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翠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专家了解,戏曲的市场重点也在农村。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农村不仅需要看戏,还需要看好戏,看名角。但就目前而言,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县一级原有的剧场已基本失去功能,有的改为商场,有的改为歌舞厅,有的甚至拆了,保留的也是断壁残垣,电路老化,无法接纳专业艺术团体大剧目的演出。设施不济,群众又有需求,作为专业艺术团体的我们,虽然没有改善文化基本设施的能力,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责任,于是,我们化整为零,不能演大戏我们就演小戏,没有剧场我们就演广场,近几年来,我们不仅年年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达百余场,还创作、排演了 《回娘家》、《算卦》、《喝面叶》、《赶鸭》、《懒大嫂赶会》、《马孤驴换妻》等小戏演到社区里弄,演到田间地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同时也使文艺工作者与老百姓拉近了距离,把党的温暖送到了老百姓的心中,农村的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交口称赞;我们文艺工作者自然也是无比自豪,喜不自胜。
总结一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这些小戏直接取材于生活,真实生动、生活气息浓厚,与农民的思想感情密切联系。二.小戏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轻便灵活,简中求美,适合广大农村的演出条件。三.小戏的地方特色和剧种特点鲜明,为农村群众所熟悉,乐于接受。语言通俗流畅,幽默风趣,表现了农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四.演员长期在基层演出,熟悉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所以在演出中闪现出新意和亮点。
所谓 “小戏”,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它们小,短的二三十分钟,长的也不足一小时,但不要因为它小就低估了它们,大有大的价值,小有小的优势,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价值不能以大小长短来衡量,有人评价这些小戏“戏小意义大”。这个评价我认为很准确,也很精辟。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正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民十分需要文化、需要戏曲。由于小戏具有灵活性,便于普及又为农民所喜闻乐见,我团排演的这些剧目内容健康,适合老百姓的口味。2.农村小戏的普及将对戏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戏曲面临严峻的形势是观众日渐减少,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古老戏曲艺术与时代存在着距离,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进行推陈出新,消除与时代的隔阂,广大农村需要戏曲,由于体制上审美上的原因,戏曲却不能真正深入农村,以致失掉了这一地区最广、人口最多的重要阵地,消弱了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
戏曲原本产生民间,扎根于民间,只有在农村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才能繁衍生息,绵延不断。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古老戏剧早已消失,惟独中国戏曲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原因就在于此。有人说“中国戏曲是打不倒的”,支持者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戏曲只要不脱离人民,尽管会遭受种种波折,终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花大力气把农村小戏向农村普及是一个战略性的措施。
农村小戏的兴起也和其他民间戏曲的兴起一样,是依靠自身的优势,顺应时代的要求,其前景是广阔的,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思想艺术质量的提高,今天的农村已不是旧社会闭塞落后的农村,今天的农民也不是旧社会没有文化的农民,随着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农民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小戏只有依靠质量才能不断开拓发展,保住这块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