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创新是扬州评话发展的命脉

2013-11-22 00:53陈中
剧影月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书迷武松书目

■陈中

扬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评话是扬州地方艺术的一张金灿灿的名片。扬州评话历史悠久,扬州城曾出土过汉代的说书人俑,明末清初的说书家柳敬亭更风靡全国,不仅受到普通民众的热情追捧,很多文坛巨擘也对其十分倾倒。清中叶期间,扬州评话的市场更为红火,曾有一说,外地人到扬州没听过龚午亭说书,就等于没到过扬州城,可见当时扬州评话的地位。至于当代评话大家王少堂,更是将扬州评话艺术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留下了“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的佳话。

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生活在旧时代的大师们成就的背后,往往是一部常人无法体会的辛酸史。然而,作为一个从艺20年的扬州评话演员,现实生活中我发现现在有些青年评话演员身上,往往体现的是:不够踏实、心浮气躁,他们没有耐心去磨练业务,吃不得半点苦,却始终想投机取巧、急于求成,对一些新奇特的东西感兴趣,爱搞一些所谓的“新创意”,把精力喜欢放在电视、综艺舞台等新的演出平台,期望一夜走红、名扬四方,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其后果无疑将会自毁前程,过早地结束他们的艺术生涯,这从不同时期发生在周边许多人身上的事例得到了印证。因为他们无心对扬州评话的本体钻研,更不要说对扬州评话的口、手、身、步、神的掌握,对扬州评话细腻传神的精神准确把握了,结果造成所谓的“创新”没有根基,缺乏厚度,又何谈艺术的成就。

过去,扬州评话老艺术家对待一部书的表演是认真而严谨的。《武松》可谓是风靡一时、家喻户晓的扬州评话精品力作,经过了扬州评话几代前辈的精心雕琢,时至王少堂先生,他在评话书场上将武松演绎得出神入化,书迷们每每为之倾倒癫狂;评话《武松》为此更成了王派经典,家传绝学。以王丽堂为代表的王氏传人不断对其进行挖掘、完善,精益求精,经王丽堂演绎并整理的评话《武松》不仅成书出版,更是登上了央视舞台,得到了全国书迷的广泛欢迎。王丽堂先生在谈及学艺,特别是后来整理的评话《武松》的经历时说,为了一部《武松》她整日没好吃没好睡,几近疯癫,个中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愚钝,回顾当初学习《武松》的时候,短短的四句赞诗,老师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传教,当年还觉得老师小题大做,太浪费时间。经过多年的演出实践,越来越能体会老师的深意和用心良苦。扬州评话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她与众多艺术门类一样,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并有其表演的体系和独特的魅力。作为扬州评话艺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其过程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懈怠的。评话表演不同于一般的朗诵,不仅要有嘴上的功夫,手、身、步、神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手随口,有的放矢,富有节奏;身随手,潇洒优美,动静自如;步随身,弱柳扶风,自然流畅;神随书,惟妙惟肖,神采飞扬。神,不仅指眼神,也包含面部表情等,要让观众看到脸上有书,书的神韵要沁入演员的全身心。这就有待于演员自身不断地去体会、磨练。

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很多评话演员在继承传统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也有困惑,就是感到演出时,书吸引不了人,观众人数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新书,或者说所表演书目没有新意,书没有新发展与现代听众的审美情趣有脱节。发展不是一句空话,现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有些老书的内容确实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瑕不掩瑜,这个时候就需要在继承前辈艺人精髓的基础上,对书目进行创新,注入新的思想、新的内容、新的故事、新的演绎手段。同时,我们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精彩万分,作为评话演员,我们也有责任将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反映到评话的书目里。实际上,这一工作我们一直在做,比如扬州市曲艺团先后创作了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事迹的长篇评话《一代儒将陈毅》,描绘一代评话大师王少堂生活艺术经历的《王少堂》,以及一系列的短篇评话《自清如水自千秋》、《红楼惊梦》等,受到了广大“书迷”欢迎,且反响强烈。

笔者在2012年、2013年曾独自创作了短篇评话 《红墙七六》、《红墙春秋》,主要叙述的是1976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四人帮”做坚决斗争,并最终打倒清算“四人帮”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这段历史大家都知道;陌生的是,这个历史的细节大家都不清楚。表演过程中,我对当事人的双方对立的心理活动、神情等,进行了揣摩,阅读了一些反映当时经历的文献,大胆尝试,艺术地再现了在那场斗争中革命家行事果断、力挽狂澜的雄伟魄力。同时,在《红墙七六》中,我的构思是:一定要把张春桥的阴冷、狠毒以及不择手段、诡计多端;江青内心的自私、自大以及泼辣虚弱,肆无忌惮;姚文元的文人无行以及奴相、险恶;王洪文的无赖相、流氓相、老粗相等刻画入骨。更要突出塑造好邓小平同志为国为民、实事求是、大义凛然、疾恶如仇;叶剑英的老成持重、顾全大局;华国锋的忠厚老实、坚持原则等优良品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努力无疑是有收效的,每次演出该书目,我说得用心,听众听得过瘾。

陈云同志曾说过:新书创到传统书三分,就算成功,再慢慢磨合,不必为新书起角色不能突出而发愁,应该把最大精力放在研究说表上。我理解这话的意思就是要鼓励创新,唯有创新,评书这一艺术形式才有生命力。扬州评话的发展,必须是在继承前辈艺人的精髓的基础上,通过艺人更好的创新,然后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为此,振兴扬州评话,我们这些从业者首当其冲、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书迷武松书目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小书迷
笑(外一首)
我家里的武松
如果动物也是小书迷?
武松的醉与不醉
这下我就放心了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赠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