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

2013-11-26 02:19李劲李蕊
学理论·中 2013年10期
关键词:变迁趋势改革开放

李劲 李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特征主要有:分层化趋势明显,社会阶层构成由“同质”向“异质”转变;社会流动加大,社会阶层结构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变化迅速、复杂、仍在持续。客观结构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主观解释的多样性,对于这种新变化,学术界给出了断裂化、中产化、碎片化、结构化等不同的表述。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趋势

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76-02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及以后几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得中国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逐步形成了“两阶一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基本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直至改革开放之前,政治力量强力抑制着社会分化的出现,从而使得这种以单一阶级划分为基础的“两阶一层”社会结构维持并不断强化着它的超稳定性。

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却在经历着极其深刻的转变。一方面是体制转轨,即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是社会转型,也就是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大深刻变革的影响推动下,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不可避免地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表现为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为基本力量的传统社会结构迅速发生解体和分化,各种新的社会阶层不断产生,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分层化趋势明显,社会阶层构成由“同质”向“异质”转变

自然界里生物细胞分化是生物进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样在社会领域里社会分化也是社会发展和进化的必要条件。社会分化既包括社会要素的数量增生,也包括社会要素的功能转化,社会分化的内涵也有不同层次的界定,比如:对于个体而言,社会分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分化;而对于群体而言,社会分化更多的是指社会的阶层分化,或者是说社会阶层数量及类型不断增多。

如前所述,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程度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是比较低的,主要是由“两阶一层”(也有学者概括为“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四大基本社会阶层”)构成,阶层和阶层之间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差异和界限,而在同一个社会阶层内部则存在着很高的同质性,同一阶层成员在财富、权力和声望及社会地位基本一致。

改革开放以后,在各种体制改革的影响推动下,多元分化的趋势开始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中显现出来,阶层构成主要是由“同质”向“异质”转化。分化形式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包括:原有阶层内部的分化,如工人阶级的分化、农民阶级的分化等;还有在原来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分化,如新出现的农民工阶层就是由原来的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流动分化产生的;以及在原来的阶级阶层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完全崭新的社会阶层,如私营企业主、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分化出来的阶层如何划分,学者的观点不尽一致,既有“十阶层说”[1],也有”七阶层说”[2],等等,但这些划分也并没有完全超越以往的“两阶一层”的基本框架,换句话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丰富多元性也是在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基础上通过新的分化和衍生实现的。

以工人阶级进行分析,受产业结构升级、科学技术发展、职业结构调整以及国企改革等诸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工人阶级正在逐步分化为多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如:产业工人、办事人员等拥有少量社会资源的社会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这样的基本丧失社会资源的社会阶层。另外,现在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也是由原来隶属工人阶级范畴的官员和知识分子转化而来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一些工人阶级成员下海创业,成为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自由职业者和私营企业主等新社会阶层。

二、社会流动加大,社会阶层结构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地位、位置的变化,社会流动会改变人们的社会位置分布,从而改变社会阶层结构,因而社会流动在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社会流动角度来看,由“封闭”转向“开放”转变是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另一明显特征。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是相对封闭和静止的,先赋性因素(如:个人身份、与生俱来的社会关系等)是决定一个人社会阶层地位的核心要素。表现在: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如农民想变为工人和干部,工人想转变为干部等)存在着非常多的制度障碍,机会很少,难度很大,这就使得社会阶层的流动是一种高度“封闭”的阶层内部流动,而不是开放式的阶层间流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结构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也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松动,各社会阶层的流动不断加快,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社会阶层的流动率正逐步扩大。郑杭生等人统计指出,整体来说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率近年来还是呈现了逐步扩大的趋势,表现在某一特定社会阶层在接受新成员方面所具有的开放程度是相当高的。以不同阶层间的代际流入率分析为例,从本人现职与父亲初职相比这个角度看,不同阶层的流入率分别是:管理阶层为73.88%,技术人员阶层为86.88%,办事员阶层为75.97%,自雇佣者阶层为89.60%,工人阶层为44.14%,其他阶层为94.44%[3]。

其次,后致性因素取代先赋性因素上升为社会阶层地位的决定因素,现代社会流动机制逐步形成。改革开放之后,虽然社会阶层流动上还存在着许多制度性藩篱,但充满变革性的现代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大潮打破了原来存在于不同阶层间的严密壁垒,使人们可以不再终身和世代固守某一社会地位,教育、能力、业绩等后致性因素在社会阶层流动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取代先赋性因素成为决定阶层地位的主要因素。

三、变化迅速、持续、复杂,趋势基本明朗但尚不稳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是迅速的、持续的和复杂的,正如清华大学李强所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如此之快,以至学者的分析也常常跟不上变化的速度。所以,我们常常需要探讨出现了什么新的趋势”[4]。

客观结构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并突出地表现在主观解释的多样性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激烈讨论,比如:如何评价这种社会分化?这种社会分化是否定型?将往何处发展等等。在学术界,学者们从不同层面用不同的概念(如:断裂化、中产化、碎片化、结构化等)来描述当前中国的社会阶层分化状况,从表面上来看,这些描述各有不同,甚至相互对立。

“断裂化”的观点由孙立平等人提出,他们在考察阶层结构变化时主要是从经济财富及各类资源的拥有上来看的。他们提出,现在大多数人处于社会的底层分享到很少的资源,而经济财富及各类资源越来越多地积聚于上层社会或少数精英分子手中,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裂带,而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的互相结盟更加强化了这种趋势,使得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相互隔绝、差异鲜明的两个部分———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5]。

与“断裂化”相对应的概念是由陆学艺等人提出的“中产化”或“中间阶层化”概念。他们并不否认当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在于:中低社会阶层过大(该缩小的社会阶层规模没有相应地小下去)、上中层刚发育还没有壮大(该扩大的社会阶层规模还没有相应地大起来)、而最上层和底层都较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洋葱头型”的社会结构。但是他们认为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趋势上看,随着社会中间阶层的出现和不断壮大,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朝着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发展[1]43-59。

多位学者都提到了“碎片化”的问题,如:李培林、李强等人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分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交叉化特征,并没有出现界限分明的阶级或阶层,更不可能出现所谓的“断裂社会”。他们把分化产生出来的群体称作“利益群体”,同时认为这些利益小群体如同一个个的碎片,在不同的分化坐标上是相互交叉的,并没有显示出集聚为几大阶级或阶层的迹象。对于这种现象,他们也用“利益群体的多元化”进行了概括[6]。

与“碎片化”的观点相反,还有学者用“结构化”来描述和概括当前的阶层结构发展趋势。最早在安东尼·吉登斯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阶级分化时,“结构化”指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被持续化和稳定化,并且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导致阶级阶层结构的出现。今天的学者在使用“结构化”概念时指的是:特定阶层及其与其他阶层的关系出现了一定的稳定性,阶层间的界限越来越清晰;社会成员多维向度的身份分化(包括: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其他地位等)趋于一致,并且趋于稳定化、持续化[7]。

在笔者看来,这些观点都是在特定层面对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特点及趋势的描述。“断裂化“观点针对财富与资源拥有的差异在社会结构上层和下层之间被快速拉大的事实,用断裂来形容蕴含在阶层结构中的这种特征,其对于社会公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警示意义是不可忽视的;而“中产化”强调中间阶层的凸现及其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从历年阶层构成数据中中上阶层构成的小幅但持续的增加来说明阶层结构演化的趋势,其建设性意义更是不容忽视;“碎片化”强调社会分化的多元化和分散化,可以很好地解释目前社会阶层现状中微观层面的一些特征;而“结构化”强调阶层分化的持续化和稳定化,更能指向宏观层面社会阶层分化的基本趋势。

事实上,“断裂化”、“中产化”、“结构化”和“碎片化”现象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中都有所表现,这些争论本身就表明了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之大、之快、之复杂。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的宏观态势已经初步显现,当前的社会阶层关系是基本协调的,但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新的阶层关系还处于不断磨合和建构当中,阶层结构发展中的变数仍然不小。展望未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进一步构建和创新阶层关系协调发展的制度与机制,深入调整利益格局,保障社会各阶层能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郑杭生.关于我国城市社会阶层划分的几个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2,(2).

[3]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2.

[4]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4,(6).

[5]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9—67.

[6]李培林,李强.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3.

[7]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52-553.

(责任编辑:宋 佳)

猜你喜欢
变迁趋势改革开放
趋势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变迁
初秋唇妆趋势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