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李新政改革说

2013-11-27 07:43姚树洁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3年11期
关键词:习近平农村经济

姚树洁

11月9-1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是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全面发展新的里程碑。

大家对“克强经济学”非常感兴趣。不过,如果说“克强经济学”是一种衡量经济活动的实用工具的话,那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经济思想,才是规范中国未来10年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

三中全会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名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用邓小平的思想来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它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更是其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然而,过去35年的快速发展,也诱导了各种新矛盾的出现,包括两极分化,环境破坏和腐败。2009年以后的世界经济危机,使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内外两组不利因素的严重阻击。

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不仅要从经济上做一些重要的战略调整,还要在外交,政治与社会等层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如果说邓小平35年前的改革阻力主要是来自意识形态和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足的话,那么,今天改革阻力却主要来自在改革过程中获取最大利益的人们,包括政府官员,国企官员和工人,企业老板,以及与金融和房地产有关的企业和个人。

要面对既得利益人群,习近平必须摆脱传统的治国路径,找到化解各种矛盾的对策,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到弱化各种社会矛盾的治理机制。而不管用什么样的战略和方法来治理国家,习近平的办事风格至关重要。从他上任以来,我认为他已经展现了一种“三不”精神,那就是,不回避,不罗嗦,不畏难的精神。

经济增长阻力与对策

在经济方面,经过35年的发展,中国正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年均GDP增长速度连续两年回归到8%和8%以下,告别了昔日两位数增长的快速阶段。

降低增长速度,许多人开始怀疑中国经济繁荣不能持久。这是习近平必须直面的第一难题,可是,习近平也好,李克强也好,新的领导班子,根本没有回避困难,而是坦诚的直面困难。

经济减速,是内外两组不利因素所致。首先是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导致中国依靠外国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内部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升级。人民币外升内贬,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泡沫化,使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呈不断飙升态势,从而导致传统的制造业失去了昔日的国际竞争优势。无数中小企业在利润狭小的空间里,艰难的挣扎。高能耗产业,尤其是钢铁,煤炭,电力,化工,等的大规模发展,引起空前严重的环境危机。

不解决上面的危机,改革开放的成果将大打折扣,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空话。因此,今年的三中全会所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并不亚于35年前。

习李新政,必须面对各种矛盾和挑战,而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过去一年里,习近平的外交功略不仅清晰,而且成绩斐然,为中国赢得了一个比较平和的外部环境。不过,外部的经济环境,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却是不容乐观的。过去靠外国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通过修炼内功,才可以把中国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寻求稳健的增长模式

那么,习近平对中国经济是如何把脉的呢?

首先,他公开的挑战GDP主义。他认为,高的GDP增长,不是衡量成绩的唯一标准。他更加强调GDP的增长质量,在考察干部的业绩时,GDP也不应该是唯一的,甚至是重要的指标。

其次,习近平着力寻找新的GDP增长点。在讲到适当放慢经济增长的同时,他特别强调挖掘农村的发展潜力,走科学的城镇化道路,改变经济结构,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严格控制与治理污染。

那么,农村为什么重要?我认为,除了他的博士论文是做农村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下乡经验。任何搞农业经济的学者,都知道农村和农民的重要性。

胡锦涛和温家宝也非常注意“三农”问题,否则,他们不可能废除农业税,不可能推广农村的社保和养老保险,不会普及农村的免费中小学教育。

但是,为什么胡温的亲农政策,无法削弱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呢? 这主要是在投入农村的同时,城市的发展更快,而城乡的户籍隔离,使农村的发展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这就给农村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空间。另外,农村的市场化、现代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将为改善全国近50%的人口,提供“修炼内功”的发展机会。所以,在继续走出去遇到困难时, 还不如杀个“回马枪”,重新走发展农村的道路。

发展农村,不仅空间巨大,而且,也为减轻城市的发展压力,走出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降低出口速度,减少外资流入规模,为的是提高国内增长的质量。许多评论家认为,中国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种失败。其实不然,适当降低增长速度,不等于不发展,而是为了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

习近平特别强调不要以GDP论英雄,不等于GDP不重要,而是GDP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被分配的更加重要。如果GDP还是靠廉价劳动力,靠无止境的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话,那么,高速度发展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不回避,不罗嗦,不畏难

习近平认为当前中国的主要发展瓶颈有两方面。首先是经济结构扭曲,无法维持可持续的发展。其次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必须把低效率,高污染的过剩产能减下来。

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再不下决心改变过去的发展路径,寻找新的发展增长点,所谓的“中国梦”就可能落空。

为了改变这种高增长带来的拥堵与污染,就必须扭转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的GDP增长。发展农业,深化农村建设,发展服务行业,改善制造业的生产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都是“修炼内功”的举措。结构转型,就是修炼内功,用最低的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最大的GDP产出。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的劳动与材料的生产率,从而把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服务行业中去,才能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

习近平的不罗嗦,就是干实事,不把没有干好的事情先说出来。他的特点,就是先做了再说。例如,调整结构,就必须加强货币与财政的管理。不是企业和地方政府想要干什么,需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这一点,他和李克强的思路是一致的。

不过,习近平还有另外一手,那就是务实。在基本上同意收紧银根的同时,他也不愿意GDP的增长速度大滑冰。他提出“保住底线”,就是一种务实的思路。如果经济增长减速没有底线,其经济结构调整的好处,就可能被低速带来的经济萧条所抵消。

尽管我对习近平的“三不”精神充满信心,作为领袖,能够不回避,不罗嗦,不畏难,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比人的精神复杂的多。35年积累下来的问题,想在10年内予以纠正,还要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深层次的改革,必将触及既得利益。例如,降低央企和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必然遭到强烈的抵触。降低房价,提高全民的购买水平,必然导致现有既得利益者的公开反对。

深度改革的成果如何,现在很难预测。不过,相信习近平的“不回避,不罗嗦,不畏难”的精神,是取得改革成功的先决前提。

猜你喜欢
习近平农村经济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
赞农村“五老”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