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野下高校特殊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2013-11-27 02:42朱海莲
浙江体育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育

朱海莲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体育教研室,浙江 杭州 310018)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基本人权,体育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体育方法获得健康应成为人权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对体育有着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特殊需求。包括伤、残、病、体弱及特殊体形的受教学生,我们把他称为“特殊学生”。长期以来,这部分特殊学生其教育与管理大多处于流于形式、“得过且过”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以人为本”和谐健康校园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已成为体育教育中“受照顾对象”和“受惠者”,但从深层次分析,他们还是未能充分享受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受教育者”。事实证明: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共性远远超过差异,特殊学生是可以教育的,同样具有可塑性[2]。只有充分考虑到特殊学生的个性化求学、受教权益,才能营造出平等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全面性、公平性和科学性。正是基于此目的,在我省高校体育教育范围内,我们提出:“特殊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一课题,指出特殊学生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应在政策保障、教学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中作充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2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10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特殊学生130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主要存在先天或后天不同程度的疾病、受伤和残疾等生理缺陷,因身体原因对体育锻炼具有特殊的需求。

2.2 研究内容

主要涉及特殊体育课的开设、体育教学组织、和课外体育服务支持等情况。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查阅收集大量相关政策性文件和体育期刊资料。

2.3.2 访谈及问卷调查法。调查走访10所高校(包括我省唯一的一所华强特殊运动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在校就读的特殊学生130人,全方位了解特殊学生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课题顺利进展提供依据。

2.3.3 逻辑分析法。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通过分析、论证提出我省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省高校特殊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依据教育部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就“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的规定。不难看出,无论从接受特殊体育教育的对象,还是课程结构本身,体现了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应指每一个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而统计结果表明:我省大部分高校(70%)认真贯彻了《纲要》精神,教学大纲中设置了相关的特殊体育内容。说明特殊体育课程在我省高校体系中有一席之地。但进一步调查得知,部分高校虽则在大纲中设置了特殊体育课程,但按课表像普通体育课一样授课的学校不多,仅占30%,多数(50%)高校采用的是随班就读模式,还有(20%)的学校还实行免修模式。开设的高校特殊体育课中至今仍没有统一的体育教材,也没有统一的体育规定,均由课任教师自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对象主要以伤、残、体弱病者居多,占授课对象的90%以上。任课教师绝大多数由体育教师兼任,上课时间自由安排。究其原因,多数体育部主任认为:虽然特殊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愿望迫切,但学生数量较少,且分布全校每一个系部,要把他们像普通学生一样集中起来按课表授课难度很大,大纲中设置的特殊体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3.2 我省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

表1 浙江省12所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

从表1不难看出,目前我省高校开设的特殊体育课程,从大纲实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组织等基本趋于一致。其共同点归纳为:

第一,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特殊体育课的开设没有统一的大纲、教材,开设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也不明确,而是为开课而设项,项目选择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第二,通过访谈了解到:课程内容偏重于传统养生类项目,由于养生类项目具有舒缓温柔和的特点,且对身体条件不同的特殊学生来说,不能做到区别对待。

第三,由于学生参加特殊体育课的原因各异,很难有完全适合各种学生情况的个性化教案,只是随教师的意愿盲目授课。

第四,特殊学生所采用的教材与普通学生同一版本,缺乏对特殊学生有针对性的医疗保健和康复内容,尤其缺乏体、适、能的锻炼指导及营养与生活方式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

第五,绝大多数院校没有专业师资和场地器材,只能因地制宜开设特殊体育课,至于学生能从中收益多少,就无法求全了。

3.3 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的缺损

特殊体育教育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比如在政策上给予保障,在资源上给予倾斜。特殊体育教育首先要考虑的目标是“增强体质,补偿缺陷,发展健康体适能”。在特殊教育中,非常强调“培养、塑造、改变缺陷并存”。但是,这种改变、补偿要建立在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三者动态发展的基础上。而最关键的是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但作者从高校体育部主任那里了解到:高校的体育经费本身普遍紧缺,一个客观事实是:被调查的学校没有一所高校有特殊体育教学专用经费,缺乏经费就保证不了特殊体育项目的改革与发展,教学场馆、器材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制约着特殊体育教育的开展。导致目前特殊学生的体育一般实行免修、体质健康标准采取免测的做法。在参加体育运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欣赏体育比赛就成为特殊学生享受体育的主要方式。特殊学生的体育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出现了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多处于“游离于学校场域”状态,部分高校即使开设特殊体育课也多是流于形式。现阶段,高校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特殊体育的支持系统,这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相违背。

3.4 高校特殊体育师资力量的薄弱

特殊体育起步比较缓慢,特殊体育的师资更是缺乏。目前一般高校特殊体育课都由普通任课体育教师兼任,其中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上岗培训,更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殊体育系统学习。这种模式存在较大局限性,在高校特殊体育受教对象中不存在弱智人,以体弱者居多,其次为因病未完全痊愈者,特殊体形的学生主要是指过度肥胖者,伤残者主要以小儿麻痹后遗症居多,还有如截肢,骨软内发育不良,脊柱畸形等,试想在一个身体条件参差不齐、连基本的一个上下肢活动都无法统一完成的受教群体的教学情况下,仅靠一位体育教师要提高特殊体育教育质量,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最大发展,无异于空谈。

4 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4.1 完善特殊体育教育的法律保障

要推动高校特殊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立法[1]。我国现行的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推动了特殊教育向前发展,但特殊教育法制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特殊教育立法层次低、不完善,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要建立责任的问责制度,建立评估验收“一票否决”预警机制,让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真正起到法律效力。

4.2 体现人文关怀,有关决策管理部门应让政策天平倾向于特殊学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以实际行动支持特殊教育成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主题。从十七大的“关心”到十八大的“支持”,虽然两个字的转变,但这个转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期望更大、发展的思路更清晰。这是国家对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预示了我国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的发展走向,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高校特殊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体育为特殊学生创造幸福美好的锻炼生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受教学生的体育教育质量上还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调查发现:如果国家所制订的基本政策是倾向于普通学生的,那么,即使有专门的机构、专责的人员从事特殊体育的援助工作,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殊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因此,决策部门在制订政策时,建议注入人文关怀的要素,充分考虑特殊学生的身体需求,在政策制订时提倡学校资源有意向特殊学生倾斜。

4.3 研究出台针对特殊学生身体练习的体育课程方案和体质健康标准

借鉴国外对特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没有特殊人群设计的不足,免予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看似对特殊学生的一种关怀,其实,从进一步意义上说,却是剥夺了他们作为学生了解与评价自己身体状况的一种权利。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人员对相关指标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时作者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特殊体育课程目标应作动态调整,特殊体育课程结构可进行弹性设置,采用差异性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可以提倡合作与个案化教学并存,提倡教师间、学科间、课内外的合作;学生同伴间的合作,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特殊学生与体育锻炼零间隙的有机整合。同时又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体育指导,教学机会的均等从起点均等逐步走向过程的均等。

4.4 开发特殊体育教育的支持系统

特殊学生随着一系列《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修订、“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深入以及招生条件越来越人性化,伤、残、病、体弱学生趁教育改革的契机,涌向不同高校就读,如何开发、整合体育的教学资源,搭建一个和谐共进的教学平台支持特殊教育,是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关怀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改革就是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的深刻改进,作者认为在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投入应有所倾斜,“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就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而改革的:激活现有资源、发掘新资源、整合所有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实际行动中弘扬人道主义关怀除了制定特殊体育教育法规、明确政策倾斜外,还应构筑特殊体育教育支持“四位一体”的支持网络,也就是提升特殊体育教育幸福指数在实际行动上的庄严承诺,是特殊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见图1)。

图1 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

4.5 重视培养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师资能力

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师资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特殊学生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且要有一定课程开发的能力;不仅能够从事教学,而且要能指导特殊学生进行个别化训练;不仅能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而且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可采用对高校在职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培训。培训重点应放在特殊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工具、指导健身的手段与方法等)的培训,也可对新任体育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培训出各种专家型的教师。

5 结 语

特殊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每一位学生都有享受健康的权利,作为高校接纳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特殊学生共享体育教育资源是教育各部门尤其是体育教育部门需要更多考虑的问题。随着高校体育各方面发展的不断完善,特殊体育教育应赶快提上日程,这不仅仅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是“以人为本”健康校园建立的环节之一。面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只有加强立法执法,才能真正发展我国高校的特殊体育教育事业。建议有效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建立可操作、可监管的操作体系,面对特殊体育教学对象参差不齐的现状建议动态调整特殊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开发特殊学生体育教材内容,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体育场馆、器材,让特殊学生同样也受益于体育教育,让特殊学生平等参与高校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

[1]孟万金,刘在花,刘玉娟.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残疾儿童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公平——六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07(4):3-6.

[2]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腾朝阳.和谐社会在人文关怀中孕育[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05-01-04.

[4]两会前瞻背景链接:中国“弱势群体”约有亿人[EB/0L].http://news.163.com,2004-03-01.

[5]吴燕丹.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7(1):41-50.

[6]朱海莲.加强高职院校特殊体育课程建设 积极构建平等和谐体育教育生态[J].扬州大学学报,2007(4):49-51.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