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14井地下水观测资料变化的原因剖析

2013-11-20 03:17杨林根
华南地震 2013年3期
关键词:井孔井区水温

李 华,杨林根

(1.庐江县国土局,安徽 庐江 231500 2.巢湖市地震办公室,安徽 巢湖 238000)

0 前言

皖14井,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北郊的皖维集团东生活区。地理位置北纬31°38′,东经117°51′。井口标高34.892 m,井区为江淮剥蚀丘陵,地势北高南低,山岭多由泥盆纪沙岩组成,斜坡为灰岩,岩溶较发育,有水溶洞和溶井。地表水仅有山间小河,河宽有1~3 m,水深0.2~0.5 m,常年有水,流量一般为20.8 m3/h,以降雨补给为主,在构造上,处在滁河大断裂与合肥—东关大断裂交汇处,其西侧是郯庐断裂。

井孔落于向斜谷地第四纪粘土层,成井于1971年11月,井深331 m,系孔隙裂隙承压水,涌水量1.243×10-3m3/s,单位涌水量0.031×10-3m3/s,270.73~301.00 m观测含水层,该层为泥盆纪,系砂岩。2004年4月20日,在皖14井安装数字化仪器手段前,对观测井井深进行了人工实测,实测井孔深度为240 m。该井目前观测手段主要有水位和水温,这两个手段均有两台仪器进行平行观测。

1 观测资料变化情况

皖14井观测点1985年1月1日开始观测,1986年6月纳入国家地震局地下水观测网,当时主要进行水位,气压,气温,降雨四个项目的观测。

2006年12月9日,该点开始安装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制的LN-3A型高精度数字水位仪、中国地震局地壳所研制的SZW-1A V2004数字式温度计,并配有网络传输设备,进行数字化观测。

该井28年来,资料连续完整,时间服务好,资料精度高,曾获得全国地下水资料评比第二名和第三名好成绩。至今,观测到的最高水位为1.122 m,出现在2012年7月14日;最低水位为3.012 m,出现在1995年元月。

由于井区第四纪粘土层只有1.36 m,且有山间小断裂从井区通过,所以井水位受降水影响较为明显。

2011年3月11日皖14井在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时,因同震效应出现了水位陡降,陡降幅度达32 cm,然后,除降水影响外开始逐渐恢复,至2011年7月份前后,基本稳定,后来水位一直在1.740~1.1 m间高位运行(图1)。

图1 皖14井2008年8月份后水位整时值曲线图Fig.1 The graph of the water level of the whole time of August 2008 of 14 wells inAnhui

2013年7月14日因降水影响,涨至1.122 m,打破了1988年以来创下的1.143 m的历史最高水位记录。7月14日后水位正常回落(图2)。7月25日15时22分开始,水位开始不稳定,至16时40分突然向下陡降了13.8 cm(图3)。

然后在低位平直运行,上下变化仅有1 cm,曲线形态似同英文字母 “L”,因此,我们把这类异常命名为 “L”型地下水异常。大约在23时30分开始正常波动到现在。另外,在水位发生异常变化的同时,两台水温仪器也发生了同步的变化,165 m处的水温升高约0.004 2℃,195 m处的水温升高约0.004 7℃(图4)。

3 异常调查核实过程

本着地下水动态干扰异常识别原则是把握4个“相关性”,即成因上的相关性,空间上的相关性,时间上的相关性与强度上的相关性。

图2 皖14井2012年7月份水位整时值曲线图Fig 2 The graph of the water level of the whole time of July 2012 of 14 wells in Anhui

图3 皖14井2012年7月25日水位实测曲线图Fig 3 The graph of the water level of the whole time of July 25th,2012 of 14 wells in Anhui

图4 皖14井同井不同测项水温对比图Fig 4 Comparison map of water temperature of different test item for different wells of the 14 wells

异常核实的第一步,检查仪器,实测水位,调查井区周围环境。虽然,皖14井水位是采用两套原理不同的仪器同时观测,一套是LN3A数字水位仪,它的传感器在水下约4 m处,另一套是对SW 40型仪器进行改装的数字化观测设备,它的传感装置是位于水面上的浮筒。仪器记录状况如图1,这两套仪器都同时记录到水位的突降,应该说观测资料的变化是真实可靠,但为了可靠起见,核实时还是使用了测绳进行了人工实测,确定水位的突降现象基本成立。

异常核实的第二步,是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由于皖14井地下水位发生了水位陡降现象,所以核查的重点放在调查周围地区有没有开采地下水行为,有没有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现象等,经调查没有发现周边地区有抽取地下水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现象发生。

异常核实的第三步,查该井历史水位变化情况。皖14井,1985年开始观测,水位出现陡降的异常现象有多起(图5)。

图5 皖14井历年水位变化图Fig.5 Map of water level variation over the years of 14 wells in Anhui

这些异常中除1994-08-20~1995-01-15的长趋势下降,没有找到原因外,其余的几次水位的陡降多见于强震之后,属大震的同震效应,不是水位的异常现象。

此外,1999年12月28日和29日两天,皖14井出现过一次上升,几小时后又出现一次下降的异常,它较好地对应了1999年12月30日07时17分在安徽省利辛县张村镇发生MS4.1级地震。但形态上与这次异常显著不同。

它是水位在无降水的情况下,于28日19时27分左右陡升约23 cm,大约在21时20分至29日7时10分间,水位几乎为正常状态,29日7时10分后水位开始下降,8时50分前后开始陡降约20 cm,完成了一次水位异常的完整形态(图6)。

异常核实的第四步,同井不同测项的对比。皖14井观测井在同一井孔中还装有两台DRSW-1数字水温仪,一套水温探头投放深度为165 m,另一套水温探头投放深度为195 m,水位出现异常时,两台水温仪器水温都呈上升状态(图4)。

经过对仪器、环境等方面的核查,未发现人为因素和仪器因素的干扰。至此分析认为:皖14井这起观测资料的变化属于井下流体环境变化所引起。

图6 安徽利辛地震皖14井水位变化情况图Fig.6 Map of water level variation of 14 wells of Anhui in the Lixin earthquak,Anhui

4 异常分析与结论

在排除人为干扰后,分析重点放在这次水位陡降是不是井孔-含水层系统的环境出现了地质活动,如井下空隆出现塌方、裂隙是否有“张合”运动等。因为裂隙中的包裹水的水温要高于井孔中水的温度,它的“张合”可以使井腔中的水温升高。但是经过讨论和仔细分析,这两种机理都不能解释这次水位异常的曲线形态。

如果井下出现塌方,水位可能出现陡降,但陡降后,对于承压井来说,水位应该呈“水位恢复曲线”状态恢复[2]。但本次异常出现后,水位平直运行,象是水位在运动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如果井下裂隙出现“张合运动”的话,水位和水温的异常形态,都应该是呈“尖波”状,至少应是“几”字型,不应该是像目前的“L”型。

为了进一步地深入分析,笔者对数字化水温观测的分钟值数据进行了60点平滑处理。公式如下:

(1)式中的i是分析数据的序列号,使用效果见图4。

通过水温数据发现,195 m和165 m处的水温几乎同时同步发生升温变化的,时间约在15时32分左右,与水位出现陡降时间一致;同时当天上午08时27分48秒在苏门答腊北部发生 6.7级地震,皖14井水位记录到了水震波,振幅约4 mm,也就是说井区含水层受到地震波的冲击,此时,水位正处在高位下行之中,可能含水层中的污垢(如悬浮物、沙粒、矿物质、微生物等物质)在运动中改变了排泄状态,在井孔-含水层系统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孔裂隙变小,流速增大,产生了伯努利效应,上部水头调整压力而下降,下部水体向上流动产生了温度的上升。在调整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因此,分析认为,这次水位的异常陡降,不应该是一次地质活动,也不是地震的前兆(图7),应该是含水层孔裂隙环境在水震波的触发下发生改变后,水体流速增大产生了伯努利效应。

图7 对水位下降水温升高异常的解释图Fig.7 Explanatory diagram for the abnormal of drawdown of water level and elevation of water temperature

[1]车用太,鱼金子,刘成龙,等.判别地下水异常的干扰性与前兆性的原则及其应用实例[J].地震学报.2011,(06):800-808.

[2]张清秀,郑小箐,林检,等.永春井水位对远大地震的记震能力及同震效应特征分析 [J].华南地震,2011, 31 (03): 33-39.

[3]林云存.广东信宜1、2号井水温的同震响应及机理初步探讨 [J].华南地震,2012,32(2):133-137.

猜你喜欢
井孔井区水温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新04井水温梯度观测试验及其结果分析①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水源井的施工方法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定录导一体化技术在J 58 井区中的应用
黄257井区叠前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分布预测
濮阳市井深井摆维修对水位微动态的影响研究
石南21井区水淹解释方法对比及应用
大联大:最先感知“水温”变化