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芹
江苏版画的新兴之旅
■李芹
江苏版画,在20世纪中国现代版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地域上来看,从60年代开始江苏发展成为版画创作的强省,与四川、黑龙江构成中国版画界“三足鼎立”的优势。从版种来看,江苏水印木刻与四川黑白版画、黑龙江油印套色版画,形成各自的版画发展特色。如果说明代十竹斋刻印画谱、清代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等代表了江苏古代版画的历史辉煌,那么20世纪下半叶以来江苏水印木刻则形成了江苏现代创作版画的新兴。
江苏版画的新兴,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创新之旅,形成了一支艺术成就丰硕的版画家队伍。在其中,吴俊发、黄丕谟、张新予、朱琴葆、张树云等为代表的主要创始人,程勉、张仲则、金明华、李树勤、周炳辰、翁承豪等为代表的后继中坚力量,他们从60年代开始相继投身于江苏版画的创作,对江苏版画的新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时期,江苏南京、苏州、南通、扬州、徐州等地画家参与其中,标志着现代创作版画的肇始,创作人才开始涌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战时宣传服务功能上的优势,使版画创作得到极大的推广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新时代的文艺建设,都对版画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支持,江苏版画创作的专业队伍逐渐形成、壮大。
1.专业机构建设
专业的创作研究机构为版画人才队伍的发展提供着组织保障。1953年10月南京市文联成立了版画小组,这是建国后江苏省成立的第一个版画组织,黄丕谟是其中的成员。1960年4月美协江苏分会版画组成立,吴俊发任组长。1960年10月江苏省美术馆成立版画创作组,张新予任组长,自此江苏有了专业版画创作机构。江苏省美术馆开始聚集了众多江苏版画创作的优秀人才。1980年12月江苏省版画家协会成立。1992年江苏版画院建立于江苏省美术馆,张新予任首任院长,其后李树勤、翁承豪先后任院长,江苏版画事业跃上了新的台阶。
60年代初,江苏省美术馆的吴俊发、张新予、朱琴葆,南京市文联的黄丕谟,南京艺术学院的张树云,以及70年代后调入江苏省美术馆的程勉等,引领着江苏的版画创作。六七十年代张仲则、金明华、李树勤、周炳辰等加入江苏版画大军。“文革”后,翁承豪等又以新的风姿出现于江苏版画之旅。
2.教学研究活动
江苏版画创作整体力量的壮大,依靠着这批领军人物及中坚力量的影响作用。他们在个人创作的同时,通过展览、讲座、教学,推广普及版画创作。1962年上半年,吴俊发、黄丕谟、张新予、朱琴葆等携带版画作品122幅,到苏南、苏北10余个市、县,举办展览、讲座,普及水印木刻技法,极大地促进了江苏各地的版画创作活动,部分市县建立起了版画组。1962年8月、1963年8月,美协江苏分会和省美术馆联合在南京中山陵藏经楼举办两届水印木刻进修班,吴俊发、张新予、朱琴葆、张树云、黄丕谟等参加组织和辅导工作。在推广和研究水印木刻技法的同时,组织版画理论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七册《版画学习资料》。1972年南京市举办美术学习班,其中黄丕谟主持版画组。1973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教研室创立,张树云任主任,为江苏省培养高等版画专业创作人才。1984年南京艺术学院恢复版画专业后,张仲则调入南艺执教。这些版画家们为中国水印木刻创作及发展江苏版画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创作成果及展示
江苏版画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通过参加国内外版画展、举办群体及个人展览,得到了不断的扩大与增强。在全国性的版画展览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版画展览会”到1959年“第四届全国版画展”,就江苏的入选作品数量来看,总体上来说此时江苏尚未形成创作上的优势。1963年“江苏水印木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中国美术界的极大反响,标志着江苏水印木刻在画坛上的崛起。同年在“第五届全国版画展”上,江苏的入选作品数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之后在历届全国版画展上,江苏的成绩名列前茅,版画强省的地位得以确立与巩固。1980年江苏水印木刻作品第二次赴京展出,显示了江苏版画创作的新势头。后来江苏水印木刻群体展、个展陆续在内地各省市及香港、台北、日本、意大利展出,江苏版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1年张新予的水印木刻《武夷山下》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第十四届世界版画展获得二等奖,吴俊发、黄丕谟、朱琴葆、程勉的作品同时参加展出。建国60余年来,江苏版画作品有数千幅次在70多个国家展出,在全国重大美术展览和国际版画展览中频频获奖,硕果累累。
1.中国传统的水印技法和创作版画相结合
50年代末60年代初,江苏版画家们开始转向专攻水印木刻的探索创作,传统的水印技巧是江苏水印木刻汲取的营养。木版水印是我国的传统技法,用于复制书籍插图,与作为创作版画的水印木刻是两回事,但其技艺是现代的水印版画的渊源。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一方面介绍欧美的创作版画,另一方面复制中国的古刻。50年代末江苏水印木刻开始孕育、生成,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整个文化艺术领域注重学习传统,注重在传统基础上实现新时代的创新。1959年“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画展”在南京举行,这些作品中运用木版水印再现中国画淡雅滋润的技巧,给江苏版画家极大的启迪。江苏本土亦拥有木版水印的悠久传统。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的“金陵书肆”从事书籍木版插图的印制,明末有金陵十竹斋书画谱和笺谱,明末清初有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金陵刻经处的木版佛教画。此外扬州、南通也有木版画流行,如广陵刻印的《三百六十行》。这些水印传统为现代的版画家学习掌握,运用于创作木刻。在此基础上江苏的版画家们把中国水印木刻推向一个新领域。
在学习木版水印中国画的表现技巧中,画家们探索掌握水溶性颜色拓印所特有的浓淡变化层次,解决了水的晕化、以色破墨等技巧,领悟用水的奥妙与分寸把握。画面达到既有丰富变化又有润湿华滋的效果,形成水印特有的韵味。这种“韵味”(“水味”)与“刀味”“木味”构成水印木刻的三大特点。在画家们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着个人的经验,包括虚实问题、气韵问题、刀和水的问题、从画稿到刻版再到拓印过程中的变化等等诸多问题。
2.传承传统艺术风神,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风格
江苏水印木刻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除了学习古代水印版画技巧之外,还借鉴汉代画像石(砖)质朴凝练的风格,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水墨画以及同时期的江苏新山水画对江苏水印版画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60年代初江苏画坛同时出现了“新山水画”和“江苏水印木刻”两朵绽放的奇葩,共同遵循的是在传统基础上实现新时代创新的创作理念。在师学关系上,江苏水印木刻的版画家们得到了“新山水画”代表画家的教益。江苏国画深厚的传统底蕴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江苏的版画家们大多同时兼事国画的创作研究。“文革”前,江苏的美协、国画院、美术馆三位一体,创作人员在一起,和钱松嵒、亚明、宋文治等著名国画家经常相处,版画家们有机会观摩到他们作画,大有裨益。江苏水印版画在题材上以山水画为主,构图取景、山石水的处理吸收国画的表现手法,并且在绘画气韵与意境的营造上,具有鲜明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特质。这些版画新风格的形成,与从国画中的借鉴有着直接的关联。
在表现江南地域风貌的山水民居、风土人情上,江苏水印木刻创作了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以江苏水印木刻的开创者的早期作品为例,吴俊发的《一片新绿》(1962年)描绘了江南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黄丕谟的《喜雨江南》(1963年)表现江南农村插秧的劳动场面,张新予、朱琴葆合作的《绿遍江南》(1962年)反映出江南水乡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张树云的《苏南风光》(1959年)展示了江南民俗景物的诗情画意。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写实性,版画家们还正在提高完善水印木刻技法语言,虽然个人风格尚未形成,但是在整体上凸显出江苏水印木刻的群体特色。
3.水印木刻技法的丰富与成熟,个性风格的多样化
60年代初到“文革”前,江苏水印木刻处于早期探索时期,其成熟期则是到了“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80年代后,艺术发展的总体趋向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江苏水印木刻在60年代初步形成的清新的民族风格,向着具有现代气息发展,并且扩大至铜版、丝网版、综合版等多版种、多风格的版画发展格局。逐渐摆脱写实的束缚,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突出画面的主观表现,成为画家们有意识的探索。
吴俊发的《茅山颂》《南京燕子矶》、黄丕谟的《春风春水江南》(1980年)《天姥山庄之晨》(1994年)、张新予的《武夷山下》(1980年)《太湖渔歌之一》(1986年)、朱琴葆的《山涧》(1980年)《雪山横天》(1994年)、张树云的《龙脊寨子》(1982年)《花瓶与果子》(1989年)等等,这些作品基本上仍属于写实一类,但与以前的作品比较,差别还是很大,画面的形式美感更强、更考究,造型、构图、色块更加精致,技法表现趋向纯熟,题材内容不断拓展。个人风格所长也彰显出来,同样都是山水民居题材,吴俊发以雄浑壮丽的气势取胜,黄丕谟则以浓郁丰富的生活意味见长,张新予和朱琴葆擅于表现意境深幽的山林流泉。另一类追求画面构成设计的作品,如张新予的《苏州印象》(1982年)《马厩》(1986年),程勉的《太行山之夜》(1987年)等等,与写实的实景已相距很远,几何形状色块的组合与重叠,更具现代意识。
程勉以人物画为主攻,将其黑白版画的功底运用于水印木刻的创作中,发挥“板块结构”的造型之美,独具装饰效果与震撼力度。代表作品《秋夜橹声》与《晨市》等,从具象写实到夸张表现,水印和粉印、水印和油印并用,拓展了水印木刻的表现风格与技法。
在版画家们独具个性的追求中,江苏版画呈现出多样的面貌。张仲则早期创作了大量反映钢铁工人工作与生活的现实题材,采用具象写实的手法;改革开放后转向猫、虎等动物题材,表现手法亦转向写意、抽象的风格。金明华在题材上追求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在刻印手法上力求制作精良并富有独创性,在审美特质上在简洁中透露出诗情。李树勤在表现江南水乡题材之外,亦描绘西域风情,在清润灵秀与浩瀚粗犷两种的审美对象中,探索墨色水印的不同情韵。周炳辰涉猎广泛,从人物主题性到自然山川描绘,面貌多样,且在水印木刻材质、印法的综合多样化上探索创作。翁承豪不断丰富江南水乡题材的表现对象,予以多侧面的描绘,并且在客观写实与主观写意以及画面构成等方面形成多样的表现语言。
江苏现代版画从水印木刻的兴起开始,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发展历程,他们在版画的继承与创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并且为造就江苏版画强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回顾这段江苏版画发展的新兴之旅,记取他们的丰硕成果,为江苏版画的未来发展积聚一份丰厚的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