中“跨学科改革”的内容之一,我被吸收为这个研究组的成员。这项改革是成功的并且闻名全国。我在职时曾经担任潍坊市蜂业协会理事。每年三、四月份都向新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潍坊市蜂业协会挂牌单位)提供当年的刺槐蜜源信息,以便该公司到南方放蜂的实验蜂场根据蜜源信息能及时返回北方采集刺槐蜂蜜。后来我退休了,潍坊一中校园中的物候观测点因基建等原因也不复存在,然而退休以后的16年,即2010年的11月,我又应邀参加潍坊市蜂协的会议,当选为理事并被授予“优秀养蜂工作者”称号。
199 4 年退休以后,我继续进行业余养蜂和研究,同时因时间充裕,在积30多年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了《蜜源信息预报》学术专著,奉献给伟大祖国的养蜂事业,用自己生平唯一的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一生的追求划上了句号。
时光如梭,当年的青年小伙如今的耄耋老人,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我在一生的教学科研生涯中,遇到了不少的困境和波折,幸得主持正义的好领导,心地善良的好同事、好朋友伸出援手,也非常幸运得到了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及全国各地热心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才使笔者走到了今天,我在这里表示由衷的感谢,更要感谢伴我40年的良师益友《中国蜂业》。
(责编:马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