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三个走向 张力语文课堂

2013-11-25 09:25吴春梅
实践新课程 2013年11期
关键词:枣核张力济南

吴春梅

特级教师孙双金说:“上课如登山,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智慧的高山。”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注重以下三个“走向”,张力语文课堂,带领学生爬上这一座座“高山”,从而浸润学生的阅读生命。

一、从“平面的课堂”走向“立体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知识的张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文本拓展,就是对课堂学习资源的挖掘与补充,不仅能增加课堂空间的弹性和活力,更能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满足学生多层面的发展需要,从而使课堂充满知识的张力。例如郭沫若《白鹭》中有这样一个自然段:“……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笔者在教学中有意提问:“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顶端,静静地向远处眺望,它在干些什么吗?它真在望哨吗?谁能说说?”有同学说它或许在领略清新美好的晨光,它的双眼透出柔和的光芒;有同学说它或许在选择理想的活动场所,眼睛灵活地转动着,那样伶俐;也有同学说白鹭深情凝视着远方,双眼就像一泓深潭,它正在等待远出归来的同伴。它在心中呼唤:亲爱的朋友,你快回来吧……在教学中,笔者抓住文本的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样的探究想象能诱导学生从旧知中引发新知。再比如上《变色龙》一课时,在结束之前,笔者这样说:“《变色龙》这个题目生动形象,鲜明地揭示了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那他的另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从题目看,作家契诃夫为我们描画了一个怎样的套子?这个套子装了一个怎样的人?课后请大家阅读小说,再次品味契诃夫小说的讽刺艺术。”引导学生去关注文学作品中经典而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去思索高明的作家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这样的拓展自然流畅,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到好处地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知识殿堂。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对文本进行适度、适时的拓展,不仅能拓展文本空间,使文本内容丰富立体;更能让课堂由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单一的平面走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互动、对话”的多维、立体的空间,从而在学生知识增长的同时,也使课堂由平面走向立体。

二、从“静态的课堂”走向“生成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

新课改提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生成,在生成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位老师在上《济南的冬天》一课时,一学生对“济南冬天的美景”提出了疑惑:“老师,济南的冬天有这么美吗?我觉得这里的景物和其他地方没什么两样啊?”老师先是一愣,而后微笑着说道:“敢于对文本进行质疑,勇气可嘉。能具体说说你为什么觉得济南的冬天不美吗?”生说:比如文中写的“阳光朗照下的山”就不怎么美丽,“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只不过是描写济南的山的形状罢了,谈不上“特别美丽”。这位学生话音刚落,旁边有些学生竟也露出赞同之色,看来这并不是一家之言,于是那位老师就及时地设置了“济南的冬天究竟美不美”这样的话题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道:“我觉得城外远山也说不上美丽,不就是‘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吗,这样的景色也没什么特殊的啊?”

面对学生的质疑,这位老师并未粗暴地否定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质疑,而是意识到,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和作者的生活背景相去甚远,如果教师只从语言角度、欣赏画面的角度一厢情愿地跟学生强调“济南的冬天”之美,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去体会老舍先生写作此文的特殊经历、特殊心情的话,学生是难以对“济南的冬天之美”产生共鸣的。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去注意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回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课堂中老师还提示学生: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寒冷而又多风的北平,又刚从多雾阴郁的伦敦回国,内心正沉浸在归国喜悦中的人,对“第二故乡山东”自然充满了特殊的喜爱之情,而其他在济南住惯的人,或者像我们这样从未去过济南的人,未必能和老舍一样去真正品味到这份独特的美丽,但在老舍心中,“济南的冬天”确实是美的。

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关注到这些不一样的声音,不放过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一个疑问,学生就会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和生命成长的幸福,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质疑能引领我们发现教材中别样的美”这样的思维方式也生成了,而其他同学也会从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也由原来 “学生被动地听”走向现在“学生主动地学”,由静态不断走向生成,在精彩的生成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从“平淡的课堂”走向“激情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情感的张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章本是有情物”,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深入地钻研文本受到情感熏陶后,他常常会沉浸在文本之中,被作品中的风景所吸引,被作品中的人物所感动,仿佛自己就在那美景中,这时他已和作品产生了共鸣。比如教学《枣核》一文,学生粗粗阅读文本,很容易产生“读懂了”的想法,可是,要真正和文章的感情产生共鸣还有一段距离。如何引导学生感情投入,体会海外游子深沉的爱国之情,就成为文章教学的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精心设置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①在写友人索枣核、获枣核之后,文章为什么宕开一笔去写“踏访花园”?②故乡花木众多,友人为何偏偏在自己的花园里种上垂柳睡莲、堆叠北海?这些景物都足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又为何还要念念不忘枣核呢?③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没有提及枣核,究竟有何用意,是画蛇添足吗?教学进行到此,学生已经为美籍华人那浓烈的思想爱国之情所感动,我又追问学生: 到底这枣核和杨柳、睡莲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化的主题显现出来:杨柳、睡莲、“北海”都是来自异国他乡的,仅仅是带有家乡味而已。只有枣核是来自故国家园,是“原装正宗”的,而且是带有生命力的种子,只有它才足以寄托思乡之情!枣核是一段民族的根,是一个故国家园的象征!所以,什么都有了,唯一缺少的就是枣核啊!文章最深层的东西被挖掘出来了。至此,学生彻底沉浸在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深的眷念之情中。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在学生“动情处”组织学生开展对话,就一定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更高潮,更让课堂由原来 “学生枯燥地学”变为现在“学生动情地学”,从而使课堂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总之,一节语文课,如果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的知识增长了,智慧碰撞了,情感发展了,这样的语文课才可以称之为具有张力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空间,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空间,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

责编/齐鲁青

猜你喜欢
枣核张力济南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测水膜张力
方寸之间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Paving Memory Lane
干式复合张力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老鼠们的枣核
卖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